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門廣場(圖片來源:DANIEL DORKO/Hans Lucas/AFP via Getty Images)
在中共一大紀念館,一件薄薄的歌曲手稿,居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就是音樂家賀綠汀創作的《游擊隊歌》。
賀綠汀1926年加入中共,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早年參加湖南農民運動。曾在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任職,還擔任過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皖南事變後,參加新四軍,從事音樂創作。由此可見,把賀綠汀稱其為中共「紅色作曲家」未嘗不可。
我們知道,「統戰」被中共視為致勝「法寶」之一。1937年,「八.一三」國軍與日軍淞滬抗戰爆發後,在中共主導下,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劇隊,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名義,到中國各地「宣傳抗日救亡」,賀綠汀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一隊。他來到山西臨汾堯都區劉村鎮的一個八路軍辦事處。正是在這裡,賀綠汀與中共軍隊有了直接的接觸,對游擊戰產生了「興趣」。尤其在聽取了朱德、任弼時、賀龍等人的報告後,對中共的游擊戰興趣大增,於是創作了《游擊隊歌》。
這首歌曲共有兩段,總字數255個字。歌詞對游擊隊作了幾近神話般的描寫,諸如「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這首歌曲的特點是:歌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曲調活潑輕鬆,易於傳唱。加之中共的大力推廣,很快就在中共控制的敵後方傳播開來,為中共的所謂「游擊戰」大唱讚歌。
毛、朱、週三巨頭對這首歌情有獨鍾
我們知道,「游擊戰」是中共假借「抗日」之名,擴充地盤和實力的「法寶」。但同時又是一個被譏笑為「游而不擊」假裝抗日的把柄,這令中共高層感到嚴重尷尬。於是當賀綠汀的《游擊隊歌》傳到中共高層耳朵裡,自然是與他們「八字相合」,如獲至寶,越聽越中聽。朱德、毛澤東、周恩來先後對這首歌給予高度認可。
1938年初春,在八路軍總部的一次高級幹部會議上,演唱了《游擊隊歌》,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感覺很受用,特地將歌詞抄錄在自己的日記本中。
1943年,賀綠汀懷揣《游擊隊歌》手稿,抵達延安。在王家坪八路軍總部,毛澤東親自接見了他,並高度讚揚:「你的《游擊隊歌》寫得很好啊,你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你的。」
1973年,周恩來在延安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時提出:「在這裡應該掛上一幅《游擊隊歌》曲譜照片。」可見周對該曲很重視。
中共各媒體機構對這首歌推崇備至
黨魁首肯,眾黨媒跟風。1993年,《游擊隊歌》獲得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優秀曲目獎;2009年獲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文化部「愛國歌曲大家唱」活動100首推薦歌曲;2015年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此外,1964年這首歌入選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四場《抗日烽火》。
於是,《游擊隊歌》的種種翻唱版本花樣百出,各種場合的演唱甚囂塵上,成為中共標榜自己是「抗日戰爭中流砥柱」的招牌菜。其毒素甚至遠播海外。
1961年,賀綠汀將《游擊隊歌》手稿無償捐贈給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作為獻給即將到來的中共成立40週年的「珍貴禮物」。1995年,這份手稿,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正式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共黨媒體稱:「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走向勝利的最強音。」
這真是吹牛不打草稿。《游擊隊歌》歌詞分明寫道:「哪怕敵人槍炮狠/找不到我們人和影」。試問:敵人連游擊隊員的人和影都找不到,哪兒來的「浴血奮戰」?又如何發出「勝利的最強音」呢?
