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破產富人扛不住 中國經濟陷負循環(圖)


人民幣
人民幣(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29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2025年的中國經濟,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房地產市場,這張曾被譽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王牌」,如今卻淪為拖累經濟的最大「負資產」。從湖北首富汪林鵬到其他多位房地產相關行業大佬的接連隕落,短短兩個月內四位企業家的悲劇性結局,如同警鐘,敲響了中國經濟深層次危機的信號。知名經濟學家向松祚和付鵬近期發表的內部講話和犀利評論,揭示了房地產泡沫破裂、中產階級破產、富人財富縮水、消費需求不足以及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對中國的深遠影響。他們的分析不僅點明瞭經濟「負循環」的根源,更預示著2025年可能是經濟調整的轉折點。未來,中國經濟能否打破僵局?普通人還有翻身機會嗎?兩位經濟學家在內部講話中深入剖析了中國經濟的困境。

中產破產 富人扛不住:房地產崩盤的連鎖衝擊

房地產行業的連環暴雷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向松祚在2025年5月的講演中直言,房地產市場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拖累。他回顧了2011-2012年擔任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時,曾多次警告房地產行業的過度擴張。當時,中國社會融資總額的42%流向房地產這一單一行業,商業銀行瘋狂放貸,地方政府和居民家庭債務高企。然而,這種「透支式」發展模式終究不可持續。向松祚指出,房地產市場高峰時市值號稱超過400萬億人民幣,甚至可能高達500萬億,但如今泡沫破裂,市值預計將腰斬,調整期可能長達3-5年,甚至可能重蹈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長達20年的調整覆轍。

近期一系列事件印證了這一判斷。2025年6月至7月,短短兩個月內,四位與房地產及其上下游產業相關的企業家相繼跳樓,包括西子電梯老闆劉文超、浙江店頭老闆瀋康明、廣州亮家居老闆曾玉洲,以及居然之家董事長汪林鵬。這些悲劇不僅反映了房地產行業的深度危機,也暴露了其對上下游產業的連鎖衝擊。向松祚將其比喻為「多米諾骨牌效應」,指出燈具、衛浴、電器、玻璃、木材等房地產相關產業都將面臨「連環雷」的風險。

中產破產、富人財富縮水

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財經評論人付鵬在2025年7月的評論中揭示了房地產崩盤對財富階層的毀滅性打擊。他引述胡潤財富報告指出,2025年中國600萬以上資產家庭數量跌破513萬戶,連續兩年下降;千萬資產家庭減少0.8%,少了1.7萬戶;億萬資產家庭縮水1.7%,少了2200戶;3000萬美元以上資產家庭減少2.3%,少了2000戶。這表明,不僅中產階級因房地產暴雷而「破產」,連富人階層也未能倖免。付鵬分析,許多中國富人的財富高度依賴房地產,隨著房價下跌、租金跳水以及股市、債券、信託產品的頻繁暴雷,富人資產大幅縮水,許多人被「打回原形」。

付鵬特別提到,中植系暴雷影響了15萬高淨值人群,部分投資者損失高達數十億;鼎益豐事件涉及50多萬投資者,資金虧損上千億。這些案例顯示,過去靠炒房、炒股積累財富的模式已徹底崩塌,中產階級和富人階層均面臨財富斷崖式下滑的困境。

人口紅利消失與接盤能力不足

付鵬在2024年11月匯豐銀行內部演講中分析,房地產市場的崩盤並非短期現象,而是結構性轉變的結果。過去20年,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依賴於人口紅利和槓桿放大效應。然而,隨著中國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老齡化加劇,年輕人的「接盤能力」嚴重不足,房地產市場的傳統模式已難以為繼。他舉例指出,網約車司機數量近年激增至2000萬,許多新增司機來自「中產階級的隕落」,這反映了財富分配不公和消費能力的結構性下降。

即便政府在2024年5月推出了「歷史性」房地產救市措施,效果依然有限。付鵬認為,居民、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債務已接近上限,傳統的「以時間換空間」策略已失效,房地產市場的未來需求基礎幾乎不復存在。

負循環的陷阱:消費不足與經濟放緩

消費不足的惡性循環

向松祚和付鵬一致認為,消費不足是中國經濟陷入「負循環」的核心問題。向松祚分析,中國人的三大收入來源——工資獎金、投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均呈現萎縮趨勢。工資增長放緩,股市低迷導致投資收益減少,房地產泡沫破滅使得財產性收入大幅縮水。這種收入預期的惡化直接導致居民消費意願下降,進而影響企業銷售、營收和利潤,形成「消費不足—企業營收下降—投資和就業減少—消費進一步萎縮」的負循環。

付鵬從社會結構角度補充,消費不足的根源在於中產階級的快速隕落。過去,中產階級是消費主力,但如今許多人因經濟下行被迫從事低收入職業,如網約車司機,導致有效消費需求大幅下降。他批評當前的社會分配制度,認為「距離權力、資源、資本近一點」的分配模式加劇了貧富差距,使得底層民眾在經濟收縮時首當其衝。

產能過剩與內卷化

向松祚指出,中國幾乎所有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導致企業陷入「瘋狂內卷」。PPI(生產價格指數)和CPI(消費價格指數)的持續下降,企業毛利率和淨利率不斷壓縮,股票市場也因此難以實現價值投資。付鵬進一步分析,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的結合導致通貨收縮,企業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他提到,許多企業在過去的「低端製造」模式中過度擴張,如今卻面臨市場需求萎縮和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

