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當矽谷傳奇人物、甲骨文(Oracle)聯合創始人拉里.埃裡森(Larry Ellison)與一位年輕華裔女子的婚訊曝光時,媒體的第一反應不是祝福,而是警覺。這位名叫朱可人(Keren Zhu)的女子,幾乎沒有公開資料、沒有社群足跡、沒有職業記錄。一個在數位時代幾乎「不存在」的人,卻悄然成為世界首富之一的妻子。
一場婚姻 引爆「國安焦慮」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朱可人(Keren Zhu)出生於中國瀋陽,2010年赴美留學,2012年畢業於密西根大學國際研究系,後歸化為美國公民。她與埃裡森最早的公開合照出現在2019年3月的巴黎銀行網球公開賽上,而這正是中美科技戰全面升級的節點。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中共正被美國以「竊取知識產權」和「國家支持的科技間諜活動」為由實施制裁。2018年,美中科技戰爆發:華為案、ZTE封殺、以及中共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都令美國國安系統高度警覺。
就在這一年,朱可人悄然出現在埃裡森的身邊。
《泰晤士報》揭幕 女間諜的「性戰」行動
2024年10月22日,《泰晤士報》(The Times)發表調查報導《女間諜發動「性戰」竊取矽谷機密》,指出中共和俄羅斯情報機構正大量使用「美人計(Honey Trap)」滲透科技產業。報導稱,這些情報機構派遣或收買外貌出眾的女性,以情感或性關係為誘餌,接近AI、半導體、國防等核心領域的高層人士。
這一現象,被形容為「冷戰手法的數位化延伸」——傳統間諜的陷阱,如今藉助社交媒體與科技圈交際活動,更具隱蔽性與滲透力。
而朱可人與埃裡森之間的極不尋常關係,正好符合這種「潛伏式親密滲透」模式。
「隱形」的新娘
根據公開資料,朱可人幾乎沒有任何社交媒體帳號,也無LinkedIn職業檔案。這在以職業網路為導向的美國留學生中極為罕見。她早年居住在甲骨文公司舊總部附近,租金僅約800至2000美元,顯然不屬富豪階層。
但短短几年後,她竟與世界頂級科技巨頭的創辦人成婚——過程中沒有婚禮、沒有媒體報導、沒有社交記錄。直到2024年密西根大學橄欖球隊發布感謝公告,披露兩人捐贈1050萬美元,外界才首次確認他們的婚姻關係。
時間軸中的「巧合」與矽谷焦慮
更令人玩味的是,從2025年起,甲骨文公司接連遭遇數起網路攻擊,涉及雲端基礎設施與零日漏洞,導致數百萬條記錄外洩。根據FBI調查,部分攻擊源頭與中共支援的駭客組織「APT41」及「RedEcho」行動網有關。
巧合的是,這些事件與朱可人出現在埃裡森生活中的時間線幾乎重疊。這使得外界開始懷疑,她是否為中共情報部門所安排的「潛伏伴侶」之一。
朱可人是否真與中共有關?目前美國情報部門並未公開調查結果。然而,這樁婚姻至少揭開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當全球科技與權力結合得越緊密,間諜活動就越貼近私人生活。
在情感與情報之間,在婚姻與國安之間,現代版的「特務愛情故事」正悄悄上演。
馬斯克的警告
矽谷另一位科技巨頭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在X上發出警告,暗指部分科技領袖「低估了感情關係中的情報風險」。馬斯克的推文被多家媒體解讀為對「美人計」的警示。
《泰晤士報》的報導指出,中共情報機構正「以愛情為餌、以國家為賭注」,用耐心與長線滲透的方式,在關鍵技術領域「播下情報種子」。
事實上,早在2020年12月,《福克斯新聞》(Fox News)便揭露中共在美國的「蜜罐陷阱」網路,涉案人數可能達數千起。報導以中共女特工「芳芳」(Fang Fang)與美國議員埃里克.斯沃韋爾(Eric Swalwell)的醜聞為例,指出中共情報部門習慣「早期布局」:在政治人物或科技菁英尚未崛起時,即以感情、金錢或人脈建立控制。
