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的經歷,會令當事人有不一樣的變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死亡真的是終點嗎?在過去五十年間,葛瑞森博士訪問了數千名瀕死者,並建立了國際通用的「瀕死體驗量表」,試圖揭示人類在生死邊緣所經歷的光、寧靜與難以言喻的感受。
當心跳逐漸停止、意識漸漸遠去,有些人卻在那一刻看見了光。那不是病房的燈,而是一道無法言喻的白色輝芒,溫暖、寧靜,彷彿在召喚他們前往另一個世界。這樣的經歷,被稱為「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 NDE)。
根據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研究,約有15%的重症患者曾經歷過這種神祕時刻。他們形容自己「離開身體」、「看見光」、「遇見已逝的親人」,甚至是「重新回顧一生的畫面」。在那片超越生死的境界裡,恐懼消失,只剩下前所未有的平靜。
瀕死體驗研究
布魯斯·葛瑞森博士(Bruce Greyson)被譽為全球瀕死體驗研究的權威之一。他在著作《瀕死體驗之後:一位醫生探索瀕死經驗啟示的人生及死後世界》中,詳實記錄了自己的研究歷程。過去五十年間訪問了數千人,並建立出一套國際通用的「瀕死體驗量表」,試圖以科學方法解釋那些發生在生死邊緣的真實經驗。
年輕時的葛瑞森在醫院擔任實習醫師時,曾遇過一位失去意識的女病人。當他隔天前去探視時,對方竟然精確描述出前一晚他與送病人來醫院同伴的對話細節,甚至連他吃漢堡時不小心弄髒領帶、沾上番茄醬的畫面都一清二楚。那名病人當時仍處於昏迷狀態,不可能會看或聽到這些事,這件事動搖了葛瑞森對大腦與意識運作的理解。
六年後,命運再度推開了一扇門。葛瑞森遇見了當時剛來醫院實習的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穆迪出版的第一本書《死後的世界》(Life After Life),是英文出版品中第一本提到瀕死經驗的書。穆迪告訴他大量相似案例,才讓葛瑞森驚覺那位女病人的「異象」並非個案。從那時候,他踏上了長達45年的瀕死體驗研究之路。但這條路並不順遂,他曾被精神科主任警告若是再研究這種不科學的東西,可能無法升等。葛瑞森最終選擇離開原本的醫學院,轉往研究這類的維吉尼亞大學。
瀕死體驗的代價
格雷森指出,約有10%到20%的心臟驟停患者都提到過這種經歷。「多數人說他們無法用語言描述那一刻,但他們都感到一種深刻的平靜。」在他與這些人長年的對話中,發現了驚人的共通點:時間似乎消失了,身體不再是限制,意識在光中延展,彷彿存在於另一個維度。
「當你不再害怕死亡,你就不再害怕活著。」對格雷森而言,這些故事改變了他對生命的看法,他曾是位堅信科學能解釋一切的理性醫師,卻在與瀕死者交談的過程中,逐漸相信有些真相超越人類語言與理智。然而,「走過死亡」的禮物,也可能是沉重的。維吉尼亞大學研究團隊針對167名經歷瀕死體驗的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近七成的人表示瀕死體驗改變了他們的宗教或精神觀,甚至有超過兩成的人會重新自省人際關係、選擇離婚或分手。
「我的瀕死體驗非常強烈,」一位受訪者寫道。「我知道我再也不會是同一個人了。」但改變並非能被理解,許多人因為害怕被嘲笑或被視為幻想,而選擇沉默。有人形容這是一把「雙面刃」,雖然他們找到了靈魂的覺醒,但也是孤立的開始。在問卷中,不少人提到「孤單」、「被誤解」、「找不到傾訴對象」。一位受訪者寫道:「我試著尋求幫助,但沒有人能理解。他們的回答都千篇一律,彷彿只是自己想太多。」
研究發現,約有64%的瀕死體驗者曾向心理專家或網路社群尋求協助,其中78%的人認為這些支持確實有幫助,但仍有不少人遭遇排斥。研究人員瑪麗埃塔·佩利瓦諾娃(Marieta Pehlivanova)指出,儘管醫學界已能挽救瀕死者的生命,但對於他們在經歷靈魂層面體驗後的心理照護仍相當不足。佩利瓦諾娃希望這項研究能為未來的臨床治療打開道路,讓醫療人員學會傾聽這些故事,而不是急著解釋它們。格雷森也認為些經歷不僅關乎死亡,也會影響人們如何看待生命本身。
「我們不必知道一切。宇宙是一個友善的地方。」回顧數十年研究,格雷森說他已不再追求所有問題的答案,對許多瀕死體驗者而言,那道光象徵的並不是終點,而是理解的開始。死亡,也許不是結束,而是一種回歸,回到一個更寬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