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儘管提問,慫不到你算我輸…(中國政府某某部新聞發言人回記者問)(圖片來源: 網路圖片 /作者博客 )
【看中國2025年5月8日訊】在全球新聞發布會的舞台上,中國特色的新聞發言獨樹一幟,以其模棱兩可、避重就輕、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風格,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它不僅能讓人聽完之後一頭霧水,還能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聽力出了問題。面對複雜的社會現實,中國新聞發言人憑藉精準的「官話」技巧,成功實現了「說了等於沒說、問了等於白問」的巔峰操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拆解中國特色新聞發言的六大「經典場面」,看看如何在不回答問題的情況下,把新聞發布會開得既隆重又神秘。
特色場面一:打太極,問題來了繞三圈
記者:「請問最近某地爆發的重大事故,是否有人為失誤?」
發言人:「首先,我們要看到,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向好。其次,相關部門已經高度重視,並成立了專項調查組。至於具體情況,還在進一步核實中。」
你看,多麼高明的回答!既回答了問題,又完全沒回答問題,不否認、不承認、不承擔,堪稱「官方版推手」。聽眾聽完之後,不僅得不到任何有用信息,反而會對「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向好」產生深刻印象。而且,「正在調查」這個詞,永遠是中國式新聞發言的護身符——只要調查還在進行,就不用給出答案。
特色場面二:顧左右而言他,轉移話題是門學問
記者:「請問某地嚴重污染事件,政府是否會追究相關企業責任?」
發言人(露出自信微笑):「你提的問題很有價值。其實,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們長期以來的工作重點。近年來,我們通過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我國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這就是中國式發言的高級技巧——回答一個你沒問的問題!記者問的是污染責任,發言人卻談起了「綠水青山」,簡直像是在下像棋,輕輕一挪就把問題丟到天邊去了。而「近年來」這個詞,則巧妙地把所有責任轉嫁給了過去的自己,相當於說:「以前有點污染,但後來我們都改進了,過去的事就別再提了。」
特色場面三:自問自答,搶先佔據主動權
記者:「關於某明星涉案一事,官方能否提供最新進展?」
發言人:「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但在回答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近年來我國在娛樂產業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
妙啊!直接無視問題,主動講自己想講的內容,把發布會變成「單口相聲」,讓記者陷入沉思:「剛剛我問了什麼來著?」這種自問自答的模式,能讓發言人牢牢掌控節奏,確保任何敏感問題都在被提問之前就被消滅。
特色場面四:絕不承認錯誤,永遠保持勝利姿態
記者:「請問對最近的一起群體性抗議事件,政府如何回應?」
發言人(鎮定自若):「首先,我們要看到,絕大多數群眾是理性的,個別不明真相的人受到境外勢力蠱惑,才做出過激行為。」
這句話一出口,就完成了精準的立場劃分——不論事件多麼明顯,只要發言人一句「個別不明真相的人」,就意味著錯的永遠是別人,政府永遠正確。再加上「境外勢力」這個萬能背鍋俠,直接把所有矛盾甩給了「看不見的敵人」,既不用反思,也不用負責。
特色場面五:數據說話,數字遊戲讓人暈頭轉向
記者:「請問當前經濟形勢是否面臨挑戰?」
發言人:「請允許我用一組數據來回答您的問題: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長4.9%,城鎮新增就業1032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1%……」(連續報數字五分鐘)
這就是「數據轟炸戰術」。記者本來想問「經濟困難」,但發言人通過一連串看似光鮮亮麗的數字,讓你無暇思考。即便某些數據略顯可疑,聽眾也很難分辨,因為你連「1032萬」是多還是少都沒來得及反應,就已經被捲入下一個數據陷阱裡了。最終的效果就是——問題依然沒有回答,但聽眾已經暈菜。
特色場面六:總結升華,套話是最好的結束語
記者:「請問某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發言人:「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定推進改革開放,堅持依法治國,努力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
太經典了!這不僅是一句完美的「套話」,更是新聞發言的終極武器。它聽起來高屋建瓴,卻什麼信息量都沒有。你問的是怎麼解決問題,他告訴你「我們一直很努力」,既不承諾具體措施,也不涉及任何責任。
結語:新聞發布會,還是高級魔術?
中國式新聞發言,已經發展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它的精髓在於:讓所有問題都得到回答,但沒有一個答案是有意義的。
這種「外交辭令+官話太極+套話藝術」的完美結合,讓新聞發布會成為了一種極具觀賞性的表演。它既能讓記者感到挫敗,又能讓公眾保持「似懂非懂」的狀態,還能保證政府形象不受任何損傷。
如果有一天,「中國式新聞發言」可以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一定是因為它達到了「語言的極致——說了很多,什麼都沒說」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