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李世民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大家都熟悉的詩句,也是唐代詩人王翰的名句,出自其邊塞詩《涼州詞》。大唐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戰士出征到美食生活,都離不開詩與美酒的點綴。
從唐太宗李世民的詩句 品鑒大唐美食文化
宮廷宴會更是奢華至極,猶如一場視覺、味覺與嗅覺的盛宴,堪稱無與倫比。人們常用「百味齊全,千珍萬品」來形容唐代宴席的豐富與華美。當然僅有外在的美還不夠精緻,而能夠入詩才是絕佳。
讓我們來看看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用詩句,來表達美食的。作為一代盛事君王,他在《置酒坐飛閣》中則通過詩意的語言,生動地呈現了當時宴會的優雅與精緻。
「高軒臨碧渚,飛檐迥架空。余花攢鏤檻,殘柳散雕櫳。岸菊初含蕊,園梨始帶紅。莫慮昆山暗,還共盡杯中。」
這首詩,表面上描繪了宴會的環境與景致,實際上也無聲地透露了唐代宴席背後的精緻與講究。宴席的場地選址通常是坐落在空曠幽美的地方,譬如飛閣、樓臺,或是園林中的亭閣。唐代的高樓飛閣常常臨水而建,「高軒臨碧渚」便是指宴會設在如此一座高台上,遠眺湖泊,水天一色,恍若仙境。
「飛檐迥架空」,則道出了宴會建築的設計精妙,屋檐高遠,空靈虛透,給人一種清爽通透的感覺。宴會所在的高閣,四周綠意盎然,余花精緻點綴其中,「余花攢鏤檻,殘柳散雕櫳」更是通過描寫精細的欄杆和彫刻,呈現出唐朝園林藝術的細膩與雅緻。每一片花瓣、每一絲枝條,都是大自然精心的修剪與佈置,令人賞心悅目。
此外,詩中的「岸菊初含蕊,園梨始帶紅」更是強調了宴席所處的季節與自然美景,描繪了秋意漸濃的時光。
「莫慮昆山暗,還共盡杯中」則傳神出酒宴的空靈之美,最後這所有的美景,都一併落入酒盞之中,還有什麽比這更愜意的呢?李世民在此提醒大家,不必憂慮遠方的景色如何,重要的是與賓朋共飲,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這裡不僅有唐代社會,把酒言詩的雅緻,也展示了宴會上一種悠閑、盡興的氛圍。
宴席的奢華與講究
唐朝的宴席,作為一場盛大的社交活動,講究的是「色、香、味、形」。首先,色彩搭配在宴席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菜餚的色彩鮮艷明麗、層次分明,通過巧妙的搭配增強視覺的吸引力。例如,紅色的鯉魚、金黃的蜜餞、綠色的蔬菜等相互交織,不僅使菜餚色彩豐富,更能刺激食慾,提升整體的美感。
其次,香氣的層次感同樣不可忽視。唐朝宴席上的菜餚常常使用多種香料與草藥,如胡椒、桂皮、丁香等來增添香氣。香氣濃烈而不失清新,能夠刺激味蕾,但不會掩蓋食物本身的鮮美,既能增添食慾,又保持了食材的自然風味。
在味道方面,唐朝的廚藝頗具匠心。廚師們擅長運用燉、蒸、煮、烤等多種烹飪技法,呈現出層次豐富的味覺享受。鮮美的湯品、精緻的點心、各類美味的主菜,讓宴席成為一場味覺的盛宴,令賓客回味無窮。
在唐朝的宴席上,形狀與造型藝術也極為講究。食材常常被彫刻成花鳥、人物,或是自然景象,賦予菜餚更加生動的視覺表現。這樣菜品的藝術性造型,成為宴席上一場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
閻立本 步輦圖 。(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羊肉的盛宴
羊肉在唐朝的宴席上佔據了重要地位。根據史料記載,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是當時最熱衷突厥文化的王子之一。突厥文化的粗獷與豪放深深吸引了他。尤其是在飲食方面,李承乾常常模仿突厥人的傳統,身著其特有的服飾,手持佩刀,將一塊塊烤熟的羊肉從火爐上割下,任由鮮美的肉汁順著刀刃滴下,然後大快朵頤地嚼食。
因爲李承乾等王族的推崇,羊肉在唐朝宮廷中的地位愈加顯赫。據史料記載,在後唐時期,宮廷每日羊肉的消耗高達200頭之多。無論是宮宴還是日常膳食,羊肉的數量足以讓人震驚。從中可見羊肉在當時宴席中的重要性。
外來美食的引入
