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銀行(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在中美經貿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一份來自華爾街資深投資人的戰略報告近日引發全球關注。這份報告以詳盡的數據和分析,預測中國在與美國的經濟脫鉤博弈中將陷入無解困境,並直指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已達臨界點。報告作者,一位曾在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任職的投資人,在離職後花費10年時間深入研究中國經濟。他在報告中大膽斷言,北京無法贏得這場脫鉤戰爭,並推算出潛在崩盤時間表。時評人「公子瀋」詳盡解讀了這份報告的核心觀點。
長達數萬字的報告《中美經濟脫鉤的戰略分析:從2017年到2045年》旨在為投資者提供洞見。作者強調,中美脫鉤並非「是否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徹底發生」的必然趨勢。這場博弈是非對稱的:美國作為全球經濟霸主,擁有更多主動權和手段,而中國則深陷結構性泥潭,無法承受全面分手的衝擊。報告直指,中國正面臨一個「三元悖論」般的困境:保住匯率穩定、拯救銀行體系、維持社會穩定。三者中,中國政府最多只能兼顧兩項,甚至可能一項都難以維繫。這一結論基於對中國房地產泡沫、金融體系脆弱性和對外依賴的深入剖析。
中國經濟的核心困境:房地產泡沫引爆5-10萬億美元損失
報告的核心論點之一,是中國經濟存在的嚴重結構性問題,特別是房地產市場的潛在崩盤。作者計算,中國房地產體系中積累的虧損高達5至10萬億美元,這一規模遠超中國銀行體系的總股東權益(約3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一旦泡沫全面破裂,整個金融體系將面臨資不抵債的災難性局面。為延緩危機爆發,中國政府每年需投入超過11萬億美元,通過會計手段掩蓋壞賬。這筆巨額資金相當於中國一整年的國防開支加上研發預算,幾乎全部用於「補窟窿」,嚴重擠壓了經濟增長的空間。
房地產危機並非突發事件,而是中國過去25年增長模式的必然結果。報告描述了中國獨特的經濟循環:地方政府賣地、開發商蓋樓、銀行放貸、房價上漲、中產階層購房,再循環往復。這一模式在巔峰時期貢獻了地方財政的30%-50%、GDP的近30%,並佔居民家庭財富的70%以上。然而,2020年習近平推出的「三道紅線」政策(限制房企槓桿比例)本意是軟著陸,卻意外引爆危機。2021年底,恆大集團率先暴雷,隨後碧桂園等巨頭接連倒下,上百城市出現停貸潮,購房者拒付期房貸款。房地產銷售量從高峰期暴跌40%-50%,市場至今無回暖跡象。
作者警告,如果這些壞賬全麵攤銷,中國銀行體系淨資本將轉為負2萬億美元。政府當前的應對策略是「拖延戰術」:銀行不按市值重估資產、展期貸款、降低儲戶利息,試圖用時間換空間。同時,希望通過出口對沖內需崩塌,但這一路徑已行不通。美國、歐盟、加拿大、印度等國紛紛加征關稅,如美國對電動車徵收100%關稅,歐盟啟動反補貼調查。報告指出,中國製造業和出口引擎正在熄火,而每年11萬億美元的掩蓋成本已接近經濟物理極限。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合法性高度依賴經濟繁榮。不同於民主國家,中國不靠法治或自治,而是靠持續增長讓人民「更富裕」。一旦經濟停滯,政權將失去敘事基礎。作者將中國與日本「失落20年」對比:日本有民主制度、富裕基礎、美國安全保障和社會穩定,中國四者皆缺,無法承受長期停滯,只能繼續粉飾太平,導致內耗加劇。
非對稱博弈:中國深度依賴美國 美國相對獨立
