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有恨。(圖片來源: 合成圖 chenjing/看中國)
中國文化中,蘇軾不僅是大文豪,更是洞察人生的大智者。他曾說過:「不應有恨。」短短四字,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
「恨」字由「心」和「艮」組成。「心」是人的本心與智慧,「艮」則是阻止、停止的意思。所謂「恨」,就是心智被阻塞、停止的狀態。當一個人陷於「恨」,便會被負面情緒所困,心靈失去了流動,生命也因此停滯。
歷史與現實中,無數悲劇皆因「恨」而生:
有了「恨」,夫妻反目,家庭破碎;有了「恨」,兄弟反目,親情成仇;有了「恨」,朋友反目,友情化為利刃;有了「恨」,人性扭曲,變得猙獰暴烈。
「恨」讓人看不見世界的光亮,即使身處盛夏,心裡依然冰冷如嚴冬。它使人文明退化,獸性橫生,進而導致社會動盪與災禍相連,報復不止,冤冤相報。世間的殺戮、報復、偷盜、搶劫,無不與「恨」相連。
反之,當我們學會放下「恨」,就能真正體會人生的智慧。中國古訓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是不要以惡制惡,而是以正直與善念去化解仇怨。寬容不是軟弱,而是勇氣;理解不是退讓,而是智慧。
蘇軾的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按常理本該滿腹怨恨。但他卻能吟詩作畫,以超然心境看待榮辱得失。他的「不應有恨」,正是穿越磨難後的心靈頓悟。
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外在的困境,而是內心不被「恨」所困。下面我們來看看古人幾個有恨和無恨的故事。
楚漢相爭項羽的「恨」
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幕。當時的項羽,號稱「西楚霸王」,曾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潰秦軍主力,名震天下。那一刻,天下英雄皆俯首,無人能敵。
然而,項羽雖有蓋世之勇,卻性情剛烈,心懷怨恨。他出身貴族,血氣方剛,做事往往以感情用事。尤其對劉邦這個「流氓出身」的對手,他始終心懷輕蔑與怨毒。劉邦早年多次背約失信,甚至在鴻門宴上險些死於劍下,這些都在項羽心中埋下了「恨」的種子。
這份「恨」,使得項羽看劉邦時,只看見一個狡詐小人,卻看不見他寬厚待人、善於用人的長處。當劉邦不斷籠絡人心、延攬人才時,項羽卻屢屢因猜忌與怨氣而錯失良機。他分封天下,對功臣不公;他多疑猜忌,對謀士之言往往置之不理;他心懷報復,處處與劉邦爭鋒相對。
最致命的一點是,項羽因「恨」而失去戰略冷靜。在一次次與劉邦交鋒的關鍵時刻,他往往急於一戰,求一時痛快,而忽視長遠布局。劉邦則能屈能伸,明知暫時不敵,就退守關中,積蓄力量,最終反敗為勝。
項羽雖然武勇絕倫,但他不懂得放下「恨」,不懂得用胸懷去整合人心。楚軍上下,隨他出生入死,最後卻因他的剛愎與怨毒而陷入絕境。烏江邊上,項羽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英雄壯志一朝化為烏有。
項羽的結局,正是「恨」的寫照:恨讓他目光狹隘,看不清天下大勢,也讓他錯失東山再起的機會。這份「恨」,不僅毀了他自己,也讓楚軍無數將士陪葬。
歷史因此留下了一個沈重的啟示:一個人的恨,若無法轉化為智慧與胸懷,最終會成為壓垮他自身的枷鎖。
韓信的忍辱與大度
西漢開國名將韓信,年少時家境貧寒,性格孤傲。雖懷抱韜略,卻一度寄人籬下,受盡白眼。最廣為流傳的一幕,就是他曾遭受「胯下之辱」。
據史書記載,韓信年輕時常帶著劍在淮陰城中行走,給人一種孤高自負的印象。一次,有個屠戶青年當眾羞辱他,說:「你雖佩劍,其實不過是個懦夫!若真有膽子,就一劍殺了我;若沒膽子,就從我胯下爬過去!」在眾目睽睽之下,這無疑是奇恥大辱。圍觀的人群都等著看韓信會如何反應。
若是心胸狹窄之人,當場拔劍相拼,不僅會闖下人命官司,還可能因此喪命或淪為逃犯。但韓信心中自有大志,他明白這樣的爭鬥毫無意義。於是他忍下奇恥,彎身從屠戶胯下鑽過。圍觀者嘲笑不已,稱他為懦夫,卻不知這份忍辱正是他未來成就的根基。
後來,韓信投身劉邦麾下,憑藉過人軍略成為「漢初三傑」之一。他統兵善戰,發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又施「背水一戰」之奇策,屢屢以弱勝強,為劉邦打下江山,奠定西漢基業。
值得稱道的是,韓信得志後並沒有懷恨在心。當年羞辱他的屠戶早已以為韓信會報仇,心驚膽戰,卻意外得到了韓信的寬恕。韓信不僅沒有責罰他,反而以禮相待。這一舉動展現了他「以德報怨」的胸襟——正如《史記》評價他:「國士無雙」。
宋仁宗不恨的胸懷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在位最久的皇帝。他少年即位,長達四十二年的統治,歷史稱之為「仁宗盛治」。在這段歲月裡,他並非靠武力開疆拓土,而是以仁厚與胸懷,凝聚人心,開創出一段難得的清明時局。
仁宗在位時,最倚重的名臣之一便是范仲淹。范仲淹憂國憂民,改革弊政,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被後世稱頌。然而,改革觸動既得利益,引來權臣與小人的嫉恨。有人藉機誣陷范仲淹,指他結黨營私,意圖不軌。朝堂風向一時翻轉,范仲淹被貶外放。
滿朝文武都以為仁宗必然懷恨在心。畢竟,被人矇蔽誤導,導致自己最信任的重臣遠離朝廷,這對任何帝王來說,都是一種難以容忍的「失面子」。
然而,仁宗卻出乎眾人意料。他平靜地說:「朕豈能因一時之言,便失去賢臣?」這句話,既是對小人讒言的否定,也是對自身胸懷的寫照。他並沒有因一時的失察而將怨恨轉嫁到范仲淹身上,更沒有讓偏見矇蔽自己的眼睛。
後來,當范仲淹因政績和聲望再度獲得朝野推崇時,仁宗毫不遲疑地再次起用他,讓他主持朝政。范仲淹與歐陽修、富弼等一批正直賢臣同心輔佐,推動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史稱「仁宗盛治」。
仁宗的不恨,不僅成就了范仲淹的人生,也成就了一個時代。試想,如果仁宗因一時之怒,永遠將范仲淹排斥在外,北宋的政治或許會早早陷入黑暗,百姓也將失去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守護者。
歷史因此留下了一個深刻啟示:帝王的不恨,是一種格局;君主的胸懷,往往決定了一個時代的光明與否。
宋仁宗的不恨,既化解了個人恩怨,也為天下蒼生換來了太平盛治。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