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國安法》實施後,爆發移民潮。(圖片來源:unsplash)
【看中國2025年4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自《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爆發移民潮,加拿大名校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主因在於政治因素及擔憂子女未來。至於台灣則是持續收緊審批,導致港人「二次移民」。
根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今年3月發表長達131頁的《不安定中的安頓:在英國、台灣和加拿大的香港僑民的定性研究敘事報告》。社工學院教授殷妙仲與團隊於2023年9月至去年2月進行研究,經由面談及網上訪問39名來自英國、加拿大與台灣的港人,共35個家庭,探討其離港原因與時間、準備過程、定居與融入過程、身份認同及對子女期望。團隊希望報告能讓更多人了解移民港人情況,同時為香港移民歷史研究留下重要資料。
近年港人移民並不是為尋求經濟機會,原因跟60、80年代移民人士相似,都是為了逃離中共,進而成為「不情願離開的流亡者」。許多受訪者表示,選擇移民是因為政治因素及擔憂子女未來。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已經考慮移民,至2019年爆發反送中運動,以及港府2020年實施《國安法》後,促使他們決定移民。
研究顯示,在12名移民英國的受訪者中,幾乎所有人及其伴侶離港前都是白領及專業人士,包括公務員、工程師,都是接受大專或以上程度教育,主要居住於大倫敦市、大曼徹斯特市及英國東北部;在移民加拿大的受訪者中,都擁有學士或以上資格,離港前也大多是專業人士,例如藥劑師,這些人主要居住在多倫多及溫哥華;在12名移民台灣的受訪者中,半數擁有大專或以上資格,主要居住在台灣北部。
儘管擁有高學歷,不少移英及加拿大港人仍需要降低職級,或是轉行從事服務性行業。3地受訪者都指出,房屋開支沉重,尤其是名校區,不少人需要預付1年租金。語言也成為一項挑戰,移民英國與加拿大的港人指出,融入當地社交圈遇到困難,至於移台港人則認為,在閱讀政府文件,以及面對閩南話與客家話上不易應對。
此外,由於台灣政策不斷改變及缺乏透明度,令不少在台港人感到沮喪與不確定,幾乎所有受訪者都予以批評。受訪者中有兩人更分別「二次移民」到英國與加拿大。
留台受訪港人Alex指出:「台灣政府覺得,你只不過由匪區搬過中華民國住,由頭到尾都是中國人,還要審查你」。另一名留台港人Lincoln則針對台灣政策「灰色地帶」批評:「中間等的過程是不透明,你去英國起碼會清楚說明『5 +1』。」
在身分認同方面,大多數受訪者仍強烈認同港人身份,並認為香港是自己的「根」。不少父母也希望為子女保留香港文化遺產,包括在家堅持使用粵語、以各種方式讓子女了解香港。
由於香港政局持續惡化,大多數受訪者並不打算永久回港,許多人認為已經在新居安頓。報告也指出,台灣受訪者相對較多跟當地人有聯繫,但港人社群或限制了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移民也對家庭關係與角色造成明顯變化,多數女性移民後,成為了全職照顧者。
另外,台灣政府近期有意收緊對港的相關政策。以王定宇為首的18名民進黨立法委員日前向立法院提出議案,表示香港人之前透過婚姻、投資或專業移民等方式,在居留滿一年之後,就可以申請定居並取得台灣身份證,但因為中共近年來對港澳地區加大控制,並通過「洗人口」的方式將大量中國人遷入香港,且利用台灣對港澳人士相對寬鬆的移民規定,進一步滲透台灣。
該提案指出,基於國家安全之考量,有必要調整港澳人士在台定居的待遇,因此建議將現行港澳條例之第12條關於居留或定居的規定,參照兩岸關係條例之第17條進行修改;同時也建議,如果港澳人士想申請台灣籍,應該從過去不須放棄特區護照與BNO,改為必須放棄原有的護照與國籍。
熟悉移民政策的律師林日春告訴自由亞洲電台,如果參考兩岸關係條例之第17條關於居留或定居的規定,港人可能需要像中國人士一樣,等待約六年才能夠取得台灣公民身份。
林日春指出,該提案並未清楚說明相關修改是否要完全參考兩岸條例來執行,如果將港人完全視為中國人士處理,港人可能僅剩下「依親」這一途徑來取得台灣身份,即跟台灣配偶結婚。他建議修法必須明確,是僅僅將定居年限從一年調整為六年,還是要全面依照兩岸關係條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