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仁皇帝朝服全身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巧克力傳入中國,初次和康熙皇帝邂逅。(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從康熙皇帝批復的三個字,到如今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喜愛的零食,巧克力在中國的三百年經歷了什麼?
巧克力的故事始於美洲大陸的古老文明。考古證據表明,最早的巧克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世紀的奧爾梅克文明,在其遺址發現了飲用巧克力飲料的痕跡。古代美洲人將可可豆烘乾碾碎後加入樹汁、沸水和辣椒,混合攪拌成一種獨特的飲料。
1526年,西班牙探險家科爾特斯將巧克力帶回歐洲,獻給了當時的國王,掀起了一股巧克力熱潮。在16世紀,西班牙人對原本苦辣的巧克力進行了改良,將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使其變得甜美,成為了當時貴族間流行的飲品。
1828年,荷蘭化學家侯登將可可脂從可可豆中壓榨出來,壓榨後的可可粉可以直接沖泡成巧克力飲料。這項技術迎來了固體巧克力的誕生。
康熙皇帝對西藥有濃厚興趣,對這種新奇的巧克力產生了好奇。(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巧克力在清朝初期傳入中國,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康熙皇帝時期。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五月,作為一種「西洋名藥」的巧克力被羅馬來的傳教士送入大清皇宮。當時,西方人將巧克力視為一種藥物,由於康熙皇帝對西藥有濃厚興趣,康熙對這種新奇的「西藥」產生了好奇。
原來,巧克力在中國的音譯為「綽科拉」。康熙皇帝派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接手傳教士帶來的「綽科拉」。赫世亨很是盡心盡力,他為康熙皇帝精挑細選了50塊巧克力,還特意準備了一套白銀器皿和一把黃楊木簽子,另外用於攪拌巧克力飲料。
在向康熙皇帝遞交的奏折中,赫世亨介紹了綽科拉的配方和飲用方法:「至綽科拉藥方,問寶忠義,言屬熱,味甜苦,產自阿美利加、呂宋等地,共以八種配製而成,其中肉桂、秦艽、白糖等三味在中國,其餘噶高、瓦尼利雅、阿尼斯、阿覺特、墨噶舉車等五種不在此。只知此八種而已,但此八種配製劑量,我一概不知,只知將此倒入煮白糖水之銅或銀罐內,以黃楊木碾子攪和而飲。」
康熙皇帝對這份解釋不太滿意,因為沒有說明「西藥」的功效和主治疾病。他回覆道:「但未寫有何效益,治何病?殊未盡善。著再詢問。綽科拉不必送。」
赫世亨趕忙進一步解釋:「綽科拉非藥,在阿美利加地方用之如茶,一日飲一次或二次。老者、胃虛者、腹有寒氣者、瀉肚者、胃結食者,均應飲用,助胃消食,大有裨益;內熱發燒者、勞(癆)病者、氣喘者、痔瘡流血者、下痢血水者、瀉血者,概不可飲用。」
康熙皇帝對此批了三個字:「知道了。」此後,沒有再過問此事,也沒有要求下屬進貢巧克力。
康熙可能是覺得巧克力只有助胃消食的功效,而在中國有太多草藥都具有這樣的作用,因此對巧克力失去了興趣。
在清末民初時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和影響增強,巧克力開始在中國逐漸普及。當時的社會名流和知識份子對這種西方食物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魯迅曾經給毛澤東送禮就用過巧克力。張愛玲文章中寫道約閨蜜炎櫻一起品嚐巧克力,足見巧克力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象徵。
歷史遺留下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許當年康熙皇帝早知道就好了。中醫怎樣看巧克力呢?
從中醫角度看,巧克力(尤其是黑巧克力)屬於「苦溫」之品。中醫認為,紅色屬火入心,黑色屬水入腎。巧克力的「巧克力色」,即紅與黑交融,彰顯出心與腎之間的平衡,能夠調動身體的陽氣,振奮精神。
有些人在被陰鬱、晦暗的情緒籠罩時,吃點巧克力會覺得心情變好,心頭彷彿照進了陽光。這正是巧克力暖心助陽、調動體內陽氣的表現。
巧克力從美洲大陸到歐洲,再傳入中國的漫長旅程,展現了文化交流和飲食融合的精彩歷程。從康熙皇帝的淡淡的三字「知道了」,到如今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喜愛的零食,巧克力在中國的三百年曆程充滿了戲劇性的轉變。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