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意識的暗號 人體神秘的第六感(圖)


精神 感覺 靈魂 能量 609791255
人體身上有許多未解的謎團與現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你是否曾有過這種感覺,還沒發生的事,自己卻先有了強烈的預感?美國前總統林肯在遇刺前三天,夢見自己被刺殺的場景,結果預言成真。二戰期間,希特勒準備轟炸倫敦的前夕,許多家貓突然行為異常,有的焦躁地在屋裡來回,有的咬住主人的衣服拼命往外拖。這些現象,看似超自然,在科學領域有一個名稱,叫做第六感(sixth sense)。

在心理與神經科學中,第六感的學術名稱是超感官知覺(ESP)。它並不依賴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或觸覺五種感官,而是透過一種尚未完全被理解的途徑直接獲取外界訊息,甚至預知未來事件。許多研究顯示,這種能力並不是完全虛構,而是與大腦的預測系統息息相關。

美國科學家發現,大腦中有一個叫做前扣帶皮層(ACC)的區域,位於前額葉上半部,沿著左右腦中間的隔膜分佈。當我們的行為有可能導致錯誤,甚至還沒意識到危險時,ACC就會先行發出「警告」信號。這意味著,大腦具有提前感知風險的能力。這種「預知」能力的運作基礎,來自一個名為預測性編碼(Predictive Coding)的理論。預測性編碼的理論是由 Rajesh P. N. Rao和Dana H.Ballard所提出,最早源自計算機領域,這套理論認為大腦在接收外界訊息時,不會逐一處理所有細節,而是先根據過往經驗對即將出現的情況進行預測,然後將實際輸入與預測進行比較。只有「與預期不符」的部分,才會被往上傳送並引起注意,從而節省大量處理資源。舉例來說,當你走進熟悉的房間,大腦會預測燈光、桌椅的位置和牆壁的顏色。如果一切符合預期,你幾乎不會特別注意。但若桌上突然多了一隻貓,這個不在預測內的資訊就會被迅速標記為「異常」,並引發你的關注。

近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科學家Andreas J. Keller 與他的研究小組為這個理論找到關鍵性的證據。他們發現小鼠視覺皮層中的神經元不僅有前饋感受野(接收外界實際進入的訊息),還有反饋感受野(接收來自大腦高層區域的預測訊息)。這兩種感受野互相拮抗,幫助大腦檢測「預測錯誤」。有趣的是,這些反饋感受野並不處理眼前實際看到的物體,而是用來捕捉周邊或缺失的細節,讓大腦可以「腦補」完整畫面。這種內部模擬能力,正是大腦提前預測外界變化的基礎。科學家透過雙光子鈣成像、基因標記與光遺傳學等技術,精準追蹤並控制小鼠特定神經元的活動。他們證明,反饋訊息確實來自高層視覺區,而非由眼睛直接傳入。這不僅是預測性編碼理論的一大突破,也顯示大腦早已內建一套「模擬未來」的機制。

那麼,這與人類的第六感有什麼關係?當大腦的預測系統發現環境中有細微變化,或是感知到與經驗不符的訊號時,就可能引發一種「莫名的不安」或「突然的警覺」。這種感覺,或許就是我們所謂的直覺或預感。林肯的夢、貓的異常行為,甚至你在生活中忽然閃過的危險預感,可能都源自同一套神經運作機制。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隨時都在用過去的經驗、當下的感官輸入和內部模型,去推算未來會發生什麼。大多數時候,這種運算在潛意識中進行,並不會察覺;但在某些情況下,它的結果會浮上意識,化成一種強烈的直覺,驅使你採取行動。

也許,我們每個人天生就具備預測未來的第六感,只是大部分時候它靜靜地潛藏著。隨著科學的進步,也許有一天,人類能學會如何主動調動這種能力,讓「預測未來」不再只是小說,而成為我們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築林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