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7日迎來立冬。(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2025年11月7日是立冬。古人云:「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剛收起秋裝,又到了添棉換裘的時節。河面起冰,土地漸凍,氣溫驟降。人們穿厚衣、喝暖酒、做臘味、進補身體,讓生活在寒意中多一份踏實與溫度。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並稱「四立」,象徵四季的起點。再加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便構成了古人制定的「四時八節」。中國傳統文化中,節氣關乎農事、關乎生活的節奏與精神寄託。立冬一到,草木收藏,天地肅然,人們也隨之開始冬藏之序,用食物、儀禮與溫情,迎接一個新的季節輪迴。

立冬五最。(圖片來源:手繪插畫 看中國 李齊)
最早的「立冬」記載 迎冬祭祖
最早的立冬習俗,源自古人的迎冬祭禮。據《後漢書》記載,立冬這天,朝廷要在北郊舉行「迎冬之儀」,以祭祀北方之神——玄冥。那一天,天子率文武百官身著黑衣、佩玄玉,車旗儀仗皆為玄色,象徵北方屬水、色尚黑。隊伍自都城緩緩而出,鼓樂齊鳴,雅舞起樂,在肅穆莊嚴的氛圍中迎接冬氣的到來。
古人順應天時、敬畏自然。天子以迎冬之禮,祈國運昌盛、五穀豐登;而民間,也會在這一天設「冬烝之祭」,以新收的谷果、牲醴奉祀祖先,寓意感恩與延續。火光映照下的供案上,香菸裊裊,長輩焚香叩首,後輩依次敬拜。
最有書香氣的「立冬」習俗 冬學
最具書香氣的立冬習俗,當屬「冬學」。冬日夜長、農事既歇,不是倒頭睡大覺喔,有志者正是讀書的好時光。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就寫下「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是冬學之風的寫照。
古時的農家,每到立冬,便「遣子弟入學」。家長領著孩子,端上禮盤,盤中擺著四碟菜、一壺酒、一隻酒杯,再提著果品點心,到學堂去拜師求學。這既是對老師的敬意,也是對新學期的莊重儀式。
陸游在《北窗》中還有這句:「里儒朱墨開冬學,廟史牲牢祝歲穰。」可見當時的冬學之風已極為普遍,連鄉間儒生都重新開課,學生成群而至,熱鬧不亞於廟中祈歲的場景。原來,冬天意味著收藏與靜養,那便是汲取知識、修身養性的時節。爐火一燃,燈影搖曳,窗外風雪初起,屋內書聲琅琅,成為「冬學」的畫面。
最賦親情的「立冬」習俗 冬釀

冬釀。(圖片來源: 手繪插畫 看中國李齊)
最寓親情的立冬習俗,當屬「冬釀」。宋代蘇轍有句詩云:「床頭冬釀壓瓊漿。」冬日的水清而寒,正是釀酒的好時節。此時氣溫低穩,能抑制雜菌,使酒液緩慢發酵。古人深諳天時,以立冬為起點,開始一年中最講究的一次釀造。
在江南,尤以紹興的冬釀最負盛名。當地人把立冬到立春這段時間稱為「冬釀期」,氣候宜人、水質甘洌,是釀黃酒的黃金時節。紹興人家的冬釀,寄託著深厚的情感。生女之年,釀酒埋壇,待出嫁之日啟封,請親友同飲,謂之「女兒紅」;生子之年,同樣釀酒珍藏,盼其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稱作「狀元紅」!一罈老酒,藏著家家父母的期盼。
最親民的立冬習俗 補冬
最受歡迎、也最接地氣的立冬習俗,當屬「補冬」。民諺云:「立冬補冬,補嘴空。」辛勞了春、夏、秋三季的人們,終於迎來一個可以歇腳、進補的時節。五穀入倉、六畜肥壯,豐收的喜悅化作滿桌的美味,既是犒勞一年辛勤的身體,也是在為漫長寒冬蓄力。
在北方,立冬之日吃餃子,北京人更講究立冬吃銅鍋涮羊肉,炭火映紅面龐,湯底翻滾、肉香撲鼻,滿口醬香。
而南方的「補冬」則各有風味。福建漳州人家會蒸糯米、舂成糍粑,滾上白糖花生粉,做成「交冬糍」,寓意團圓甜美;廣東潮汕人則以蓮子、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烹成「炣香飯」,香氣氤氳,寓意「五穀豐登」;南京一帶則有「入冬吃蔥」的習俗,人們常說「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用以祛寒養身。
南北雖異,情意卻同。冬補是中國民間裡,家人圍坐、爐火通明的冬日儀式。
最具團圓味的「立冬」象徵:餃子

老北京的立冬之日,家家戶戶包餃子。(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民諺:「立冬餃子夏至面,四季更替不離餐。」「餃子」,原作「嬌耳」,形似元寶,寓意招財納福。它的名字諧音「交子」,意為從舊歲「交」向新季,因此立冬吃餃子,既是辭舊迎新的儀式,也是中國人對「團圓」與「安穩」的樸素寄託。
據《清嘉錄》記載:「立冬日,士庶家皆食餃以紀之。」北方尤為盛行,傳說東漢名醫張仲景在長沙為民治寒疾,用羊肉、藥材包入麵皮煮食,稱為「嬌耳」,因為食後可防耳凍傷。此後,人們沿襲其意,每逢立冬便包餃子,既寓祈福,又暖身暖心。
民間還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趣味說法,北方多以韭菜、白菜、豬肉為餡,象徵「久財」與「百財」;有的地方在餃子中包入銅錢或花生,誰吃到便預示來年好運。
在老北京,立冬吃餃子是頭等大事。人們提前和面、剁餡,全家圍坐,熱湯沸騰,餃香氤氳。東北、華北等地至今仍保持立冬「吃三鮮水餃」的習俗,寓意「五穀豐登、三陽開泰」。

寒色之下,山河未老,草木有心。(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秋去冬來,四時輪轉,歲月不居。立冬之後,萬物潛藏,寒意漸濃,卻也孕育著新的生機。寒色之下,山河未老,草木有心。人們在靜謐中釀暖意,在安然中候春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