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碑派和金石書法的藝術全才趙之謙(組圖)

作者:靜容 發表:2025-04-11 1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清趙之謙篆書七言聯
趙之謙是清代書畫家、篆刻家,書風特出,影響後世深遠。圖為趙之謙篆書七言聯。(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趙之謙(1829~1884年),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鐵三、悲盦、無悶、冷君、憨寮、悲翁、思悲翁等。堂號是二金蝶堂,書齋名則有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苦兼室、悔讀齋、坎寮等。清代書畫家、篆刻家,書風特出,影響後世深遠。

屢遭磨難未失志 為政清廉得民心

趙之謙家中數代經商,出生時家境寬裕,藏書甚多,也有不少祖傳的書畫名作。他天賦異稟,從識字開始就翻閱家中藏書。讀書過目成誦,又好思考,幼年每每提問致塾師不能回答。自小博覽群書,奠定了他廣博的學識基礎。少年時家道中落,又因兄長訟案蕩盡家產,生活艱苦,賣字畫維生。20歲考中秀才,22歲後擔任繆梓的幕僚。

清咸豐九年(1859年)考中鄉試第三名,成為舉人。然而,此時太平天國之亂導致江蘇、浙江等地紛紛淪陷,戰火無情,民生凋蔽。趙之謙已無法靠賣字畫謀生,他經人介紹南下東甌,在溫州府裡安縣再次當上一名幕僚。

同治元年(1862年),34歲的趙之謙跌落人生最低谷。他接獲家書得知夫人在家鄉辭世,兩個女兒也相繼病逝,悲痛不已的趙之謙刻下一方印章〈悲盦〉,署款「家破人亡,更號於此」。自這天起,改號為「悲盦」。又因會試落榜而流落天涯,多年珍藏的文物以及大量作品也因戰亂散盡,於是便致力於藝術創作和考證、廣搜金石碑版上。

此後,趙之謙屢試不第,絕功名之心,呈請議敘補缺為江西候補知縣。又任鄱陽、奉新和南城知縣,亦曾任修編《江西通志》的總編。這段時期,趙之謙立志作名清官,他的個性剛毅果敢,為政殫精竭慮,修橋築城、賑撫水災、懲凶除惡,在仕途上一展抱負,深得民心。儘管如此,在晚清腐敗的官場中,趙之謙卻很難受到賞識,且經濟狀況並未帶來預期的改善。56歲積勞成疾,卒於任上。

刻苦學習廣採博取 融合碑帖勇於創新

趙之謙被稱為「全能型藝術家」,是近代藝術史上少見的傑出全才,也是晚清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不論在書法、篆刻、繪畫、考據、詩文等領域都有輝煌的成就,影響清末、民初,甚至當今的藝術發展。

清趙之謙楷書八言聯
趙之謙的書法開創了晚清碑派和金石書法的新境界,獨樹一格。圖為趙之謙楷書八言聯。(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他在書法方面開創了晚清碑派和金石書法的新境界,獨樹一格;繪畫領域為運用傳統筆墨和寫實、寫意相結合,表現金石韻味畫風的「海上畫派」先驅;篆刻上則融合皖派、浙派二宗,自出新意,別具風貌。

趙之謙的書法初學顏真卿,又取法北碑,有「魏底顏面」之稱。他曾在著作《章安雜説》中說:「二十歲前,學《家廟碑》,日五百字。」可見當時學顏體書法用功至勤。

趙之謙結合書帖的自然流暢,和魏碑的古拙方峻,形成韻律協合的字形,靈動有致,是典型碑帖融合的代表書家。其楷書婉轉圓通,篆、隸互參;篆書在學習鄧石如的基礎上,摻以魏碑筆意;隸書又融合篆、楷法,用筆流暢,沉雄樸厚;行書則寓圓於方,姿態活潑,氣度恢弘。

數十年間致力於書畫、篆刻、經學、文字訓詁、金石考據之學等,趙之謙成就斐然。但卻一生波折,屢遭磨難。其面對困厄,仍勇往直前;立志作清官,造福百姓;以及藝術上刻苦學習的態度,廣採博取、勇於創新和堅持到底的精神在在值得我們學習。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