唐朝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許多異域美食傳入中國。例如波斯椰棗,是唐朝時期最早從中亞和波斯地區傳入的水果之一。椰棗外形如同一顆顆圓潤的紅寶石,色澤鮮艷,味道甘美,富含多種營養。它被唐朝人譽為「補中益氣,除痰嗽,補虛損,好顏色,令人肥健」的珍品,成為了宮廷宴席與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唐時《酉陽雜俎·木篇》就記載了波斯椰棗、巴旦杏、菠蘿蜜、油橄欖、胡椒、無花果等六種自波斯傳入的作物。
此外,西域的葡萄、香蕉、檳榔等水果也成為唐朝宴席上的常客。
實際上,在唐朝初期,葡萄是一種稀世珍品,甚至連皇帝也難得一見。根據《新唐書》記載,唐高祖李淵曾舉辦宴會,宴席上端上了葡萄。賓客們盡情享用,唯獨宰相陳叔達卻將葡萄打包帶走。李淵好奇地問他原因,陳叔達回答說,他的母親因患口乾症狀,常常渴望吃葡萄,卻因稀缺而無法得到。為了孝順母親,陳叔達決定帶回家給她享用。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葡萄在初唐時期的珍貴與稀缺。
不過葡萄的稀缺狀態並未持續太久。隨著唐朝國力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唐太宗時期,國家的富庶與疆域的拓展為葡萄的引進與普及鋪平了道路。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的軍隊平定了高昌國,並在當地設立西州(今吐魯番市)。這一地區成為了葡萄的主要產地,葡萄和葡萄酒也成了西州的貢品。然而,即便如此,西州單一的葡萄產量依然無法滿足整個唐朝的需求。於是,唐太宗下令大力引進西域的葡萄,逐漸把葡萄種植從西域引到了中原。
詩人劉禹錫在詩中寫道:「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他所描述的,正是葡萄從遙遠的西域傳入中國並在中原生根發芽的歷史過程。而葡萄的普及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它逐漸成為了唐朝貴族和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唐朝的盛世與葡萄文化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大臣瀋佺期在詩中描繪了長安城的葡萄架,他寫道:「楊柳千條花欲綻,蒲萄百丈蔓初縈。」這句詩生動勾畫了長安城裡葡萄藤蔓初生的情景,暗示著葡萄在唐朝已不再是稀有珍品,而是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精緻的糕點與甜品
唐朝的糕點與甜品,既是美食文化的結晶,也是唐代人對生活藝術的追求。唐代盛行的精緻糕點不僅因其口味豐富、品種繁多而受人喜愛,還因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對細節的極致講究,使它們成為那個時代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一詩中提到「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這句詩不僅僅傳遞了胡餅的美味,更隱含了唐代美食文化中的精湛技藝與審美標準。胡麻餅,作為唐朝流行的糕點之一,選材講究、做工精細。從原料的挑選到成品的烘焙,每一道工序都體現了唐代人對美食的極致追求。
胡麻餅的特色就在於它的外皮酥脆,油香扑鼻。它的麵粉選用的是上等的小麥粉,配以細膩的胡麻,口感豐富且層次分明。尤其在烘烤過程中,胡麻與麵粉充分融合,胡麻的香氣與油脂的濃郁味道在餅皮中相得益彰。白居易所說的「新出爐」,更是為這種餅增添了溫熱、剛出爐時的美味感。那種剛出爐時的香氣,扑鼻而來,令任何人都無法抗拒。
此外,唐代的糕點種類繁多,涵蓋了從甜品到咸食、從簡單的街頭小吃到宮廷宴席的精緻大餐。例如,除了胡麻餅外,還有以蜜餞、果仁糖、杏仁餅等為代表的甜品,它們都將食材的原味發揮到極致,糖分的調配和香料的搭配都達到了一種和諧的境地。
唐朝飲食文化不僅在烹飪技藝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更融合了藝術與文化的深刻內涵。宴席不再只是吃飯,更是一場視覺、味覺與文化的盛宴。羊肉的流行、外來美食的引入以及精緻糕點的製作,都體現了唐朝社會對食物、藝術和文化的高度重視與包容性。這種精緻的飲食文化,在今天依然令人感嘆,成為古代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大亮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