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斯納霍凱奪諾貝爾文學獎 以《撒旦的探戈》揭露共產主義廢墟(圖)

匈牙利作家用荒誕筆觸解剖制度創傷 展現藝術穿透黑暗的力量

作者:黃清 發表:2025-10-10 17:3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納霍凱.拉斯洛Krasznahorkai Laszlo
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納霍凱.拉斯洛榮獲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特別表彰他「在末日般恐懼的氛圍中,透過極具感染力與前瞻性的創作再次彰顯藝術的力量」。這位71歲的作家以其對共產主義制度的深刻揭示而聞名國際,其作品不僅是文學創作,更是對20世紀東歐政治社會變遷的珍貴見證。圖為2015年5月19日,拉斯洛·克拉斯納霍凱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榮獲曼布克國際獎。(圖片來源:Stuart C. Wilson/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10日訊】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納霍凱.拉斯洛榮獲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特別表彰他「在末日般恐懼的氛圍中,透過極具感染力與前瞻性的創作再次彰顯藝術的力量」。這位71歲的作家以其對共產主義制度的深刻揭示而聞名國際,其作品不僅是文學創作,更是對20世紀東歐政治社會變遷的珍貴見證。

親身經歷塑造的創作視角 《撒旦的探戈》:共產主義制度的文學解剖

卡勒斯納霍凱成長於中產階級猶太家庭,曾親身生活在共產主義統治之下,這段經歷成為其創作的重要養分。與許多僅從理論或二手資料了解共產主義的作家不同,卡勒斯納霍凱能夠將個人的切身體驗轉化為具有普世意義的文學作品。他後來移居西柏林並到處旅行的經歷,更讓他能夠以相對客觀的距離審視這段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創作視角。

卡勒斯納霍凱最著名的作品《撒旦的探戈》(1985年出版)是其揭示共產主義問題的代表作。瑞典學院特別指出,這部小說「以極具暗示的語言描繪共產主義垮台前的匈牙利鄉村,一群住在廢棄集體農場貧困居民的生活」。

小說深刻揭示了共產主義統治初期強制沒收農田、成立集體農場政策的深遠後果。作品以匈牙利偏遠農村為背景,聚焦於那些居住在廢棄集體農場的貧困居民。到1989年共產主義落幕時,許多集體農場已經從最初的農業改革理想淪為管理不善與貧困的象徵。卡勒斯納霍凱通過這些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展現了制度性失敗對個體命運的深刻影響。

在小說中,每個角色都生活在一種絕望的等待中,期盼著奇蹟的降臨,但這種希望從一開始就注定破滅。正如卡夫卡的座右銘所言:「若此,我將因等待而錯過奇蹟」。這種對希望的諷刺性戳破,深刻反映了共產主義制度下個體所面臨的無力感、精神困境以及對未來的迷茫。

文學技巧

卡勒斯納霍凱的創作風格被瑞典學院評價為「貫穿卡夫卡至伯恩哈德的中歐傳統,以荒誕主義與怪誕為特色」。他自稱其創作風格為「審視現實至近乎瘋狂的程度」,這種極端的現實主義讓他能夠深入挖掘共產主義制度下被掩蓋的真相。

作家運用了獨特的敘事技巧來強化政治批判的效果。《撒旦的探戈》以「探戈」般的前進又後退結構,象徵著時間的停滯和循環往復的絕望——這正對應了共產主義制度下那些永遠不會兌現的承諾。他偏好使用冗長句子且極少分段的寫作方式,雖然被部分讀者視為「強迫症」的表現,但實際上有效地營造出一種壓抑、窒息且令人不安的氛圍,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身體化地感受到制度壓迫的窒悶感。

詩人兼卡勒斯納霍凱的英文翻譯希爾特斯形容他是「催眠作家」,能夠「將你吸入他所召喚的世界中,並在你內心產生回響直到這成為你自己對秩序與混沌的看法為止」。這種「催眠式」的敘事效果,使讀者不僅是在閱讀一個故事,更是在體驗共產主義制度下的生存狀態。

