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當時被提名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龐德偉(David Perdue),出席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確認聽證會。(圖片來源:Kayla Bartkowski/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高芸編譯/綜合報導)美國新任駐華大使龐德偉(David Perdue)於本週四(5月15日)抵達北京正式履新。龐德偉曾是全球貿易的支持者,近年來立場日趨強硬,已轉型為對華鷹派人物。他表示,將在新職中強調與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的緊密聯繫,並致力於恢復美中之間關鍵的溝通渠道。
據路透社報導,龐德偉週四在其社交平臺X上發文說:「很榮幸能代表川普總統,我已準備好在這裡展開工作,讓美國更安全、更強大、更繁榮。」他還發布了自己在美國駐華大使館門前的自拍照。
龐德偉接替的是前總統拜登任命的職業外交官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伯恩斯已於今年1月離任。他上任時間正值美中關係出現緩和跡象,上週末雙方在日內瓦達成暫停貿易戰的協議。
分析人士指出,龐德偉是川普第一任期內在參議院最重要的盟友之一。他或將藉助這種政治影響力,在北京贏得更多談判空間,以推動新的貿易協議。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史蒂夫.戴恩斯(Steve Daines)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他認為在所有大使中,龐德偉與川普的關係可能是最緊密的。「川普總統在這個關鍵時刻選對了人,承擔這項最重要的責任。」
此外,龐德偉還被賦予一項重要任務:說服北京切斷向美國流入芬太尼製造原料的渠道。芬太尼是一種造成美國大量致命吸毒案例的合成類鴉片,其原料來源成為兩國談判焦點之一,也是美國至今對中方保留20%關稅的理由。
戴恩斯表示,他與龐德偉已就此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包括今年3月他訪問北京期間,中國總理李強提出的一項建議。戴恩斯建議,中美可在是否能在設定時限內切實遏制原料外流問題上構建關稅減免機制,但細節仍需由兩國談判代表進一步磋商。
商界背景與對華轉變
現年75歲的龐德偉,早年是一位堅定的全球貿易支持者。在其長達40年的國際商業生涯中,他積極推動美國企業將製造業務外包到亞洲,以降低成本、擴大市場。
但在進入政壇後,龐德偉的對華立場發生了顯著轉變。他在參議院任職期間,逐漸轉向國家安全領域,尤其在川普政府第一任期內,儘管最初有所保留,他仍支持了川普對中國實施的首輪關稅政策。
2018年和2019年,龐德偉與戴恩斯共同率領國會代表團訪問中國,期間會晤了時任總理李克強及習近平的首席貿易談判代表劉鶴,參與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交流。
據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分析,相比其前任伯恩斯(Nicholas Burns),中方普遍預期龐德偉將展現出更強的「務實精神」,更注重貿易和經濟事務,而非過度聚焦人權等意識形態議題。
商業經歷與早期主張
龐德偉出生於喬治亞州沃納.羅賓斯市(Warner Robins),父母都是來自農業社區的教師。他在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完成學業後,加入諮詢公司Kurt Salmon Associates,協助美企在亞洲尋找製造商,展開全球供應鏈布局。
1992至1994年,他常駐香港,幫助莎莉公司(Sara Lee)建立亞洲業務。當時,公司大規模裁員,包括關閉了弗吉尼亞州和喬治亞州的部分工廠。這類製造轉移的模式,也出現在他後續服務的Haggar服裝公司、銳步(Reebok)與Dollar General等企業中。
在2005年的一份證詞中,龐德偉曾坦言,他對自己的外包經歷「感到自豪」,並將美國製造業衰退歸咎於不合理的政策環境。
據美國駐華大使館網站資料,在成為大使之前,他於2015至2021年間在美國參議院擔任代表喬治亞州的參議員。他當選的時候是參議院裡唯一一位擁有財富500強公司首席執行官資歷的議員。
在參議員任期中,他曾經是軍事、外交、銀行、預算、以及農業等委員會的成員。他擔任過參議院海上力量小組委員會的主席,以及參議院國務院外交關係監督小組委員會主席,並且為強化美國在亞洲、中東,以及歐洲各地的夥伴關係而頻繁往來各地。
在任內,龐德偉積極推動增強美國海上力量和造艦計畫,還曾親自登上美軍艦艇,參與南海巡航任務。2018年,他訪問臺灣,與時任總統蔡英文會晤,表明其對台海局勢的關注。
同年訪華歸來後,他在華盛頓一場政策論壇中表示,儘管個人並不贊成關稅,但認可川普的「直覺是對的」,因為這些措施足夠「打破常規」,迫使北京重視問題。他還在發言中批評美國對中國崛起存在「自滿心態」,並坦言,「我們當初都看錯了,以為中國富裕後會變得更開放、更自由,但事實並非如此。」
立場轉鷹
龐德偉對中國的立場近年來愈加強硬,而中美關係的基本矛盾,如市場准入不公、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侵犯、不遵守全球貿易規則以及網路攻擊等問題,也仍未根本解決。
去年,龐德偉在一篇評論文章中,直接將習近平稱為「現代皇帝」,並指責北京企圖「摧毀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呼籲美國必須推動與中國的供應鏈「戰略脫鉤」。
儘管言辭強硬,龐德偉在上月的參議院聽證會上仍強調,面對北京應採取「細緻、非黨派與戰略性的方式」處理關係。
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事務專家孫韻(Yun Sun)指出,龐德偉早在川普第一任期內就被視為「值得信賴的對華特使」。她表示:「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可能靠某一個人解決,但擁有一位有效的溝通者,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