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的“博士事件”吵到今天,当事人应该负主要责任,因为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只要把自己的学位证书等资讯扫描到网上,提供详细的核实渠道,就会迅速消除人们对学位真假的质疑。陈琳不仅故弄玄虚,而且对进行调查的记者们态度生硬、蛮横,结果导致人们更怀疑他的学历,更迫使记者们追查出他编造经历,吹嘘夸大的另一面。
前一段被广泛质疑的吴征杨澜的学历、经历造假事件也是同样,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是诚实的,把自己的学位证书(如果真有的话)放到网上,并提供核实渠道,也很快就会真相大白,人们也许不会一连几个月议论纷纷,揪住不放。
但吴征杨澜的问题是,对人们最质疑的“巴灵顿博士”,不仅是一个不被任何教育部门承认的学位,而且吴征连这个大学的博士证书都拿不出来。吴征在接受《北京青年报》(去年十二月三日)采访中说,他们“要我把美国的文凭和复旦大学的文凭及论文都拿出来看看,其实我的论文都出了书了。”吴征明显回避了“拿出学位证书”这一问题,用“我的论文都出了书”来搪塞。但那位采访的记者还真追问了一句,“那你何不将文凭拿出来给他们看看?”吴征信心满满地答复“当然可以!”
但他能拿得出来么?直到那次接受采访的第37天之后,杨澜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才提供了吴征的所谓五个学位的证书资料。今年1月10日《南方周末》刊出的题为“杨澜:我们没有骗过任何人”的一个整版的采访、报道中,附上了吴征的学位证书资料,该报还特别在证书下面注明:“杨澜吴征提供的五个学位的证书复印件”。
有了这些“证书”之后,人们对吴征学历的质疑,集中在批评他不该用这种不被中美两国教育部承认的学位来欺世盗名,等于承认吴征是有巴灵顿博士的,因此有人写文章说,吴征是真学位,假博士,意思是那个博士学位证书是真的,但那个学位不被承认,实质上是假博士。
我在核实吴征的学历时,始终对吴征是否有这个巴灵顿博士学位是质疑的,因为多次给巴灵顿大学打电话核实,他们每次都拒绝回答和证实吴征到底有没有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并对他们这所网络大学是否曾设立过博士学位躲躲闪闪,不予证实。一所大学是否设立过博士学位,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应是保密的事情,但巴灵顿大学始终未置可否。
另外,在美国,要核实某位学生的学历,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按照信息公开法以及惯例,大学的学生记录办公室都予提供或证实,包括入学年月及毕业时间等。记者在核实吴征简历中提到的另外两所美国大学的学位时,这些学校全部都给予了详细回答。顺便说一句,前一段有人对回国遭到扣押的杨建利的两个博士学位提出质疑,我曾给柏克莱和哈佛打了两个电话,马上就得到杨建利从这两所大学都获得了博士学位的详细资料。
在调查吴征的“巴灵顿博士”时,更令我质疑的是:自称该校“学生事务副主管”的马克.史密斯(Mark Smith)表示,吴征曾跟他们联系过,说要查核他的学位,必须经过他本人同意,要直接找吴征拿授权。按照常识,如果吴征真有这个博士学位,不仅不应怕别人来核实,反而应该欢迎,尤其是在他的学位广受质疑的情况下;如果他跟学校联系,应该促使校方帮助澄清才对,而不是要求学校阻挠调查。
由于吴征本人不提供巴灵顿学位证书,巴灵顿大学又坚持说吴征要求必须经过他授权,因此记者始终无法拿到准确的资讯,只能听任吴征有“巴灵顿博士”一说了,虽然心里仍有很大的问号。
因此当《南方周末》刊出吴征提供的五个学位的证书复印件时,觉得吴征杨澜终于做了一件早就应该做的事,不是用全球缉拿“造谣者”,而是以正常的方式来回应人们的质疑了。
但《南方周末》在该报网页上刊出的吴征杨澜提供的五个学位证书复印件相当模糊,几乎难以辨认其中的英文字母到底是什么。我反复在电脑网页上看证书上的字迹,但无论怎样仔细辨认,绝大部份仍看不清楚,尤其是巴灵顿那张所谓证书,最后居然看到头晕,躺倒了一个下午。
后来托国内的朋友寄来这份《南方周末》,又专门去买了放大镜,仔细考究吴征的五个学位证书,这回基本看清楚了:吴征又骗人了,五个所谓学位证书中,实际上只有三个是真的,缺吴征简历中说的毕业于法语系的“法国萨伏大学”的学位证书,和“巴灵顿博士”的证书。
在这五个所谓学位证书中,有两个根本不是证书,一个是一份奖状,是巴灵顿大学颁发给吴征的“悉尼.罗斯奖”(The Sidney Rose Award);另一个则是一封信,根本不是学位证书。信的内容用最大号的放大镜也很难辨认,依稀可以看出一句,好像是说祝贺吴征获奖。
那么这个“悉尼.罗斯奖”是怎么回事?从巴灵顿大学索要到的招生资料(2001-2002 Catalog)介绍说,这个奖是以一位从没有受过任何教育、82岁时才决心上学,先是读完中学,然后入学巴灵顿,86岁时获得巴灵顿大学毕业文凭的美国老人的名字命名的,获得这个奖的人可以得到巴灵顿的一定奖学金。
从这份招生资料中的“该校历史”介绍看出,这所1994年正式招生的网络大学仅设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没有说设立过博士学位。按照常识,如果一所大学曾设过博士学位,它会写在该校历史介绍中,因为这是给学校增加光彩的事情。另一个常识是,网络大学不可能设立博士学位,因为网络大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都难以被社会承认,哪个招工单位会重视或承认网络大学颁发的“博士”学位。除了抱有想唬人的目的,否则谁会去读网络大学的“博士”?这也是如今网络大学普遍都不设立博士学位的原因之一。
吴征杨澜都从美国的大学获得过学位,并都会英文,他们夫妇绝不会弄不明白信件和奖状上面的英文字,更不会不清楚它不是学位证书,因为这两者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
在吴征的学历被海内外华人媒体和网民广泛、强烈质疑的情况下,如果他的证书丢失了,按照惯例,可以从学校补来证书,这么一点小麻烦可以改变吴征遭到质疑的“大形象”,这个账以吴征杨澜的智慧当然是会算的。但为什么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吴征杨澜不仅不拿出真正的学位证书,反而用信件和奖状来冒充? 后来国内一位朋友和《南方周末》采访杨澜的记者联系,询问这位记者是否亲眼看到过吴征五个学位证书的原件,得到的答复是,吴征提供的五个学位证书是通过电脑e-mail给《南方周末》的,他不仅根本没有看到过原件,对电脑传过来的版本也看不清楚。
如果《南方周末》的记者懂英文,或留心看这五个证书,会马上识破吴征杨澜提供的所谓“证书”是骗人的,别说英文内容,信件奖状和学位证书的格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当今被揭露的中国人造假中,我还没见到过有谁比吴征杨澜更大胆,在被媒体揭出学历、经历一连串造假、被网民股民强烈、广泛质疑之后,还敢公然用假学位证书欺骗、耍弄《南方周末》这样的大报和海内外读者。
《中国青年报》记者追踪出陈琳的经历造假,那么这家中国的大报,似应追问一下远比陈琳更是“公众人物”、更被网民和股民质疑的吴征一件事,要他拿出巴灵顿的博士学位证书。《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歌颂过杨澜,更有责任对吴征杨澜夫妇的学历经历的严重造假,像追踪调查陈琳一样,给读者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