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額頭上的那朵花 千年花鈿的密碼(圖)

作者:陳靜 發表:2025-05-01 17: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仕女圖
周昉 簪花仕女圖。(圖片來源: 公用領域 )

古代女子用花鈿裝飾自己面容,現代人覺得挺奇怪的,其實這裡面大有深意,細看還是現代人妝容的鼻祖。

那麽何爲花鈿?

花鈿又稱作花鈿子,是中國古代女子用來裝飾額頭的小型貼花,通常貼在兩眉之間或額心位置。

花鈿這一額間妝飾,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多見於貴族婦人的禮儀妝容之中,形式相對簡約,以金箔或珠玉點綴額心。不過,真正讓花鈿風靡天下、走入宮廷與市井,成為唐代女性妝容中不可或缺的時尚標誌,則是在盛唐時期。

關於花鈿還有兩個版本的美好傳説:楊貴妃版

據晚唐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某日於華清池共賞春花,繁花紛飛之際,一朵落花恰巧飄落於貴妃額間。貴妃靈機一動,竟將之黏貼於額心,輕笑問玄宗:「妾妝如何?」玄宗見之驚為天人,連聲讚嘆,並命後宮妃嬪皆效其妝。自此,額貼花飾成為京城宮廷流行風尚,風靡一時,後傳入民間,代代相傳。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太真嘗以落花貼額,帝見而悅之,宮中效之,遂成風尚。」

這則充滿詩意的愛情傳說,不僅為花鈿披上浪漫的光環,它不僅是妝容的一部分,更像是一種傳遞情感、凝結美學的古代「時尚語言」。也難怪,從唐詩到畫作,從宮廷到坊間,花鈿的身影總能悄然綻放,成為大唐風華的永恆注腳。

壽陽公主版本,花鈿的由來

關於花鈿還有一個美麗故事,説的是古代南北朝時期,有一位極具美麗和智慧的公主名叫壽陽。壽陽公主自幼便對梅花情有獨鐘,她經常在宮中精心栽培這些梅樹,每當春風拂過,梅花盛開,公主便會在宮廷的花園中流連忘返,陶醉於梅花的香氣與花瓣的飄舞之中。

有一天,公主感到身心疲憊,於是選擇在宮殿的屋頂上睡着了。就在她安然入睡時,樓下的梅樹正悄悄地開放著,當春風輕拂,幾片梅花悄然飄落,正巧落在了公主的額頭上。

當公主醒來時,梅花的花瓣輕輕地粘在了她的額頭,留下了鮮明的印痕。她驚訝地發現,那些梅花的痕跡竟在她的皮膚上留下了短暫的紅色印記,這些痕跡在她的額頭上清晰可見,猶如一朵盛開的梅花。這奇特的現象令公主感到既神奇又美麗。她的侍女們趕來照料,卻發現這些梅花印記居然無法輕易去除,直到三天後才漸漸消失。

這個意外的事件迅速傳遍了宮廷,並引起了宮中女性的極大興趣。她們認為這是一次神奇的美麗顯現,後來將其作為一種時尚潮流來追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以梅花痕跡為靈感的妝容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時尚,不僅在宮廷中流行,甚至蔓延到了百姓家中,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妝容之一。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木蘭辭》是《樂府詩集》中的一首民歌,有寫花木蘭變成女兒裝後的一句:「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詩句。是怎麽回事呢?其實花鈿也可以貼到額頭部位,當時的宮廷女性往往將額黃視為一種展示高貴身份的標誌。額黃的圖案多樣,有時是簡單的圓點,也有時是複雜的花卉或幾何圖案。這種妝容不僅突顯了額頭的美麗,還為女性的面部輪廓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剛剛我們提到了,花鈿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但它在唐朝達到頂峰,成為當時貴族女性的標誌性妝容。最初,花鈿是以天然花朵、香料等裝飾物為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發展成為以金粉、珠寶、彩繪等材質製作的面部裝飾,並開始在女性的額頭、兩頰、甚至鼻梁等部位廣泛應用。花鈿的圖案種類繁多,包括了花卉、動物、星月等形狀,呈現出唐朝女性對美的極致追求。

是啊,看到唐朝女子,滿臉的裝飾,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些都是花鈿的擴展吧。

花鈿由最初的眉宇間,蔓延到整個女性的臉部,這種蔓延不僅體現在裝飾的範圍上,還表現為圖案與顏色的流動感。通常,花鈿會從女性的額頭開始,沿著臉部逐漸蔓延到臉頰,形成一種流暢且充滿韻律感的裝飾效果。這樣的設計不僅突顯了女性臉部的輪廓,還使她們看起來更加迷人且充滿神秘感。

