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壇於2024年迎來近半世紀以來最動盪、最具轉折性的時刻。自民黨與公明黨自1955年聯手掌權至今,堪稱「一黨優勢體制」的經典範例,但今年秋天連續兩場國會選舉慘敗,讓自民黨徹底失去國會多數,執政權岌岌可危,甚至有「秋天讓石破下台」的呼聲不脛而走。圖為2025年7月21日,日本首相石破茂領導的執政聯盟失去參議院多數席位的第二天,在東京自民黨總部出席記者會。(圖片來源:PHILIP FONG/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日本政壇於2024年迎來近半世紀以來最動盪、最具轉折性的時刻。自民黨與公明黨自1955年聯手掌權至今,堪稱「一黨優勢體制」的經典範例,但今年秋天連續兩場國會選舉慘敗,讓自民黨徹底失去國會多數,執政權岌岌可危,甚至有「秋天讓石破下台」的呼聲不脛而走。
自民黨的危機:從「一強」到「兩頭落空」
自民黨長期以來善於操控國會議席、主導內閣,但本次眾議院提前選舉與參議院改選,卻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儘管與公明黨聯盟僅差3席失去參議院過半優勢,但對自民黨而言,這已是「全面潰敗」的訊號。兩院皆成少數派,這是自民黨70年執政史上罕見的低潮。
首相石破茂(Shigeru Ishiba)強調將繼續領導國家、確保政局穩定,但《金融時報》等國際媒體均質疑他能否撐過秋天。自民黨內部流傳著「Miga」——Make Ishiba go away(讓石破走人)的新諧音口號,黨內大老與青年世代對石破執政能力失去信心。
黨內顧問坦言:「自民黨已沒有一位能同時收復選民、提出清晰經濟藍圖、並協調新興政黨合作的強力領袖。如果現在再提前大選,恐怕將是一場更大災難。」
經濟困境與政策推動困難
政黨危機並非無本之木。日本經歷「失落的三十年」後,近年終於出現溫和通膨,但多數在職日本人發現自己薪資漲幅遠遠落後於物價、房價的上升。日銀結束負利率政策,利率自2024年春天首度轉正,金融環境丕變,導致企業與個人貸款成本上升。
日本國內投資與消費信心持續低迷,尤其在首都圈以外的農村票倉,人口老化與外流更加嚴重。自民黨傳統農村票源逐年萎縮,年輕選民則大量流向民粹政黨。對於長年支持自民黨的中老年人來說,生活壓力與政治冷感同步加深。
另一方面,日本正與美國進行艱難貿易談判,川普總統即將於8月1日對日本多項產品加徵25%關稅。石破政府只剩一週多時間應對,政治學者普遍認為,若無法在外交上有所突破,民眾的不滿將持續發酵。
自公聯盟的脆弱平衡與議會攻防
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自公聯盟」,過去二十年為穩定日本政局提供了定海神針。然而,兩黨選民結構與政策主張近年分歧加深。公明黨重視城市中產階級與宗教社群,自民黨則更依賴農村與保守派,彼此的選票難以完全整合。此次選舉慘敗後,自公聯盟只好被迫與各反對黨逐案協商,國會運作變得極不穩定,預算案與重要立法案可能屢遭擱置。
日本政壇專家哈里斯(Tobias Harris)指出:「自民黨若繼續搖擺於保守與革新之間,不僅會流失基本盤,也無法吸引年輕選民。」事實上,2024年自民黨流失的選票高達數百萬張,直接導致國會失守。黨內外普遍認為石破缺乏應對危機的領導力,短期內無法扭轉頹勢。
民粹右翼崛起:「參政黨」成新焦點
這場選舉最驚人的現象,是極右翼民粹政黨「參政黨」的崛起。該黨成立僅四年,領袖神谷宗幣(Sosuke Kamiya)原本也是自民黨人,2020年疫情期間以反疫苗陰謀論影片走紅YouTube,逐漸擴大組織。參政黨強烈主打「日本人優先」、反移民、反全球主義議題,並用美式民粹手法在社群媒體動員支持者,這次一舉奪下14個參議院席次。
