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11月8日對烏克蘭發動了一場大規模且猛烈的無人機與飛彈攻擊,其主要目標鎖定烏克蘭的能源基礎設施,特別是供應赫梅利尼茨基市和瑞夫尼市兩座核電廠的幾個變電所。圖為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烏克蘭防空部隊2025年7月18日在基輔的無人機襲擊中部署以對抗俄羅斯無人機。(圖片來源:SERGEI SUPINSKY/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俄羅斯11月8日對烏克蘭發動了一場大規模且猛烈的無人機與飛彈攻擊,其主要目標鎖定烏克蘭的能源基礎設施,特別是供應赫梅利尼茨基市和瑞夫尼市兩座核電廠的幾個變電所。此次襲擊造成了嚴重的生命損失與基礎設施損壞,7人不幸喪生,另有26人受傷。這次襲擊不僅是雙方衝突的持續升級,也反映出在美歐外交斡旋陷入停滯之際,交戰雙方對彼此能源設施的攻擊已成為戰場上的常態。
俄羅斯大規模空襲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指出,俄方在此次大規模襲擊中動用了超過450架無人機和45枚飛彈,顯示了攻擊的規模之大。烏克蘭外交部長西比哈強調,這些針對變電所的攻擊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並非偶然,俄羅斯此舉無疑是在蓄意危害歐洲的核安全。他呼籲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理事會召開緊急會議,並敦促所有重視核安全的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與印度,共同向俄羅斯施壓,要求其停止對核能設施的魯莽攻擊,以避免引發潛在的核災事故。澤倫斯基總統也藉此機會呼籲國際社會進一步加強對莫斯科的制裁力度,他認為俄軍襲擊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的目的是為了讓烏克蘭民眾難以度過寒冷的冬季。
儘管烏克蘭的防空系統盡力攔截,仍面臨巨大挑戰。烏克蘭成功攔截或摧毀了406架無人機和9枚飛彈,但仍有26枚飛彈和52架無人機突破防線,擊中烏克蘭境內25處地點。英國《金融時報》在11月8日報導中指出,俄羅斯彈道飛彈性能的提升,加上烏克蘭武器庫中先進防空系統數量的有限,導致了攔截率大幅下降。此次襲擊造成的七名罹難者中,三人來自第聶伯羅地區,三人來自札波羅熱地區,一人來自哈爾科夫地區,顯示了攻擊的廣泛性和致命性。
烏克蘭總理思維里登科和副總理庫列巴證實,基輔、波塔瓦和哈爾科夫等地區的能源設施在此次襲擊中遭受嚴重損壞,導致約10萬居民面臨斷水斷電的困境,建築物內的暖氣供應也隨之中斷。烏克蘭政府正全力進行搶修並調度能源,以應對危機。烏克蘭國營電力公司Tsentrenergo表示,此次襲擊是自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該公司設施遭受的最大規模攻擊,一度導致發電量降至零。該公司預計在11月9日,大多數地區將實施分區輪流停電,每次停電時間長達8至16小時不等,其位於基輔與哈爾科夫的電廠也已暫停運作。烏克蘭能源部長在11月8日聲明,儘管情況稍有穩定,但基輔、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頓內次克、哈爾科夫、波塔瓦、切爾尼戈夫及蘇米等地仍可能面臨輪流停電的局面。
烏克蘭反擊
俄羅斯國防部於11月8日表示,此次大規模攻擊是動用高精準的長程陸基、海基與空基武器,鎖定烏克蘭的兵工廠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設施,並將其視為對烏軍襲擊俄羅斯境內的報復行動。這表明俄羅斯將對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的打擊,視作其整體戰略的一部分,旨在削弱烏克蘭的抵抗能力並對其造成廣泛破壞。
作為回應,烏克蘭也立即採取了反擊行動。俄羅斯地方官員在11月9日報告稱,俄烏邊界附近的兩座主要城市——佛洛尼斯和貝爾哥羅德,均一度發生停電與供暖中斷的情況。俄烏雙方在社群媒體Telegram的新聞頻道上皆聲稱,針對佛洛尼斯的襲擊目標是當地的一座火力發電廠。而在貝爾哥羅德,約有2萬戶家庭的供電及供暖受到影響。根據2021年俄烏戰爭爆發前的人口普查數據,貝爾哥羅德市共有34萬戶居民,受影響的範圍相當廣泛。俄羅斯國防部在11月9日也發布聲明,表示在布揚斯克和羅斯托夫兩個地區成功攔截或摧毀了44架烏克蘭無人機,這也間接證實了烏克蘭的反擊行動。
此次俄羅斯針對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攻擊,以及隨之而來的烏克蘭反擊,標誌著衝突的進一步升級,並將對烏克蘭平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在冬季來臨之際,大規模的斷電、斷水和供暖中斷,無疑將加劇人道危機,使得烏克蘭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雙方對能源設施的相互攻擊,不僅危及平民的生存,也帶來了潛在的核安全風險,對地區乃至全球的穩定構成威脅。在外交途徑陷入僵局的背景下,這種「以牙還牙」式的攻擊,使得俄烏衝突的解決前景更加不明朗。國際社會對於如何有效制止這類針對民用基礎設施的攻擊,以及如何確保核設施的安全,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