中國抗戰史上有沒有「浴血奮戰」?當然有。國軍對日軍22次大型會戰,哪一次不是「浴血奮戰」?是誰發出了「勝利的最強音」?是領導全國抗戰的國民政府,是「浴血奮戰」的國軍將士。
毛澤東一文揭開「情有獨鍾」謎底
那麼,中共因何對《游擊隊歌》推崇備至,情有獨鍾呢?或許答案就在毛澤東的一篇文章裡。
大家都知道,在八年全面抗戰中,乃至中共執政後,毛澤東及其中共,都將「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吹噓成了他們領導全中國人民走向抗戰勝利的「法寶」。而實質上,毛澤東制定的抗日游擊戰方針,只是毛澤東及其中共在中國人民艱難萬分的反侵略戰爭中,乘機為共產黨奪地擴張的一個「法寶」,而絕不是中國人民賴以戰勝日本侵略的「法寶」。
中共拍攝的抗戰影片,「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地雷戰」「地道戰」「小兵張嘎」等等,靠這些小打小鬧,能阻止不可一世的日軍嗎?這是傻子都明白的道理。然而,中共不但自己裝傻充愣,還要把對國人將謊言灌輸到底。
全面抗戰爆發一年多後,命令部隊貓在山溝溝裡打游擊戰得了大便宜、嘗到大甜頭的毛澤東,1938年11月6日,在其所寫「戰爭和戰略問題」一文中,歸納出遊擊戰有「十八條好處」。下面,我們對其中的若干條略作述評——
第二條:「擴大了我軍根據地」。就是擴張了中共的地盤,有了地盤,就等於有了人和物,就有了擴張的條件和資本。
第四條:「相持階段……有利於正面整軍」。就是有利於趁著對日作戰相持階段的戰略穩定期,訓練將來打內戰時能打運動戰的正規軍。毛澤東信奉「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第六條:「能最迅速、最有效地擴大軍隊」。就是在抗日的旗號下能夠最迅速、最有效地發展擴充中共軍隊,為抗戰結束後奪取國民黨政權做好軍事實力的準備。
第七條:「能最普遍地發展共產黨,每個農村都可組織支部」。中共在紅軍時期的經驗是「黨支部建在連上」,現在是「黨支部建在村裡」。就是為發展共產黨和建立、擴張共產黨的農村獨裁政權大大有利。
第八條:「能最普遍地發動民眾運動,全體敵後人民,除了敵人的據點以外都可組織起來」。就是將敵後日寇管不到的廣大地方全部統治在共產黨之下,以便於發動打倒蔣介石的革命運動。
第九條:「能最普遍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就是在實際上建立中共敵後獨裁分裂政權,借國難而進一步分裂中國,將從前公開的「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變成隱形的、卻得到了更大發展的另類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
第十七條:「能最迅速、最有效地創造出大批領導幹部」。請注意,是領導將來跟國民黨奪權,而非領導抗日的中共幹部。說白了其實就是通過游擊戰創造出打內戰的領導幹部。事實上,「創造出大批領導幹部」的目的,就是為日後奪取全國政權準備幹部。
第十八條:「最便利於解決給養問題」。就是用抗日和「人民子弟兵」的名義,將錢、財、物資取之於民,用之於共產黨擴張、奪權打天下。中共假抗日之名,收編地方武裝,所以,中共的軍隊就與當地百姓建立了天然的「魚水關係」,向當地民眾徵集錢物,就有了「最便利」的條件。
中共「游擊戰」坑苦了老百姓
然而,正是因為當年中共的「最便利」,才造成了日後「革命老區」的「最貧困」。
時間來到1977年11月,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前往大別山裡的金寨縣進行調研,在走到燕子河公社時,村幹部提前來接萬里,計畫帶著他上山看看。萬里見到村幹部後,卻並沒有按照安排走,而是在途中轉向了一戶人家。
到了這戶人家之後,萬里發現這戶人家很窮,幾乎沒有什麼傢俱,昏暗的房間裡老人正坐在灶塘旁邊的稻草堆裡,家裡還有兩個十八九歲的姑娘,坐在旁邊床上的稻草堆裡。
萬里上前跟老人打了幾次招呼,老人卻蹲在稻草堆裡,瞪著眼睛看著來人不吱聲。
隨行的村幹部覺得臉上有點挂不住,趕緊跑到老人身邊說:「這是省委的萬書記!跟你打招呼你還傻坐在那兒幹什麼呢!」
經村幹部這麼一說,老人不得不站立起來,萬里和隨行人員這才發現,原來老人下半身沒有穿衣服,坐在稻草堆裡竟是為了遮羞!
萬里見狀大吃一驚,趕緊讓老人坐下。隨後他又看了一眼床上蹲著的兩個大姑娘,難以置信地問:「這兩個姑娘為什麼也蹲在那裡?」
隨行的當地幹部見狀趕緊低聲解釋:「萬書記,兩個娃子也沒褲子穿,山裡風寒重,躲稻草堆裡是為了取暖。」
即使親眼看到了這種慘狀,萬里仍然難以置信,出門在山上吹了好大一會兒冷風,才平復下來心情。
接著萬里又帶人去了下一個農戶家,這家的主婦穿的還算得體,卻只有她一個在家。
萬里問主婦家裡有幾口人,對方回答說她和丈夫帶著3個孩子,丈夫上工去了。萬里疑惑地問:「孩子們呢?」主婦先是回答出去玩兒了,萬里覺得有些奇怪,讓人把孩子們找來自己看看。最終主婦被問得沒辦法了,只好帶著萬里去了廚房,原來三個孩子沒有衣服穿,光著屁股躲在灶爐裡取暖呢。
眼前的一幕幕,深深地刺痛了萬里的心,他淚流滿面地對隨行人員說:「當年老區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鬧革命做出了巨大犧牲,可今天還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新中國成立都28年了,沒想到老百姓竟然窮到這種地步!」