退休CIA高級官員丹尼爾.霍夫曼(Daniel Hoffman)形容這種戰略為:「先投資,後收割。」
芳芳間諜案
她是一位貌美聰慧、活躍於美國政圈的華裔女性;她的名叫芳芳(Christine Fang)。根據《福克斯新聞》(Fox News,2020年12月10日)與《Axios》的調查報導,這名中共間諜以社交與浪漫關係為掩護,滲入美國地方與聯邦政治圈,建立龐大的情報人脈網,最終引發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全面調查。
從「留學生」到「政壇常客」芳芳的滲透路線圖
芳芳約於2011年以留學生身份進入美國,在舊金山灣區展開活動。她精通英文、外向活躍,經常出席地方政治活動與募款晚宴,並迅速在北加州的民主黨圈中建立廣泛人脈。她曾在多個城市的政治委員會中擔任志願者,並與多名地方官員保持密切聯繫。
調查顯示,她不僅為多名地方政客募款、拉票,甚至幫助一些政客籌組競選團隊;在某些情況下,她與目標人物建立「私人關係」,進一步深化信任與依賴。美國情報人員稱此為「典型的影響力作業」,即以情感與社交滲透方式,長期滲入權力圈層。
焦點人物 加州眾議員斯沃韋爾的「紅色聯繫」
芳芳案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是她與時任加州民主黨眾議員埃里克.斯沃韋爾(Eric Swalwell)的關係。據《福克斯新聞》2020年報導,芳芳不僅協助斯沃韋爾在2014年的國會競選中籌集資金,還幫助他的辦公室招募至少一名實習生——這引起FBI的高度警覺。
FBI在2015年前後展開調查,最終警告斯沃韋爾與芳芳切斷聯繫。根據情報人員透露,芳芳在此後離開美國,可能於2015年回到中國。
雖然FBI未指控斯沃韋爾有不當行為,但該案的曝光仍對他政治生涯造成衝擊。當時他是美國國會情報委員會(House Intelligence Committee)的成員,曾參與涉及中共的國安討論,這使得整起事件更具敏感性。
系統化的「蜜罐情報網」 從芳芳到全球行動
根據《福克斯新聞》2020年12月10日的報導,前情報官員與反間諜專家估計,中共的「蜜罐陷阱」行動可能涉及數千起正在進行的計畫,目標涵蓋美國政界、科技產業與軍事機構。
退休CIA高級行動官員丹尼爾.霍夫曼指出,中共的策略是「及早布局」:「他們會在對方還年輕、未成名時建立聯繫。等這些人崛起為政要或高官時,這些關係就成為長期控制與情報利用的資產。」
這意味著中共情報機構並不急於獲取即時情報,而是以長期關係滲透為目標,這與傳統的間諜行動不同,更接近於「潛伏式政治育種」。
蜜罐與「黑材料」 從誘惑到控制
根據《BBC》的分析報導,中共的女性間諜或情報協力者往往在國內就被招募,有的出於家庭壓力、有的被要脅。報導指出,這些女性被迫參與色誘任務後,往往也成為中共「黑材料」的受害者——
「她們與目標人物的關係被秘密錄下,成為勒索、操控雙方的工具。」
這種「雙向控制」的模式,使得情報任務更為隱蔽而高效。執行者既是操縱者,也是人質。
美國反間諜新態勢 地方層級成為新戰場
FBI與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DNI)在近年多次警告,中共的情報活動不再集中於聯邦層級,而是滲透至地方政界與基層官員。這些官員通常缺乏國安防範訓練,易被邀請、捐款與「友誼外交」吸引。
美國國土安全智庫(CSIS)在分析報告中指出:「中共的海外情報策略已進入第三階段——從情報竊取轉向意識形態與決策影響。」
芳芳案正是這一戰略轉型的縮影。
芳芳之後 戰線仍在延伸
芳芳案不僅揭開了一段個人與政治的祕密往來,更凸顯出中共滲透戰的長期性與系統化。從美國的地方政界到大學實驗室,從商業圈到社交媒體,中共正以「軟性策略」滲透西方社會的決策神經。
美國前情報官警察告:「真正的威脅不是間諜電影裡的特工,而是那些以友誼、愛情、學術與資金為名,逐步改變自由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