熱愛李白、道德經 警示:中國傳統文化在大陸喪失和消亡

卡勒斯納霍凱對共產主義的批判並非僅限於匈牙利或東歐。他的作品展現了更為廣闊的視野。例如,2004年他完成了半小說半紀實的作品《天下浩劫》,討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喪失和消亡。這部作品將他的批判延伸到更廣泛的語境,探討了在現代化進程和特定政治體制下,傳統文化如何被侵蝕、被遺忘,以及這種文化斷裂對一個民族精神的深遠影響。這表明卡勒斯納霍凱關注的並非僅是某一特定共產主義政權的表象,而是其背後潛藏的、具有普世意義的關於權力、文化、個體命運的哲學思考。

卡勒斯納霍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成為他「跨越國界的批判與東方視野」中極為獨特的一筆。瑞典學院曾指出,卡勒斯納霍凱「將目光投向東方,展現出更為深沉與細膩的基調」。這不僅體現在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探討,更表現在他對中國古典思想家和詩人的迷戀上。1991年起,他曾以記者身份多次前往中國,並特別以唐代詩仙李白為主題撰寫專題報導。他的中國大陸譯者余澤民曾回憶,卡勒斯納霍凱在尋訪李白足跡的過程中,足跡遍布逾10座城市,對李白詩歌中那種超脫世俗的浪漫主義與對自由的嚮往深深著迷。

他不僅熱愛李白,對中國哲學經典《道德經》也推崇備至,從中汲取了對世界和人生的獨特理解。卡勒斯納霍凱曾稱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人文博物館」,這句話充滿了對傳統文化遺產的珍視,也間接表達了對現代化進程中文化流失的惋惜。甚至在返回匈牙利後,他還要求家人改用筷子進餐,足見其對中國文化的深厚情感與身體力行的融入。這種對東方智慧的嚮往,或許是他對西方現代性及其所帶來的各種政治社會問題的一種反思和超越,為其作品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哲學層次。

跨媒體合作擴大影響力

卡勒斯納霍凱與匈牙利傳奇導演貝拉.塔爾的長期合作,進一步擴大了其作品對共產主義批判的影響力。塔爾將《撒旦的探戈》改編為長達7小時的電影,運用黑白長鏡頭將小說中的「等待」轉化為現象學的觀影體驗。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到的疲憊、停滯與耗散,正是對晚期社會主義制度狀態的體驗式揭示。

兩人的合作不僅限於《撒旦的探戈》,還包括《鯨魚馬戲團》、《來自倫敦的男人》、《都靈之馬》等重要作品。這些跨媒體的藝術創作,讓卡勒斯納霍凱對共產主義的文學批判得以觸及更廣泛的國際觀眾。

文學遺產的當代意義

卡勒斯納霍凱的獲獎不僅是對其個人文學成就的認可,更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他的作品為理解20世紀東歐的政治與社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文學見證,展現了文學作為歷史見證者和人性守護者的重要作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卡勒斯納霍凱並非採用簡單的政治口號式批判,而是通過深入描繪「制度如何進入人心」——群體心理的依附、道德的耗損、語言的空心化、對奇蹟的上癮式等待——來揭示共產主義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層影響。這種深度的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考,使其作品超越了特定的歷史語境,具有普世性的人類經驗價值。

在當今世界仍然存在各種形式專制主義的背景下,卡勒斯納霍凱的文學成就提醒我們,藝術不僅具有審美價值,更承載著對自由、尊嚴和人性的守護責任。他通過文學的力量,將政治制度的抽象問題轉化為可被感知的時間感、空間感與語言經驗,讓讀者在「末日般日常」中理解專制制度如何在微觀層面消磨希望與人的能動性,從而真正「再次彰顯藝術的力量」。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