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通常的归类,《小王子》被称做哲理童话。你们千万不要望文生义,设想它是一本给孩子们讲哲学道理的书。一般来说,童话是大人讲给孩子听的故事。这本书诚然也非常适合于孩子们阅读,但同时更是写给某一些成人看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它是献给那些曾经是孩子并且记得这一点的大人的。我觉得比较准确的定位是,它是一个始终葆有童心的大人对孩子们、也对与他性情相通的大人们说的知心话,他向他们讲述了对于成人世界的观感和自己身处其中的孤独。
的确,作者的讲述饱含哲理,但他的哲理决非抽象的观念和教条,所以我们无法将其归纳为一些简明的句子而又不使之受到损害。譬如说,我们或许可以把全书的中心思想归结为一种人生信念,便是要像孩子们那样凭真性情直接生活在本质之中,而不要像许多成人那样为权力、虚荣、占有、职守、学问之类表面的东西无事空忙。可是,倘若你不是跟随小王子到各个星球上去访问一下那个命令太阳在日落时下降的国王,那个请求小王子为他不断鼓掌然后不断脱帽致礼的虚荣迷,那个热中于统计星星的数目并将之锁进抽屉里的商人,那个从不出门旅行的地理学家,你怎么能够领会孩子和作者眼中功名利禄的可笑呢?倘若你不是亲耳听见作者谈论大人们时的语气--例如,他谈到大人们热爱数目字,如果你对他们说起一座砖房的颜色、窗台上的花、屋顶上的鸽子,他们就无动于衷,如果你说这座房子值十万法郎,他们就会叫起来:“多么漂亮的房子啊!”他还告诉孩子们,大人们就是这样的,孩子们对他们应该宽宏大量--你不亲自读这些,怎么能够体会那讽刺中的无奈,和无奈中的悲凉呢?
圣爱克苏贝里一生有两大爱好:飞行和写作。他在写作中品味人间的孤独,在飞行中享受四千米高空的孤独。《小王子》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出版一年后,他在一次驾机执行任务时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地球上再也没有发现他的那架飞机的残骸。我常常觉得,他一定是到小王子所住的那个小小的星球上去了,他其实就是小王子。
有一年夏天,我在巴黎参观先贤祠。先贤祠的宽敞正厅里只有两座坟墓,分别埋葬着法兰西精神之父伏尔泰和卢梭,唯一的例外是有一面巨柱上铭刻着圣爱克苏贝里的名字。由于圣爱克苏贝里没有留下尸体,这面巨柱实际上就成了他的象征性坟墓。后来又传来消息:为了纪念这位伟人,里昂飞机场被命名为爱克苏贝里机场,就像巴黎机场被命名为戴高乐机场一样。法国人对这个大孩子的异乎寻常的尊敬使我既感到意外,又感到欣慰。我想,圣爱克苏贝里诞生在法国实非偶然,一个懂得《小王子》作者之伟大的民族有多么可爱啊。
前不久,我去湖北省长阳县。站在清江畔的一个广场上,面对着中小学生的一张张稚气的脸,我情不自禁地说起了《小王子》。我说:孩子们都是可爱的,可是,许多人长大后就变得不可爱了。我向你们推荐这本书,是希望你们长大以后仍然像《小王子》的作者一样可爱。你们长大以后,为了在社会上生存,也许头脑不得不变得复杂,会积累起许多知识和经验,但是,你们一定不要让自己的灵魂也变得复杂起来,从此热中于名利和金钱的争逐。一个大人如果他头脑复杂了,灵魂依然单纯,他就是一个可爱的大人。
我的这番话是对这些孩子的勉励,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附:圣修伯理(Antoine de Saint-Exupery)小档案
圣修伯理为法国里昂名门之后,自幼对文学特有偏好,常有诗歌、故事作品出现。四岁时,父亲去世,对母亲的依赖特别深。圣修伯理的求学生涯并未如此顺遂,原本大学欲投考海军学校,但未能通过入学考试;于是隔年便至艺术学校修习建筑。
1921年,圣修伯理辍学接受征召,进入斯特拉斯堡空军服役,当一名维修兵;但由于对飞行的极度热爱,私下至民间飞行教练场接受飞行训练,出了几次意外后,终于获得飞行员资格。之后,也顺利地取得军方飞行员执照,遨游于天际。
而圣修伯理自军中退役后,便进入民间航空公司任职,在此期间结识许多飞行同好,且开始提笔写作;其作品绝大多数反映其飞行经验,处女作《南方航线》(1929年)与《夜间飞行》(1931年)皆在描叙飞行员任务开拓天际的光荣、辛苦的事迹,1939年所出版的《人类的土地》,亦深刻的呼吁人类应停止憎恨、相互残杀的行为,反战的笔迹清晰可见,这本书为他赢得了法兰西学院奖。而《小王子》
一书的故事背景,则是在一九三五年,圣修伯理欲创新从巴黎飞往西贡的飞行速度纪录,却在途中坠落利比亚沙漠的真实经验。
反战的他多次在其作品中疾呼:人本一家,和平为上;但二次大战依旧爆发。1939年他收到动员令,担任侦察机飞行员,1940年法国失陷,圣修伯理离开最挚爱的母亲,流亡美国。在异乡流亡的日子,只有写作能聊堪抚慰他思乡之情,在此期间圣修伯理完成《战斗飞行员》、《给人质的一封信》、《小王子》的大部分内容。
1943年,圣修伯理在纽约出版《给人质的一封信》与《小王子》后,回到北非重新加入法国空军;1944年,在一次执行侦察飞行勤务的返航途中,飞机被击落,自此,圣修伯理就如同小王子般,音讯全无,下落不明,结束其充满冒险、却又悲天悯人的精彩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