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升級(圖片來源:Pexel)
【看中国2025年4月15日讯】(看中國記者尹華報導)近日美中在高關稅下的對峙引起全球高度關注。時評人吳建民認為,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關稅,不僅重塑了全球貿易格局,更將中美兩國推向對抗的深淵。這場貿易戰背後,不僅是經濟利益的爭奪,更是政治立場與國際影響力的較量。那麼,這場僵局的根源何在?未來又將如何影響全球?
高關稅下的對峙
吳建民指出,川普上臺後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已達到145%,這一政策震驚全球。與其他國家選擇與美國談判以緩解壓力不同,中國採取了強硬的對抗姿態,通過報復性關稅與美國針鋒相對。然而,根據英國路透社的報導,中美之間其實存在私下溝通的管道,但川普明確表示,他只願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直接對話,拒絕接受中方派低層官員進行冗長談判的舊模式。
吳建民回顧了川普第一任期內的中美貿易談判,當時雙方經過十輪八輪的拉鋸戰,才勉強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然而,這份協議最終未能兌現,中方未履行承諾。這段經歷讓川普學到了教訓,他不再相信中方的拖延戰術。如今,川普的策略是「先打後談」——通過高關稅施壓,逼迫中方妥協,直到習近平親自出面談判。如果中方拒絕,關稅將繼續加碼,甚至可能無上限。
反觀中國,吳建民認為,習近平雖然公開宣稱「堅決抵抗到底」,但內部顯然希望與美國達成某種妥協。然而,習近平並不願親自出馬談判,而是堅持讓下屬先試探,試圖重演過去劉鶴談判的模式——拖延時間,等待時機成熟後再以高調姿態「一錘定音」。但川普早已看透這一策略,斷然關閉了底層談判的管道。這種僵局導致雙方對抗不斷升級,貿易戰的陰影籠罩全球。
習近平的困境與川普的強硬
吳建民分析,習近平不願直接與川普談判的原因,或許在於他對自身談判能力的信心不足。作為一位長期處於國內政治環境的領導人,習近平缺乏與像川普這樣精明且經驗豐富的國際談判對手直接交鋒的經驗。川普作為一位從商數十年的企業家,擅長在談判桌上掌控節奏,這讓習近平望而卻步。同時,習近平擔心,若親自出面談判卻未能達成有利協議,將在國內政治舞台上承擔巨大壓力。
另一方面,川普的態度則愈發強硬。吳建民注意到,川普近日公開稱中國為「敵對貿易國家」,這一定位不僅為中美關係設下基調,更表明美國已將「全面脫鉤」作為長期目標。川普認為,美國過去數十年在對華貿易中吃了太多虧,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美國的製造業幾乎被掏空,許多地區淪為「鐵鏽地帶」。因此,川普決心通過高關稅和產業回流政策,重振美國製造業,哪怕這意味著美國在短期內必須忍受經濟陣痛。
中國加入WTO的歷史教訓
吳建民進一步回顧了中國加入WTO的歷史,認為這是中美貿易戰的深層根源。2001年,中國在時任總理朱鎔基的領導下加入WTO。當時,為了促成談判,朱鎔基對美國提出的諸多要求幾乎全盤答應,甚至不顧談判代表團的反對。吳建民引用當時的談判細節:朱鎔基曾怒斥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稱「別再給我遞條子,我答應多少你就記下來」。這種「先答應再說」的策略讓中國成功加入WTO,但也埋下了日後爭端的種子。
加入WTO後,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享受全球化紅利,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然而,吳建民指出,中國對WTO規則的承諾幾乎未兌現,反而利用市場開放的機會,通過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保護國內產業。例如,在1990年代,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的高關稅令人咋舌:汽車關稅高達150%,電子產品、奢侈品等均加徵50%至100%的關稅。更誇張的是,早期手機市場中,一部進口手機的成本僅200多元人民幣,但加上入網費、選號費和押金,消費者需支付高達3.6萬元的費用。這種價格壟斷讓普通民眾望而卻步,只有少數權貴能負擔得起。
吳建民認為,中國在WTO框架內的行為,實際上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絕」。這種策略雖然短期內讓中國經濟騰飛,卻長期損害了國際信任。如今,川普的高關稅政策正是對這段歷史的回應——美國不再願意被「耍得團團轉」。
全球應對與中國的孤立
吳建民觀察到,面對美國的高關稅政策,全球各國的反應截然不同。臺灣積極響應美國的產業回流號召,宣布與台積電、富士康等企業合作,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建設AI基礎設施。這不僅促進美國製造業復興,也為臺灣贏得了美國的軍事保護,鞏固了其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日本同樣不甘落後,日產汽車已將部分生產線遷往美國,以確保其在美國市場的份額。這些國家的做法顯示,它們正積極適應美國主導的新貿易秩序。
相比之下,中國的強硬姿態顯得孤立無援。吳建民質疑,中國是否真有與美國對抗的資本?如果美國切斷中國的外貿收入,中國每年從美國市場獲得的上萬億美元貿易順差將歸零。屆時,中國政府將面臨嚴重的財政壓力,難以維持龐大的行政開支。為了彌補資金缺口,中國當局已開始通過漲價向民眾轉嫁成本。例如,深圳計畫將水費上調13.5%,廣州、南京等地水費漲幅分別達到34%和26%。此外,燃氣、電力等公共服務價格也在上漲,這種「順價」政策實質上是對民眾的變相徵稅。
吳建民警告,這種內部壓力可能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當前,中國民眾普遍選擇「躺平」,不婚不育、不消費、不投資,經濟內需已近枯竭。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通過漲價「割韭菜」,無異於飲鴆止渴。長此以往,民眾的不滿情緒可能演變為更大的社會動盪。
貿易戰的深遠影響
吳建民強調,中美貿易戰不僅是兩國之間的博弈,更影響著每一個普通人。許多人認為,貿易戰與自己無關,因為他們不從事出口,也不購買進口商品。然而,一旦外貿收入斷絕,中國經濟將陷入困境,政府只能通過內部榨取來維持運轉。這意味著更高的物價、更重的稅負,以及更低的社會福利。
他進一步指出,中共若繼續與美國對抗,無異於自掘墳墓。與其頑抗到底,不如與美國展開務實談判,尋求互利的貿易安排。只有遵守國際規則,中國才能保住外貿收入,緩解內部壓力。然而,當前的領導層似乎缺乏這樣的遠見,執意以14億民眾為「炮灰」,與美國拼到底。
吳建民最後呼籲,中國民眾應當清醒認識到,貿易戰的真正代價並非由領導層承擔,而是落在每一個普通人身上。他認為,改變的希望在於民眾的覺醒——只有當人民將共產黨視為問題的根源,並積極反抗其壓迫,中國人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好日子。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