日式餐廳中都賣的「丼」 到底是甚麼?(圖)


日式蓋飯
日料店都賣的「丼」,到底是甚麼?(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日式餐廳中,「」無處不在,從平價快餐到高端懷石料理,低至十幾元,高至數千元,幾乎每家店都有「丼」。連鎖餐廳如吉野家、食其家以「牛丼」聞名,甚至不少店家將「丼」融入店名,生怕顧客錯過這招牌菜。那麼,「丼」究竟是甚麼?為何如此普遍?

「丼」的前世今生

「丼」在日式餐飲中指的是「日式蓋飯」,如牛肉丼、鰻魚丼,就是牛肉蓋飯和鰻魚飯。在日語中,「丼」讀作「どんぶり」(donburi),意指比碗更深的陶製容器,也指盛在其中的飯菜。其讀音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與泰國吞武裡(Thonburi)時代有關,當時泰國出口瓷器至日本,這些容器用來盛蓋飯,因諧音被稱為donburi。另一說源於江戶時代,1827年《江戶買物獨案內》記載,「慳貪屋」餐館提供大碗蓋澆飯,容器稱「慳貪振り缽」,後簡化為「丼」。隨時間演變,讀音省略「ぶり」(buri),留下「どん」(don),「丼」遂成為蓋飯的代名詞。

「丼」該怎麼讀?

「丼」源自中國古漢字,原為「井」的古字,讀作「jǐng」,意指水井。《集韻》中記載,「丼」也可讀「dǎn」,表示物投入井中的聲音或罕見姓氏。方言中,如溫州話讀「tang」(凹陷),東北方言讀「der」(差勁)。然而,現代漢語中,「丼」因生僻,常被賦予新讀音「dòng」,這與日語「don」相似。

這種讀音的流行與商業策略有關。以吉野家為例,1992年其首家中國店在北京開業,未將「丼」翻譯成「碗」或音譯為「牛唐」,而保留原字,讀音定為「dòng」。食其家甚至用「NIUDONG」標誌強化這一發音。這種「陌生化」命名讓「丼」顯得新奇高端,區別於普通蓋飯,提升價格與吸引力。當時一碗牛肉丼售價6.5元,雖不便宜,仍創下日銷2000碗的記錄。

語言與規範的碰撞

語言規範上,《辭海》和教育部2005年草案認為「丼」應讀「dǎn」。但實際中,「dòng」因商業推廣和高頻使用被廣泛接受,2019年《新華外來詞詞典》也收錄了「dōng」。音譯時,「dòng」比「jǐng」或「dǎn」更易被大眾理解,儘管不完全符合古音。生活中,無論讀「dòng」「jǐng」還是其他,店員都能識別顧客意指「丼」。

結語

「丼」的多樣讀音——「dǎn」「dòng」「jǐng」乃至方言中的「der」「tang」——展現了語言的生命力。下次走進日料店點餐時,無論大聲點單:「來一碗丼!」或直接稱呼它為「蓋飯」,它都是一扇窗,讓我們窺見語言演變與文化交融的魅力。



責任編輯:牛蘭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