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电视里,我多次看到中国官员在国际场合说英文的景象。尽管我的英文水平不够高,可也能听出他们说英文的错误,特别是动词时态和“THE”的用法,经常有错。这是很自然的。中文和英文对时间的方式大不相同:英文的每句话都需要精确使用动词时态,否则,意思可能就完全不同;而在许多场合,中文对动词时态的要求并非每句话都要那么精确,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表达时间,而若要精确表达,则需要另用词汇、而不是象英文那样用变化动词的方式表达。
做个比较。中文说:“他结婚了”,尽管“了”表示过去时间,但意思是说他目前处在结婚状态,正确的英文表达是“He is married”,不是讲过去。如果按照中文“了”表示过去时间来说英文“He was married”,那就是说“他曾经结婚”、而现在处在离婚状态,跟中文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了。如果用英文说“He had been married”,那就是婉转地表达一种不置可否的意思了:他曾经结婚、后来离婚,再后来是否结婚、现在是否处在结婚状态,都不得而知、是两可的。英文的“He was married”和“He had been married”,意思很不一样,跟中文表达方式大不相同。
同样道理,说两国关系的时候,用“was/were”或“had been”,意思会很不相同,而一些中国官员恰恰是用得不够准确,特别是在做即兴讲话的时候,时态不确切经常发生,造成误解。例如,美国几个全国电视网曾做过中国官员的访谈节目,对话之后,时常可能听到节目主持人说:“我不知道他[中国官员]要说什么。”一些国人以为,那是美国媒体在讥讽中国官员。然而,了解英文更多些的人会知道,由于那些中国官员使用英文时态不确切,让听众觉得官员的意思不清楚或立场模糊,甚至不知道官员是否有意不置可否,因而,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跟听众一样感到困惑不解,并非是在讥讽中国官员。
跟许多中文词汇难以用英文做固定明确的词汇表达一样,英文表示“特指”的“THE”,中文也很难有个固定明确的词汇来对应,因而,许多中国官员说英文的时候,经常是该用“THE”没有用、不该用的却用了。结果呢?由于“THE”使用不当或太多,英文母语的人听了,就会产生概念前后冲突的感觉,就会觉得中国人的逻辑抽象能力比较差,因而说不清自己特别要指明什么。实际上,正是通过一些中国人的阅读说话,一些美国学者轻易地、甚至是武断地做了个比较判断,说:中国人的语言文字方式一直处在“看图识字”的阶段,这导致了中国人的抽象能力没有西方人的抽象能力强,因而,中国人缺乏严密的科学逻辑思维,造成了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和需要“克隆”西方的历史现实。
在国际官方场合,有些中国官员说英文的本意挺好,效果却相反。比如,在电视访谈中,一些官员很喜欢模仿美国人常用的口头语“you know”或“gonna/gunna do”。这类口语用法不是规范的英文,来自老早以前美国的黑人社区(现在,“美国黑人”叫“非洲裔美国人”)的土话。美国是平民文化和比较随便的社会,喜欢的是白手起家,因而,许多人有意无意地使用“you know”或“gonna do”,久而久之,这些用法流传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了遍布美国的口语土话。然而,这些口语并非可以随时随地地任意使用。比如,在政治竞选的时候,为了赢得非洲裔美国公民的选票,竞选人就特意地经常使用“gonna do”;为了向大众推销自己的新书,前总统夫人和现国会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女士说话也是“you know”频频冒出。然而,在外事正式场合,特别是在表达本国立场和跟外国客人对话的时候,那些政治家、包括现国务卿鲍威尔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两位黑人政治家,就很少使用、甚至避免使用这类口语土话。
作为一名在国际官方场合表达中国立场的中国官员,讲话中偶然使用“you know”或“gonna do”来表达对东道国人民大众的友好,未尝不可,然而,频频使用,就可能产生误解了。比如,在美国,当地听众会问:您也用非洲裔美国人的土话,那是您要取悦于“黑人社区”和劳工人群?中国也有“黑人社区”吗?如果没有,您那样做是什么意思呢?许多美国劳工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工作饭碗,为此发生过几次中美经济贸易风波,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中美谈判问题。作为中国官员,您用美国口语土话来取悦于美国劳工,一些美国民众自然就要问:您是不是在安抚他们、继而又要从他们手里抢走更多的饭碗?
