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西藏行高調背後的心虛 (圖)

作者:王丹 發表:2025-08-25 07: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習近平
習近平到拉薩(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2025年8月20日,習近平在北戴河會議結束後的首個公開行程選擇赴西藏拉薩。與他同行的,是王滬寧、蔡奇等政治局常委。活動地點設在布達拉宮廣場,場面極為隆重:群眾遊行、文藝演出、旗幟與橫幅鋪天蓋地。新華社、央視密集報導,國際媒體亦迅速跟進,使這次活動成為一場輿論聚焦的政治大秀。表面上,這是一場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的慶典;但在當下中國政治語境中,它更是一場帶有深刻權力意味的表演。

習近平這次到拉薩,高調得似乎有些刻意。這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第一,時間點敏感:北戴河會議一直被視為中共高層博弈與政策定調的關鍵時刻。習近平選擇在會後立即亮相,等於公開宣布「我依然掌控全局」。過去領導人多保持低調,以免引發猜測,他卻選擇反向操作。第二,隨行規格罕見:這次陪同的不是邊疆事務幹部,而是常委王滬寧、蔡奇。常委集體出現在西藏,幾乎是「最高層背書」,反映此次行程的重要性與特殊政治意涵。第三,儀式鋪排隆重:布達拉宮廣場被選為舞臺,群眾遊行與文藝表演規模龐大,幾近國慶式場景。這與以往以「調研」「慰問」為名的低調行程形成鮮明對照。第四,講話內容直面敏感議題:習近平強調推廣普通話、推動藏傳佛教「中國化」,同時提出維護邊疆安全與民族團結。這些高度敏感的話題,在國際輿論高度聚焦的場合公開提出,本身就是一種刻意姿態。第五,宣傳系統的操作:2021年習近平首次訪藏時,官方在行程結束後才統一報導,而這次則是實時播報、全程放大,明顯是要製造全國「必須看見」的效果。以上這些特徵都表明,此行絕非單純慶典,而是一場政治意圖明確、刻意高調的秀場。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習近平為什麼選擇刻意的高調?這背後有兩層邏輯:一方面,他意在展示權威,反擊外界傳言;另一方面,高調本身又折射出權力的不安與心虛。近期國內外流傳習近平「權力受挫甚至可能下臺」的傳言。在這種氛圍下,他必須通過一次象徵性極強的公開行程來回應。西藏的特殊性正好符合需求:對內,它代表「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對外,它涉及西藏人權議題,是國際高度關注的敏感地區。選擇這裡作為舞臺,可以同時向國內外釋放信號——「中央依舊牢牢掌控」。常委集體陪同、布達拉宮廣場慶典、大規模群眾場面,都是在營造權力穩固、地位不容撼動的形象。這是一種典型的「權威展示」。

然而,真正穩固的權力並不需要如此高調。鄧小平在1980年代末期淡出公眾視野多年,依然能在1992年「南巡講話」時重掌方向盤;江澤民、胡錦濤在任內也常保持低調,未曾因外界傳言而急切地「證明自己」。相比之下,習近平此刻選擇大張旗鼓,恰恰說明外界質疑已對他構成威脅。他必須藉助象徵性表演來安撫黨內和社會的不安。這不是「權威的自信」,而是「焦慮的投射」。

政治上有一個常識:越需要反覆強調的,往往正是最薄弱的。根據中共的權力邏輯,我們可以反向推演:若習近平的權力真正穩固,他無需動用常委集體隨行;若黨內沒有疑慮,他無需用盛大的慶典製造掌控感;若外界傳言不足以動搖政局,他也無需如此急迫地「秀肌肉」。因此,此次高調行程,不僅是權威展示,更是對外界與黨內質疑的一種反應。它像是一面鏡子:所映照出的不是權力的穩固,而是領導人的不安。

總的來看,習近平此次西藏之行,是一場精心安排的高調表演。未來中國政局是否因此出現新的變局,仍需觀察。但至少在這一刻,我們清楚地看到:習近平並非無懈可擊,他必須依靠一次又一次的高調表演來維繫權威。而每一場表演,都透露出權力鬥爭的暗流與他內心的不安。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