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躺著刷短視頻,刷到一個照顧阿爾茲海默症老人的分享,看的我特別感動,她說阿爾茲海默症老人特別愛說「要回家」「要回家」,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應對。
她說首先你要接住老人的情緒,而不是接老人的話茬,千萬別回「你在家呢,這就是你家」,也別說「老人的房子早就沒了、不能住了、老家沒人了」之類的話,因為對方糊塗了呀,如果你用否定、拒絕的方式回應老人,只會點燃老人的情緒,加重老人的不安,這樣有些老人就會鬧起來、甚至傷害到孩子,根本不解決問題。
而正確的做法是,比如老人說要回家,你就說「行啊,回,咱們會去看看,聽說老家的山楂樹都結果啦。咱們回去看看,小時候院子裡的那顆山楂樹還在嗎?」,當得到正向回應,老人沒有接收到否認、拒絕,就會從對抗狀態平和下來,很容易順著開始回憶小時候院子的人和事,情緒也會慢慢的平復下來。
有一個大哥就用這個方法回應了他阿爾茲海默症的老母親,結果母親就是情緒穩定的回憶了很久往事,得到了精神上的慰籍
這個博主說,雖然阿爾茲海默症老人的記憶迷路了,但老人的情緒是需要一個家的。
我的天啊!!!這絕對心理學大師,這哪裡是照顧阿爾茲海默症老人的經驗,這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很多的情緒化矛盾中來,有時候我們看似在因為一件事爭執,其實是情緒、其實是退行。
這個博主真的是充分的做到了「無條件的允許和理解」,她說這些阿爾茲海默症老人,不是無緣無故的說想要回家的,也許只是他們的內心覺得自己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她舉例說,一個老爺子,總說要回家,要回家,因為要回去秋收,必須要秋收。這個老爺子的家人呢,就找了幾把麥穗放在陽臺,跟老爺子說:「爸,老家來信了,讓咱們把這些麥子給打了。」這個老爺子聽完以後,真的就去陽臺,安安靜靜地忙活了一下午,情緒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也不折騰了。
很感動,真的,選擇用愛和理解的方式,真的能化解很棘手的問題。
或者說呢,先應下來,說好的好的,這就買票、車票買好了、明天讓我哥來接你回老家等等,應下來以後呢,再用老人喜歡的東西、話題來轉移注意力。雖然明天永遠在明天,但能給老人一個確切的期待,老人的情緒就會是安定的,全家就是安靜的。
哇,這不是我應付小小孩子的做法嘛……我女兒一兩歲的時候晚上要去公園滑滑梯,我都會答應下來,我說好,行,這就準備去,然後再拿本繪本啥的給她講故事,轉移一下她注意力,講會兒故事她也就睡著了。因為那個那個時候她太小了,對時間、冬天夜晚的溫度、公園關門了等等不太能理解,你說不去、不能去,她都會不高興,不如你先應下來,然後再轉移一下,就很好的度過了,這樣孩子也不會不高興啦。
也就是說,對於特別小的孩子、特別老的老人,在對方沒能力理解道理的時候,成年人是要學會聰明的應對的。而不是非要逼著一個理解不了的人去理解,還要怪孩子、老人不懂事。(所以有時候我看到成年人罵一歲的孩子不懂事,我都覺得很好笑,到底是誰不懂事呢)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上一代老人呢,有些是習慣性每天晚上準時看新聞聯播的,都特別相信播音腔呀、權威的官方報導之類的。可以用AI模擬播音腔錄一段天氣預警,比如「暴雨紅色預警、所有道路關閉」這樣的新聞,只要老人鬧著要出門回家,就播放,往往是有效的,至少比家人說有效。(還可以錄上課鈴聲、吃飯的時候錄食堂的吵鬧聲都可以讓老人安靜下來。)當阿爾茲海默症老人陷入疾病的時候,作為理智的後輩,確實應該放棄教育和理智溝通之類的,而是學會如何應對,制定老人們能夠理解的規則,讓他們在他們的世界裡安靜下來。
學、溝通、接納、允許、理解、愛的智慧,是我們一生都要去反覆斟酌的。
這一生能做親人不容易,來世大家可能就都是陌生人了,所以能好好的過完這一生,就以愛的方式來彼此對待吧,這樣遺憾少一點,最終得到的,還是自己內心的平安
来源:杜婉冬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