出于谨慎和避免说错,许多中国官员在说英文的时候,经常要想一想。这不难理解:英文不是自己的母语,当然,说话就要多考虑,甚至要在头脑里先用中文想好了、然后再组织翻译成英文。然而,在听众面前,由于说话吞吐、迟缓和断续,就给人一种迟疑不决和缺乏自信的印象。中国官员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魅力、敏捷和幽默,不然,怎么能代表中国出现在国际舞台呢?可一些西方媒体却时常把中国官员描绘成僵硬、不敢说话和缺乏幽默感,在很大程度上,那是中国官员在国际官方场合使用自己不很自如的外语而造成的误解。
有这些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媒体和大众为什么不当面指出来和加以纠正呢?那是礼貌和客气。如果美国总统到中国做官方访问,说错了中文,发音滑稽、语法乱弹琴,我相信,没有几个中国人要当面指明和纠正他的错误,那也是出于礼貌和客气。若美国总统由此而以为自己的中文水平多高,那他就不是过于幼稚、就是过于自以为是了。同样,在国际官方场合,人家没有当面指出和纠正中国官员说英文的错误,若中国官员觉得自己的英文水平有多高,那也是过于幼稚或过于自以为是了。
世界上不光是有中文和英文。在多国参与的国际场合,作为代表中国的官员,您在说英文,那些母语是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或韩国语的人,会怎么感觉呢?他们可能会觉得您很在乎美国人和英国人、而不大在乎他们国家的人民。同样,您说西班牙语,那些母语是英文或法文等国家的人,可能会纳闷:在来自不同母语国家的官员面前,您为什么独衷西班牙文?难道您所代表的中国跟西班牙或拉丁美洲有什么特殊关系吗?当然,如果中国宪法规定了英文或西班牙问是中国的第二官方语言,那另当别论,您自然可以在任何官方场合使用英文或西班牙文。既然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中文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没有规定英文或西班牙文等等是中国第二官方语言,那么,作为政府官员,您在国际官方场合是不是应该更尊重自己国家的宪法呢?
今年春天,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沙地王子兼外交大臣应邀访问美国商讨战事。许多阿拉伯王公贵族子弟在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受过高等教育和长期居住过,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然而,在国际官方场合,他们仍然使用自己的阿拉伯语言。比如那位沙地王子兼外交大臣,会说很流利的英文,可在做官方访问的时候,他跟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说话和会见记者,一直使用自己的阿拉伯文,以至于引起了一些美国记者的关注,他们称赞说:在这种场合,沙地王子兼外交大臣使用自己国家的语言,不但清楚地表明了沙地支持美国战事决定的立场,同时也维护了沙地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和形象,从而成功地避免了战事中的政治文化冲突问题。阿拉伯王公贵族子弟能知道什么场合应该使用什么语言、知道如何让自己个人的多语言能力服从国家的需要,中国官员就不知道吗?
许多国际学术活动和工商活动,需要大量使用英文。然而,那些活动绝大多数情况是:参与者代表自己或自己所属的私人机构,而并非代表自己的国家和政府,因而,在前者场合,使用什么语言文字不会有更多的政治文化影响,而对后者来说,使用什么语言文字跟政治文化影响是紧密相关的。在国际官方场合,中国官员首要的事情,是鲜明地表达自己国家的立场和有效地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是如何表现自己个人。换句话说,在国际官方场合,官员的个人魅力展现必须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为此,为何不用自己能够自如表达的母语呢?使用自己熟悉的母语,也许能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而更好地和更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
用狭隘的民族主义来看待不同的语言文字,是错误的做法。然而,作为一名在国际官方场合代表中国和中国政府的中国官员,您说母语普通话,不会有人瞧不起您,也不会因为您说中文而觉得中国渺小软弱;您说英文,也没有人因此觉得您更有教养、也不会因为您说英文而觉得中国更强盛伟大。中国官员也是人,也有个人爱好,因而,在私人场合或私人活动中,您爱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但在国际官方场合代表中国说话的时候,请您最好还是用自己的母语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