該黨選舉承諾包括削減消費稅、增加兒童補貼,但最吸睛的還是排外論調與民族主義色彩。黨魁神谷公開承認自己受美國川普影響深遠,並抨擊日本菁英階級「被全球主義與外國資本操控」。他的語言風格激情、情緒化,特別能吸引20至50歲的勞動人口。參政黨支持度已大幅侵蝕自民黨保守派基礎。
亞洲集團副研究員西村凜太郎分析:「參政黨利用民眾對移民與觀光客的不安情緒,指責執政黨放任外國人湧入,導致社會問題。」事實上,截至2024年底,日本外籍居民已達380萬人,占總人口3%。去年外國旅客人數也破紀錄,達到3690萬人次,為經濟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引發治安、生活品質、房價上漲等爭議。
社會焦慮與排外情緒升溫
近年日本對外國人態度雖漸開放,但社會主流觀念依然保守。經濟學家指出,部分民眾將犯罪率增加、就業機會減少、物價上升等問題歸咎於外國人與新移民。這種焦慮情緒被參政黨有意渲染與放大。政府選前倉促成立「與外國人和諧共處」委員會,但對於基層社會的不安已難以收拾。
神田外語大學講師霍爾博士指出:「反移民言論在經濟疲弱國家最為盛行。部分日本民眾對外國遊客的不禮貌行為早有不滿,這次選舉更放大了這種感覺。」參政黨雖強調並非主張全面排斥外國人,但事實上,他們的主張在輿論場上已產生重大影響,進一步推動社會極化。
政治版圖重組與未來前景
除了參政黨外,中間偏右的國民民主黨也在此次選舉大有斬獲,從五席暴增到16席。這反映出日本選民對傳統大黨的不滿,轉而支持看似「新鮮」或「改革」的力量。不過,民粹政黨能否穩定立足,仍需經過時間考驗。亞洲集團的西村凜太郎指出,日本選民向來「善變」,一旦發現支持的新黨無法兌現承諾,往往又會回流舊有政黨或尋找新的替代選擇。
石破茂政府能否度過這波危機?若秋天如外界所預料辭職,自民黨繼任人選勢必難產,甚至重演2000年代5年換6首相的亂象。專家普遍認為,自民黨若無法快速整合、推出真正能說服社會的領袖,政局混亂與決策僵局將持續下去。
歷史借鏡與國際影響
回顧過去,日本每當社會結構、經濟模式出現深刻變革時,政治體系便會進入一段劇烈的「過渡期」。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引發政黨大重組,民主黨短暫執政卻因經驗不足而迅速垮台,最終自民黨又重新奪回政權。這一次,極右翼與民粹力量可能帶來更深層的結構改變。
國際上,日本的政局動盪與右翼崛起已引發鄰國警覺。中韓媒體普遍關注極右翼排外主張會否帶來外交摩擦,尤其在歷史問題、領土爭端、移民政策等領域。川普政府對日貿易強硬態度,也可能加劇日本經濟壓力。作為美國亞太戰略重要盟友,日本若陷入內耗,對地區穩定與經濟合作都不利。
亂世與新局並存,改革或民粹主義?
2024年的日本,正站在歷史轉折點:
-
一方面,老牌自民黨失去多數,黨內外領袖真空,政局面臨不確定與亂局。
-
另一方面,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異軍突起,挑戰舊有政治秩序,也反映民眾長期積壓的不滿與焦慮。
-
經濟、外交、社會矛盾多頭並進,任何錯誤決策都可能引發骨牌效應。
接下來數月,日本政壇將圍繞「誰來接班?」「民粹新勢力能否長期執政?」「自民黨會否自我革新?」等議題持續激烈角力。極右翼能否變成主流,還是曇花一現?自民黨能否再造、東山再起?還是步歐美「極端民粹主義長期化」的後塵?
歷史的答案,或許很快就會揭曉。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