筆者早年曾在部隊服役。1993年,到山東某地走訪戰士家庭。當地地理環境還算不錯,大塊的平原地帶,間或有些小山。乍一看據此判斷,感覺村民的生活水平應該說得過去。然而,當我們走進戰士家庭時,看到的情形卻出乎意料。
走進堂屋,基本上看不出格局:灶臺、農具、柴禾、舊衣被、雜七雜八……地上堆著的,牆上掛著的,佔滿堂屋的角角落落,把整個堂屋擠的沒有多少站人的地兒。這種情形,在我們走訪的戰士家庭中可不是個例,而是一個普遍現象。筆者的老家也是在並不富裕的農村,然而,在戰士家庭的所見,感覺還是比老家差了一截兒。
那次山東之行,我們入駐在其縣委招待所。當晚,縣委辦李主任前來禮節性拜訪。談話間,我們問起當地百姓為什麼那麼貧困。李主任說:我們這裡是「革命老區」,當年為了支援革命,犧牲太大了,沒有幾代人的拚搏,根本就翻不過身來。
顯然,毛澤東所說的這許多「好處」,是以葬送無數百姓幾代人幸福,甚至犧牲其身家性命為前提的。對於不打日本,卻要借抗日而進行擴張的中共及其軍隊來說,實在是好的不得了,但也將中共假抗日真擴張的陰謀伎倆暴露無遺。
為了創收「游擊戰」的最大紅利,毛嚴令共軍「不打硬仗」。1937年9月12日,毛澤東電告彭德懷:「南京只做戰略規定,紅軍有執行此戰略之一切自由,堅持依傍山地與不打硬仗的原則。」
1937年9月16日,毛澤東又電告周恩來、彭德懷說:「我軍應堅持既定方針,用游擊戰鬥配合友軍作戰。此方針在京與蔣(介石)、何(應欽)決定。周(恩來)、彭(德懷)又在晉與閻(錫山)當面決定,基本不要動搖此方針。」
毛澤東電報中「用游擊戰鬥配合友軍作戰」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正面戰場交給國軍,共軍只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游擊戰。這哪裡是什麼抗日?這不是公然在人命關天、十萬火急的戰場上耍流氓嗎?
為什麼不打硬仗,因為打硬仗輕則傷亡慘重,重則全軍覆滅。毛澤東制定了「游擊戰」作戰原則,中共軍隊具體執行時的做法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跑不贏就鑽(山溝),鑽不贏就化(化裝成老百姓)。
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鑽不贏就化(化裝成老百姓)」,這可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威脅和損失。因為共軍混在百姓中,日軍進村後,無法分辨,只能是格殺勿論。
當年發生在河北定縣的「北疃慘案」,就是因為八路軍大部隊為了盡快溜掉,為了溜的快,溜的利索,把傷員等非戰鬥人員當作包袱甩給北疃村百姓,從而引起日軍報復性屠村行動。
慘案中被殺的群眾、游擊隊員,有屍體為證的,多達八百多人,而死在地道裡找不到屍體的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整個村子二百多戶人家,被殺絕的二、三十戶,35名婦女被強姦輪姦,大量財物糧食被劫掠一空。(以上引自官媒記者王文化著述)
筆者曾到山東膠東半島採訪。當地村民告訴說,因當年中共「鑽不贏就化(化裝成老百姓)」的做法,給百姓生命財產帶來很大損失,所以,當地百姓恨共產黨甚於恨日本鬼子。而且,游擊隊為了保命,往往是晝伏夜出,所以,當地百姓稱中共為「黑黨」。
反觀國軍抗日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整師整團傷亡殆盡的比比皆是。如萬家嶺大捷中,馮聖法率領的58師,常德會戰中余程萬率領的57師與彭士量率領的暫編第5師,南口血戰中湯恩伯手下的89師,等等。
八年全面抗戰,國軍損兵折將,元氣大傷。而毛澤東卻實現弔詭逆襲,收穫缽滿盆滿。抗戰之前,毛澤東只有「兩萬殘兵敗將,一萬二千桿破槍,所佔面積是三個縣」。因為日軍的到來,毛澤東借抗戰之名和趁抗戰之機,八年打下來,不但打的毫髮無損,反而打成了戰爭爆發戶,暴增到了一百二十萬正規軍,近兩百萬民兵,所佔地盤有一億多人口的土地。為後來奪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這其中,中共正是通過「游擊戰」這出鬼把戲,為其實現在敵後「放手發動群眾、擴張地盤、避免與日軍正面衝突、收編地方抗日武裝壯大隊伍」的圖謀,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果說,鴉片煙曾經是中共的「衣食父母」,那麼,「游擊戰」或可稱之為中共得以苟全性命併發展壯大的「奶媽」。您說中共怎能不對《游擊隊歌》情有獨鍾呢?
結語
中國《文物藏品定級標準》規定,一級文物;必須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需具備以下至少一項特徵:
1.反映社會制度變革的核心實物(如商周青銅禮器)。
2.標誌生產力飛躍的代表性發明(如西漢長信宮燈)。
3.見證重大中外交流事件的文物(如唐代《五牛圖》)。
照此標準衡量,很顯然《游擊隊歌》的手稿,根本夠不上「國家一級文物」。中共把其私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名不符實。它實質是「中共一級文物」。而「中共一級文物」的鑑定,不是依據歷史標準、藝術標準和科學標準,而是依據中共的「政治標準」。
如此說來,中共拿一個浪得虛名的《游擊隊歌》手稿,放在其一大紀念館作為「鎮館之寶」,只能是徒增笑耳。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