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大相径庭。本星期的俄美峰会标志着俄国最终溶入西方世界的又一个新的起点。今天的俄国是真正面向未来的。她理性地懂得她自身的弱点,为了她的未来,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再次选择了西方。这是俄国十八世纪以来的第二次选择。上一次是彼得大帝于1721年建立的属于欧洲的"大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引入了欧洲的管理、科学和军事技术,文化上采用了全盘西化的策略,使俄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家转变成为一个西方强国。
俄国的第二次选择实际上是从1989年的戈尔巴乔夫开始的,从冷战中不堪负重的苏联到今天的俄国,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短短十二年的时间里,俄国全面放弃了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自从1993年立宪之后,采用了"陪审团"制度,建立了独立的司法、立法体系、历经了两任全民投票选举出来的总统。俄国的政治制度中有典型的的西方式的制衡机制,也没有照搬美国的民主制度。俄国的总统的权力相对于司法和立法等权力制衡机构比较大,执法由"内务部"管辖,设立"联邦税务警察"等等,反映了俄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值得注意的是立宪之后,总统与俄罗斯下院(DUMA)的总理人选之争,以总统叶立欣宣布换人为结局,在实践上证明了其议事程序上的制度化和稳定性。1999年12月下院的选举,被国际选举观察员公认为"自由和公平的"。如果1993年还有人怀疑俄国政体的稳定性,那么到了2002年这种怀疑就早已烟消云散了。
俄国的政治是在两次经济危机,和199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日趋稳定的。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的成长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泰国到南韩、从巴西到阿根廷,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是由政治制度、或者"制度的转型"造成的。尽管俄国经济改革的速度和程度多年来成为"众矢之的",但是依然成绩卓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首先俄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全面市场经济的转变;其国内市场的开放和竞争已经基本建立;做到了价格和工资的全面开放;一个现代的中央银行也已经建立,并且解放了利率;取消了中央银行给国有企业的低利率信贷。今年,俄国八十多年来首次实行了农村的土地私有制,标志着经济私有制制度化的定型。
另外,在外交上俄国彻底地摆脱了冷战思维模式,积极与西方化敌为友,1991年参加了七大工业国的首脑峰会;今年又同北约建立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该理事会的建立,使莫斯科在北约某些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拥有否决权。经济学人杂志在衡量俄罗斯的经济实力时指出,如果俄罗斯现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那么要15年才可以追上欧盟中最穷的葡萄牙。试想以现在中下等国力的俄罗斯,能够在制度上同北约实现均衡,基本上消除了同宿敌北约的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以中下国力,享有大国影响,这不能不说是其战略上的胜利。
这一次俄国的巨变给中国带来的启示不可能小于十月革命。首先,俄国的巨变不能不说是俄国人民的自下而上的选择,而政界上层的变化则顺应了民意。俄国变化之中,没有强权的压迫、没有镇压的枪声、也没有变天之后的清算。其次,俄国是真正面向未来的,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一个民主的政治稳定的俄国,其经济腾飞之日,必然是中国百姓猛醒之时。2000年中国吸引的总外资是俄国的14倍,但是按照两国的官方数字计2000年两国的年增长率均为8%左右-这就是俄国的经济发展潜力。至于俄国未来发展潜力,更加不可限量,因为从长远计她具有起决定作用的重大潜在资源:200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2%,俄国为73%,美国为77%;同年,中国女性文盲率为24%,男性为8%;俄国为女性0.6%、男性0.3%。作为能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2000年高科技出口与总出口的比率占了14%,接近于中国的18%。俄罗斯正在积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根据比较保守的预测,俄国将在2005年左右正式加入世贸组织,那时,俄国大量引进外资之时就会到来,而俄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经济类型必将比中国更接近发达工业国家。尽管俄罗斯的经济目前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俄国经济重振的时刻不会太远。
到了那个时候,每一个人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以极高的贫富差别为代价换取经济高增长、以镇压为代价换取政治"稳定"的中国,面对的却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战略全盘西化的繁荣昌盛的民主俄国。那个时候的"多极化"世界将是怎样的?中国的当权者不免悔之晚矣。
(新世纪 原载《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