額頭的花鈿:額頭作為花鈿的起始點,通常會以一朵精緻的花朵或一顆小巧的珠寶為中心,向兩側延展,增添面部的立體感。額頭的花鈿常常呈現出對稱的設計,象徵著和諧與美麗。

臉頰的花鈿:在唐代,女性的臉頰常常會加以點綴精美的花鈿。這些花鈿通常呈現出不同的花卉形狀,像是蓮花、梅花等,這些花朵象徵著女性的柔情與魅力。花鈿的顏色則會根據女性的膚色和當時的時尚潮流進行調整,通常是金色、紅色或粉色,這些顏色給人以溫暖、華麗的感覺。

鼻梁的花鈿:有些女性會在鼻梁處繪製一小片花鈿,這樣的裝飾使得鼻部線條更加立體,並強調了整體妝容的精緻感。這一部位的花鈿可以是小巧的花朵圖案,增添了些許俏皮與優雅。

靨鈿的來處

「靨」原意指女子臉上的酒窩,是笑時兩頰自然形成的凹陷,被古人視為一種嫵媚的象徵。若女子天生沒有酒窩,便以「靨鈿」來「人工造靨」,以達到相似的美感效果。

根據唐代《酉陽雜俎》與《新唐書》中的記載,靨鈿最初是用金箔、雲母、紅紙、花瓣、絲絹等材質剪成細小圓點,貼於面頰兩側,模擬出甜美、年輕的容貌效果。到了唐代中後期,更演變出心形、梅花形、蝴蝶形、星月形等各種樣式,並與花鈿、額黃、斜紅等妝飾共同構成一種極致的臉部美學。

靨鈿的典故

據傳,有一位唐代宮中仕女,本生酒窩,因笑靨如花深得寵愛。其他宮女見狀,爭相效仿,便有人以紅紙剪圓點貼於兩頰,「靨鈿」之風由此興起。

靨鈿除了模仿笑靨外,也具有愛情象徵的意味——「貼靨示情」,是女子示愛或思人時所用的含蓄方式。正如晚唐詩人溫庭筠所寫: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宜。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靨垂。」(注1)

詩中描寫的就是女子梳妝後,貼上靨鈿的婉麗情景,展現唐代女性對於妝容的細緻追求與情感流露。

古典女子臉頰的花鈿,那一抹斜紅

像一朵盛開的胭脂花,靜靜停在歲月的臉龐。那不是匠心粉黛的精細工藝,而是一段沉香般的歷史記憶。從南朝壽陽公主額上的落梅,到唐朝楊貴妃驚豔君王的一貼花鈿,這額黃、斜紅、靨鈿便成了女子妝容裡的詩與遠方。

那一抹斜紅,從眼角輕拂至面頰,好似紅霞初染,欲說還休。它不只是紅妝,更是一種身世,一種性情。它可能來自一場相思,也可能出自一段風月;它既是風尚,更是心事。如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美,而是千年風華的餘燼,仍在今日的鏡前輕燃。

花鈿的象徵意義

花鈿在唐代不僅是美的象徵,它還承載了當時的文化價值和女性地位的象徵。花鈿往往是貴族、宮廷女性的專屬妝容,尤其是在宴會、宮廷活動中,花鈿的存在讓女性顯得更加高貴典雅。花鈿的形狀和顏色也有其特殊的文化象徵,花朵代表了女性的柔美與生命力,金色和珠寶則象徵著女性的富貴與尊榮。

在唐代,花鈿表達著女性從內到外的精緻與美麗,它的繪製過程需要極高的技巧和耐心,也反映了唐代對女性美的極致追求。隨著時代的變遷,花鈿的形式和風格也經歷了演變,但無論如何,它始終是唐代女性妝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徵著她們的高貴、浪漫與美麗。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步輦圖》裡楊貴妃的那一抹額花。這與今天流行的臉部貼紙妝、臉部閃鑽完全如出一轍!

而宮中女性的妝容也逐漸演變出多種不同的花鈿樣式。她們不僅模仿梅花的形狀,還開始在額頭、面頰等部位描繪出各式各樣的花卉、動物、星星、月亮等圖案,有時也會加入水晶、硬幣等象徵富貴的元素。更有巧妙的設計,將蝴蝶的翅膀、龍蝦的外殼、鳥翼的羽毛甚至金葉融入其中,創造出一種華麗且富有生命力的妝容。

花鈿的演變是唐代女性獨特的審美觀。這一時尚風潮在當時的文化和藝術中留下了無數傳奇,成為了中國古代女性美麗與魅力的象徵,也成為了今天我們了解唐代文化的一扇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