報告強調,中美脫鉤是長期非對稱對抗,美國掌握主動,中國「輸不起」。作者列出中國對美國的七大依賴清單,揭示中國深陷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無法輕易跳出「五指山」。
首先,金融依賴:中國持有約2.5萬億美元美國資產(包括1.2萬億美元國債、1.1-1.3萬億美元股票、2000-3000億美元公司債),看似籌碼,實為人質。美國可隨時凍結、貶值或印鈔贖回(如疫情期間18個月印4萬億美元)。中國拋售美債只會自損更大,引發人民幣貶值和銀行擠兌。
其次,技術依賴:中國半導體技術卡在7納米,而美國和臺灣已量產3納米。沒有美國晶元,中國AI、軍工、新能源汽車產業無法升級。軟體生態上,90%中國企業系統基於Windows、Android等美國技術,一旦斷供,信息基礎設施將半癱瘓。
第三,市場依賴:美國及其盟友佔全球GDP 55%,中國出口引擎依賴這些消費市場。糧食方面,中國30%大豆進口自美國,高品質肉類、乳製品也仰賴盟友,關乎社會穩定。
第四,技術轉移:中國通過留學生、專利授權、「千人計畫」獲取先進技術,一旦切斷,創新速度驟降。
第五,文化和秩序:從好萊塢電影到時尚品牌,中國離不開美國軟實力輸入。
相比之下,美國對中國依賴僅限於稀土(中國壟斷全球85%供應)和低端製造業(如玩具、紡織)。這些短板可通過5-10年供應鏈轉移解決,美國稀土自主化已在推進。報告推算,目前脫鉤進度僅25%-30%,過去20年只是「頭七八年」,真正拉鋸戰才開始。
中國15年「預防性戰爭」:建立封閉生態 卻核心技術殘缺
報告揭露,中國高層早已預見脫鉤風險,並為此準備15年。通過時間線梳理,作者展示中國一系列「反常」舉動實為戰略佈防:2009年封鎖Facebook、Twitter、Google,建立防火牆;2010年強制外資合資(中資持股51%);2012年推動自主創新;2015年啟動「中國製造2025」;2017年通過國家情報法;2019年推動華為5G;2020年投入國產AI。
這些舉措構建了一個「平行宇宙」:鴻蒙操作系統、阿里/騰訊/華為雲、微信/支付寶支付、微信/抖音/微博社交、百度/高德地圖、淘寶/京東/拼多多電商。這套封閉生態能在斷聯時維持國內運轉,但作者一針見血指出,它是「反市場的天才防衛」,在核心技術上殘缺不全。
三大缺口:半導體(無EUV光刻機,無法商業量產);軟體(企業級系統依賴Windows,民企採用國產率<10%);金融(CIPS交易量僅SWIFT的1/12,人民幣儲備佔比3%vs.美元60%)。中國雖有外殼繁榮,核心仍受制於美國供應鏈,無法實現真正獨立。
金融戰推演:美國握槍 中國反制有限
報告模擬脫鉤場景:美國第一天即可動用《緊急經濟權力法》,凍結中國2.5萬億美元資產(參考俄羅斯3000億美元、伊朗500億美元、委內瑞拉案例)。中國反擊可凍結在華美企資產(5000億-1萬億美元),但金融資產易流動,實體工廠難變現。美國可吸收衝擊,中國則面臨資金外逃。
作者諷刺:美國印錢解決問題,中國印錢製造問題。人民幣國際化停滯,因缺信任、法治、資本自由、金融深度。中國陷兩難:開放失控,不開放無信任。
關鍵窗口期:2027-2030年 四大倒計時逼近
報告預測,2027年至2030年將成為關鍵窗口期,中國人口斷崖、美國稀土自主化、習近平權力交接、臺灣總統大選。中國若行動,這是最後機會;過2030年,槓桿失效。作者與美國智庫觀點吻合,即2028年最可能爆發系統性危機。
作為投資人,作者建議構建「無論結果如何都獲利」的組合,市場信「漸進對稱」,現實是「加速敵對非對稱」。時勢站在美國一邊,中國國家計畫難逆轉。
報告結尾呼籲中國加快自主創新、人民幣國際化、制定金融制裁預案。但作者認為,脫鉤大勢所趨,中國結構性風險需根本調整。投資者應警惕非對稱博弈,決策者需理性面對數據,而非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