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拉爾德·R·福特號航空母艦(CVN 78)於2017年4月8日在弗吉尼亞州紐波特紐斯首次以自身動力航行。(圖片來源:Mass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2nd Class Ridge Leoni/U.S. Navy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4月18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綜合報導)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名譽院長詹姆斯.斯塔夫裡迪斯(James Stavridis)在《彭博社》撰文指出,隨著中美在過去一週相繼宣布新一輪更為嚴厲的關稅舉措,雙方的關係已經從「新冷戰」的理論階段邁入一場真正貿易戰的開端。
正如總統唐納德.川普(特朗普)多次承諾的那樣,這場貿易戰最終或許會促成一項「宏大而美好」的協議;但也可能在雙方互不讓步的情況下,走向世界兩大經濟體長期而痛苦的脫鉤。從目前的態勢來看,中國似乎已為這種結果做好準備。至於最終走向如何,只能交由時間裁決。
然而,斯塔夫裡迪斯指出,人們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並非「貿易戰」,而是我們是否正走向一場與中國的熱戰?他坦言,自己當然希望不會如此,但他對當前局勢的擔憂正在加深。作為一名在太平洋服役多年的海軍將領,他從未像現在這樣,感到與中國發生真正戰爭的距離如此接近。
那麼,衝突真的一觸即發了嗎?我們應關注哪些關鍵指標,來判斷是否能避免一場全面戰爭?斯塔夫裡迪斯列出了五個「黃燈」警示信號,提示我們必須密切留意,防止它們變成「紅燈」:
1.網路攻擊
中國正日益頻繁地發動網路攻擊,針對美國關鍵基礎設施,顯示出其強大的網路戰能力與攻擊意願。其中被廣泛報導的「伏特颱風」(Volt Typhoon)行動,已引起美國國家安全高層關注,並在去年12月中美之間的一次秘密會議中被提及。《華爾街日報》指出,該項目鎖定的目標包括港口、水務設施、機場等關鍵領域。另一個名為「鹽颱風」(Salt Typhoon)的攻擊計畫,則將目標瞄準了美國的電信系統。一旦此類攻擊升級,其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極可能將衝突推向實質性對抗。
2.臺灣空域施壓
中國對臺灣防空識別區(ADIZ)的軍事飛行不斷增加,成為其對臺軍事戰略的重要風向標。據統計,去年此類飛行事件已超過3000起,幾乎是2023年的兩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帕帕羅上將(Adm.Sam Paparo)每天都在關注這些動態,而外界也應對此保持高度警惕。
3.南海軍事行動
中國聲稱對南海的大部分海域擁有主權,依據包括15世紀鄭和的航行。但國際法庭已明確否定中國的這些主張。儘管如此,北京仍在加緊推進在該地區的軍事布局,包括建設至少七座人工島,作為其海軍基地。這些島嶼常被稱為「沙長城」,用於對鄰國,尤其是與美國有軍事條約的菲律賓,施加壓力。菲律賓總統小費迪南德.馬科斯正大幅加強與美方的軍事合作,為美軍開放更多接近中國的前沿基地。這些海上摩擦,尤其是中國海軍與海警的挑釁行為,是判斷衝突風險的重要參考。
4.中國海軍擴建
北京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其海軍力量,每年新建軍艦多達20至30艘。中國現役作戰艦艇已超過360艘,數量上超越了美國的約300艘。北京的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內將艦隊規模擴大到400艘以上。由於中美之間任何潛在的戰爭都將以海戰為主,中國的造船速度正成為其軍事準備的核心指標。觀察其造船廠的運轉情況,將有助於評估北京是否正為大規模衝突做準備。
5.關稅與貿易摩擦
最值得警惕的,或許正是已經發生的貿易衝突。歷史值得借鑒——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便是對日本的貿易封鎖,切斷了其獲取石油、鋼鐵和橡膠等戰略資源的途徑。許多歷史學家認為,1941年珍珠港事件正是多年經濟制裁與政治摩擦的最終爆發。當下,中國正逐步限制對美出口稀土和其他關鍵礦產,而中國在這些領域不僅擁有採掘優勢,更重要的是在精煉環節的主導地位。若美方的關稅持續加碼,中方的反制措施是否升級,將成為判斷是否走向軍事衝突的第五個關鍵信號。
斯塔夫裡迪斯最後指出,他曾合著小說《2034:下一場世界大戰的小說》(2034:A Novel of the Next World War),描繪了一場由南海小規模海上衝突迅速升級為中美全面戰爭的情景。這並非預言,而是一種警示。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由一顆子彈引發歐洲戰火一樣,微小的事件也可能在不經意間改變歷史的走向。
他呼籲:我們必須警惕這五個「黃燈」信號——網路攻擊、臺灣局勢、南海局勢、海軍擴軍和貿易戰——因為一旦它們變成紅燈,可能將世界再次推入黑暗。
美國會與中國開戰?
《外交政策》報導,儘管川普表現出孤立主義傾向,美國公眾對使用武力的支持卻出人意料地高。調查發現,如果中國在南海攻擊美軍艦隻,不論是否有美軍傷亡,大多數美國人都支持軍事反擊,尤其是共和黨人。此外,許多美國人支持動用武力的動機並非為死者復仇,而是為了維護國家聲譽。即便公眾口頭上表示支持從世界事務中抽身,實際在選舉中卻偏向支持鷹派候選人。
文章指出,美國人在面對伊朗或俄羅斯等其他對手時,也有類似傾向。在公眾看來,只有當美國回應明顯的侵略、勝算較高且國家利益受威脅時,才更可能支持動武。這種態度在川普政府期間尤其重要,因其政策常受右翼媒體與共和黨選民的影響。
雖然中美之間不太可能爆發全面戰爭,因雙方都有避免核衝突的意願,但在意外衝突發生時,美國公眾的強硬態度可能促使政府採取更具攻擊性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