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1-11-07 07:05:00作者:
9月11日突发于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使华尔街股市投资者信心倍受打击。不过,这种打击虽然猛烈,但来自外部,不可能从根本上摧毁投资者的信心。而中国股市则不同,有一种东西比恐怖袭击更为可怕,这便是信用缺失行为有如瘟疫传播。它看似温和,但发自内部,正在从根基上动摇投资者的信心。
一是上市公司染上了失信瘟疫。上市公司不讲信用在中国证券市场司空见惯。据上海财经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上市公司会计师做假帐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几乎是绝对的,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多数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68.3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个别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两项合计,总计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上市公司丧失信用形式多样。主要有:虚增利润,有目的地编造上市公司前三年的报表,涂改缓交税款的批准书,隐瞒重大事项,漏记利润支出和漏记债务,提前确认收入,伪造银行对账单等等,不一而足。有的公司做假帐且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高度的专业化,严密的逻辑性,具有近乎完美的关联配合和对相关会计法规特别到位的理解与掌握。
上市公司丧失信用的案例可以信手拈来。如:一个时期以来遭受口诛笔伐的银广夏(0557)通过各种造假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PT东海(0613)在1993年到1997年的5年时间里,虚增利润达到2.28亿元。蓝田股份(600709)1995年申报发行A股时,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公司及下属企业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份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数额作了相应缩减,等等。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举不胜举。有一份叫做《中国股市投资价值》的报告甚至指出,如果真把上市公司造假的案件彻底查一遍,茫茫股市将找不到几张真实面孔。
二是注册会计师染上了失信瘟疫。注册会计师的首要职责是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各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专业鉴证。注册会计师的鉴证意见,是投资者进行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竟有一些注册会计师,丢弃起码的职业道德,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帮助上市公司做假账。这成为中国证券市场染上失信瘟疫的又一群体。
曾有报道称,国家审计署在对45家有证券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审计中,发现了大量问题。在一些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改变募股资金用途、股本金不实、隐瞒3年以上应收账款、少记负债、不按规定计提应承担的银行贷款利息、虚增利润、隐瞒收入少记利润、隐瞒投资计入往来、隐瞒投资收益等严重问题,可谓五花八门。而相关注册会计师却为其出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虽然受审计条件、审计技术及被审计单位所提供材料的限制,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发现审计对象的所有问题,但是,45家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出现这么多的问题,用工作失误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三是有的地方政府也染上了失信瘟疫。长期来,某些领导不仅不要求会计业务人员远离做假,反而为了争上市,争“政绩”,怂恿做假。相当多虚假会计信息的背后都有着当地政府的身影。有中介机构反映,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授意下,他们被指定必须给经地方政府推荐、获得上市指标的某家公司提供合格的审计报告,而那家公司事实上并不具备上市资格,他们的唯一办法是造假。在上市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在当地领导的授意下,将事务所的公章带在公文包里到北京去搞“公关”,审批部门说哪个材料不合格,他们就根据该部门的标准在宾馆里出具一份“合格”的报告。
郑百文上市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家其实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经过企业的包装和中介机构的“审计”,居然变成了一家10年间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36倍、上市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的名牌企业。在这过程中,投资者依稀看到了地方政府时隐时现的身影。
作为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染上失信瘟疫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睁只眼,闭只眼,有意无意地为失信者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失信者有恃无恐。目前执法部门说得严厉,做得宽松。如对造假王牌ST黎明的处罚,前不久财政部仅对其总经理、总会计师予以免职。作为监管部门之一的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今年上半年在行业检查中,虽说对100多家事务所、400多名注册会计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理,但力度最大的处罚措施不过是对执行人员实行“市场禁入”,即终生不得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而对事务所的处罚一般都是行政处罚。目前为止,中注协对执业人员实行“市场禁入”的,大约只有10人,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多达12万余人,相比之下,这个数字实在太少。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比恐怖袭击更可怕的失信瘟疫,已经到了必须根除的时候。
一是上市公司染上了失信瘟疫。上市公司不讲信用在中国证券市场司空见惯。据上海财经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上市公司会计师做假帐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几乎是绝对的,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多数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68.3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个别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两项合计,总计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上市公司丧失信用形式多样。主要有:虚增利润,有目的地编造上市公司前三年的报表,涂改缓交税款的批准书,隐瞒重大事项,漏记利润支出和漏记债务,提前确认收入,伪造银行对账单等等,不一而足。有的公司做假帐且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高度的专业化,严密的逻辑性,具有近乎完美的关联配合和对相关会计法规特别到位的理解与掌握。
上市公司丧失信用的案例可以信手拈来。如:一个时期以来遭受口诛笔伐的银广夏(0557)通过各种造假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PT东海(0613)在1993年到1997年的5年时间里,虚增利润达到2.28亿元。蓝田股份(600709)1995年申报发行A股时,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公司及下属企业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份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数额作了相应缩减,等等。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举不胜举。有一份叫做《中国股市投资价值》的报告甚至指出,如果真把上市公司造假的案件彻底查一遍,茫茫股市将找不到几张真实面孔。
二是注册会计师染上了失信瘟疫。注册会计师的首要职责是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各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专业鉴证。注册会计师的鉴证意见,是投资者进行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竟有一些注册会计师,丢弃起码的职业道德,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帮助上市公司做假账。这成为中国证券市场染上失信瘟疫的又一群体。
曾有报道称,国家审计署在对45家有证券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审计中,发现了大量问题。在一些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改变募股资金用途、股本金不实、隐瞒3年以上应收账款、少记负债、不按规定计提应承担的银行贷款利息、虚增利润、隐瞒收入少记利润、隐瞒投资计入往来、隐瞒投资收益等严重问题,可谓五花八门。而相关注册会计师却为其出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虽然受审计条件、审计技术及被审计单位所提供材料的限制,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发现审计对象的所有问题,但是,45家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出现这么多的问题,用工作失误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三是有的地方政府也染上了失信瘟疫。长期来,某些领导不仅不要求会计业务人员远离做假,反而为了争上市,争“政绩”,怂恿做假。相当多虚假会计信息的背后都有着当地政府的身影。有中介机构反映,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授意下,他们被指定必须给经地方政府推荐、获得上市指标的某家公司提供合格的审计报告,而那家公司事实上并不具备上市资格,他们的唯一办法是造假。在上市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在当地领导的授意下,将事务所的公章带在公文包里到北京去搞“公关”,审批部门说哪个材料不合格,他们就根据该部门的标准在宾馆里出具一份“合格”的报告。
郑百文上市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家其实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经过企业的包装和中介机构的“审计”,居然变成了一家10年间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36倍、上市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的名牌企业。在这过程中,投资者依稀看到了地方政府时隐时现的身影。
作为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染上失信瘟疫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睁只眼,闭只眼,有意无意地为失信者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失信者有恃无恐。目前执法部门说得严厉,做得宽松。如对造假王牌ST黎明的处罚,前不久财政部仅对其总经理、总会计师予以免职。作为监管部门之一的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今年上半年在行业检查中,虽说对100多家事务所、400多名注册会计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理,但力度最大的处罚措施不过是对执行人员实行“市场禁入”,即终生不得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而对事务所的处罚一般都是行政处罚。目前为止,中注协对执业人员实行“市场禁入”的,大约只有10人,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多达12万余人,相比之下,这个数字实在太少。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比恐怖袭击更可怕的失信瘟疫,已经到了必须根除的时候。
消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