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神州三号宇宙飞船--中国离载人飞行计划更进一步)
经过长期等待和数次延迟之后,3月25日格林尼治时间14时15分,神州三号宇宙飞船终于从中国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州系列宇宙飞船将最终成为中国的载人宇宙飞船。
中国政府称这次发射的第三枚“长征二型巳”宇宙飞船装载了生命维持系统,并且符合载人航天的一切要求。同时,这也暗示了之前发射的神州一号和神州二号飞船的改进程度还未达到载人宇宙飞行的标准。它们更接近于神州系列的原型--“长征2型戊”火箭系统。
在发射成功10小时之后,美国“空间公司”(USSPACECOM)才得到神州三号宇宙飞船的轨道信息。神州三号宇宙飞船的倾角为42.2度,轨道近地点约为332到338千米。神州三号宇宙飞船飞行的第二阶段倾角仍为42.2度,变轨为近地点在198到326千米之间。后期轨道较之初始轨道明显变低是因为飞船在轨道上飞行的十个小时中,连续受到了空气阻力的影响。发射后的初始远地点接近335千米。
导致美国空间公司没有及时得到神州三号宇宙飞船的轨道信息的原因之一是飞船在发射数小时后进行了变轨操作。
1999年11月19日发射的神州一号宇宙飞船倾角为42.6度,轨道约为197至325千米(同样由于美国空间公司的延误,所测数据小于发射的初始信息)。它并没有进行变轨操作;发射20小时20分钟之后,飞船重新点火,脱离轨道并安全着陆在中国境内。点火点被测定在西经9.4度,南纬35.2度,接近非洲西海岸。该点处于中国空间观测船“远望三号”的遥测范围之内。
神州二号宇宙飞船则更加先进。它于2001年1月9日格林尼治时间17时发射升空。美国空间公司很快便测出了其初始轨道为倾角42.6度,高度197至336千米。飞船维持这一轨道飞行20小时25分钟后,在经过东经0.0度,南纬30.5度(同样处于远望3号测控区内)时,主推进系统点火,使飞船转入环绕轨道。
新的轨道为329-334千米。这一轨道基本能够保证飞船每绕地球31圈便能重新返回初始轨迹(理想的环绕轨道应为335千米)。2001年1月12日和15日,神州二号宇宙飞船向更远的轨道做出了轻微修正,最终于1月16日格林尼治时间11时22分变轨回收。
神州三号宇宙飞船的变轨操纵发生在美国空间公司跟踪到其轨道之前,近似长征2型戊的第二阶段。计算表明变轨发生在格林尼治时间21时15分,也就是发射后9小时15分钟,地点为东经130度、南纬13度的太平洋上空。与神州二号飞船一样,新轨道每经过31圈的绕地飞行便会回复到初始轨迹。
“美国科学家联盟”的查尔斯 ·P·威克(Charles P Vick)透露,神州三号宇宙飞船的发射时间原定于2001年8月,当时美国的卫星图像显示火箭已经置于发射台上。中方现在承认当时的火箭出现了质量问题,不得不返回北京作某些修正。后来曾预定在2002年1月发射飞船,但是仍然无果而终。
推迟发射神州三号宇宙飞船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它太接近最终的载人型飞船,它首次装备了全套的生命维持系统和模拟宇航员。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在神州二号宇宙飞船着陆后希望能在发射研制上保持低调。在过去,神州一号飞船的回收曾被广泛关注,中国政府曾表示:“你们已经见到神州飞船的回收了,第二次和第一次差不多。”但有非官方消息说在神州二号脱离轨道降落的过程中一个降落伞的连接出了问题。
即使神州三号宇宙飞船回归了地球,整个计划仍远未结束。神州三号宇宙飞船重新点火之前已经在轨道上与自己的轨道舱分离,其轨道舱拥有自己的一对太阳能电池板和推进系统,能够成为一颗独立的卫星。中国政府宣布,与神州二号飞船一样,神州三号宇宙飞船的轨道舱在回收舱着陆之后的六个月里将继续作为一颗轨道卫星工作。神州二号飞船的轨道舱在回收舱着陆后的第二天进行了第一次变轨,升至388-404千米轨道。这是一次典型的卫星变轨。进一步的变轨发生于2001年1月10日和3月15日。在新的轨道上,轨道舱速度高度不断衰竭,最终于8月24日跌入大气层。
就轨道操作而言,因为有了神州二号宇宙飞船的先行检验,神州三号宇宙飞船并没有什么出人意料之处,也不可能像神州一号那样产生技术上质的飞跃。但迅速的变轨操作表明中国的表现总是能让西方惊奇。下周,就像我们可以看到的,神州三号宇宙飞船的飞行时间会比神州二号长七天,但神州三号宇宙飞船主要的进步在于通过测验表明,飞船内部维生系统几近可以载人。另据相关报道,中国方面将在神州三号宇宙飞船飞行过程中从飞船上发射小型子卫星。
前两次神州宇宙飞船发射时,中国将其四艘远望级测量船部署到了世界各地:远望1号在中国沿岸,远望2号在新西兰以东的太平洋,远望3号位于安哥拉西海岸的大西洋,远望4号在澳大利亚西南的印度洋。中国为“神州二号计划”在纳米比亚建立了卫星跟踪站,应该是用以取代远望3号的任务。
中国已经表示今年年底将要发射神州四号宇宙飞船。如果不出意外,我们明年就将看到坐在神州五号或者六号上的第一位中国宇航员。
摘自:《简氏防务周刊》 2002年3月27日
遨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