以房地產為例,地方政府過去通過土地財政和債務融資推動了大量無效投資,如今卻面臨巨額債務和不良貸款的壓力。向松祚提到,中央政府提出的「止跌回穩」目標難以實現,房價下跌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

全球視角下的中國經濟:教訓與啟示

日本的經驗與中國的鏡鑑

向松祚和付鵬均以日本的經濟經歷作為對比,警示中國經濟的未來風險。向松祚指出,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經歷了長達20年的調整期,房地產市場的崩盤導致資產負債表衰退,經濟長期陷入通縮。中國當前的房地產危機與日本當年有相似之處,若不採取有效措施,恐將重蹈覆轍。

付鵬則從全球經濟結構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經驗教訓。他在2025年4月的調研中發現,日本經濟在經歷30年通縮後,近期出現了微弱復甦的跡象,主要得益於人口結構的「新陳代謝」和負利率政策的退出。年輕人逐漸取代老年人進入服務業,消費能力有所提升,帶來輕微通脹。然而,他強調,日本的復甦是「相對論」,遠無法與中國的經濟增速相比,且日本股市的表現更多受美股聯動影響,而非本國經濟基本面的反映。

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經濟則陷入結構性放緩。付鵬指出,這兩個國家經濟結構單一,高度依賴大宗商品和房地產,通脹高企但收入增長緩慢,導致經濟呈現滯脹特徵。大量做空澳元和紐元的交易持倉反映了市場對其長期衰退的預期。他認為,中國應警惕類似的結構性問題,避免因經濟單一化和過度槓桿化而陷入長期調整。

移民與經濟結構的挑戰

付鵬還提到,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作為移民大國,試圖通過吸引技術移民刺激經濟,但效果有限。他特別指出,印度裔移民的湧入雖然帶來勞動力,但由於文化差異和經濟結構限制,未能有效提振當地經濟。中國同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萎縮的挑戰,若不解決分配不公和社會保障問題,僅靠外部輸入難以扭轉經濟頹勢。

政策困境:超常規政策能否破局?

政策力度不足的爭議

向松祚和付鵬均認為,當前政策的力度遠不足以應對經濟危機。向松祚呼籲採取「超常規政策」,特別是通過大規模財政投入解決社保、醫保和教育問題,從而解除居民消費後顧之憂。他提出,拿出幾萬億資金實現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免費教育,並全面提升社保和醫保覆蓋率,不僅能刺激消費,還能從根本上改善社會分配結構。

付鵬則批評過去幾年「唱衰經濟」被視為「不愛國」的輿論環境,導致信息反饋失真,決策層難以準確判斷經濟形勢。他認為,202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和「穩住樓市股市」目標方向正確,但力度和執行效果有限,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經濟下行趨勢。

債務認知與財政擴張

向松祚特別提到,需要突破對債務的傳統認知。他認為,在中國這樣政治穩定的主權國家,適度增加債務以支持消費和民生改善是可行的。他批評過去在基建和房地產領域的「無效投資」浪費了大量資源,若這些資金用於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經濟或許早已走上更健康的軌道。

付鵬則從國際視角分析了債務與匯率的關係。他指出,財政擴張和利率下降可能導致匯率貶值和資本外流,但加息又可能引發經濟崩潰,形成新興市場危機的典型特徵。中國目前面臨的正是這種兩難境地,政策制定需要在刺激經濟與維護金融穩定之間尋找平衡。

2025年的展望:轉折點還是更深的危機?

房地產市場的未來

兩位經濟學家對房地產市場的未來持悲觀態度。向松祚預計,房價止跌回穩至少需要3-5年,甚至可能重蹈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覆轍。付鵬則認為,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基礎已不復存在,政府試圖通過刺激政策實現「軟著陸」,但實際效果可能有限。他建議投資者放棄房地產投機,轉向更具確定性的金融資產,如日元升值相關的投資機會。

經濟轉型的機遇與挑戰

儘管前景嚴峻,兩位經濟學家也提到了一些潛在的出路。向松祚認為,消費升級和品牌創造是未來的方向,企業應聚焦研發和人才,追求「做精做強」而非盲目擴張。付鵬則建議投資者調整策略,放棄中產消費市場,聚焦高端奢侈品或低端剛需市場,以應對中產階級萎縮的現實。他還指出,日元升值可能是未來3-5年的確定性機會,投資者可關注相關金融衍生品。

社會改革的迫切性

兩位經濟學家一致強調,解決分配不公社會保障不足是打破負循環的關鍵。向松祚呼籲通過大規模財政投入解決教育和醫療問題,付鵬則指出,政府需要在貧富之間、債務與槓桿之間進行利益再分配,以提振內需。

直面危機 尋找出路

2025年的中國經濟,正面臨房地產崩盤、中產破產、富人財富縮水、消費不足、產能過剩等多重挑戰。向松祚和付鵬的評論揭示了這些問題的深層根源,同時為未來的政策方向提供了啟示。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破裂只是危機的開始,真正的考驗在於能否通過超常規政策打破負循環,重塑經濟增長的動力。面對「苦日子才剛剛開始」的現實,中國經濟需要在改革與創新中尋找新的出路。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普通民眾,都需直面挑戰,共同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經濟風暴。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