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思想上,毫无信仰可言,不要说党性,就是人性,都是极其扭曲邪恶。入党就是为当官,当官就是为捞财(贪污)。而出人头地的出名欲、官瘾欲、整人欲、"淫情"欲和封建文化心理的显宗耀祖欲,都需要有这把"大红伞"和乌纱帽才支撑得起来,才能转化成实惠的现实。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显露出政治流氓的本性,在生活上也异化成了十足的流氓,在作风上则演绎成现代版本的恶霸品行,他们的道德廉耻包藏在"狗头和羊肉"的背后,他们认为上面的政策到了他们那里,他们仍然可以巧妙编排上演成“天高皇帝远,称王胡非为”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戏剧。
借用佛家典语,作者称那些极别不高的单位和职位也不大的"乌庙"、恶官是:"阎王不在家,业鬼由他闹";"阎王好见,小鬼难当"。
这些单位和领导,他们没有制定政策法规的权力,但是他们善于揣摩上级的政策,领导的心思。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不仅利用政策,钻空子,打擦边球;而且还会创造性的歪曲纂改政策。
意识形态的理论,他们可以借理解有限或有误,而被他们纂改;政治原则,他们可用"马列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与灵活性相兼顾真理"而作挡箭牌;在组织程序原则上,可以用"特色""具体问题"作搪塞。导用禅宗用语就是:他们唯我独尊,借"正果"而移花接木,自以为马列修养到家,可以落得红色的"正果",其实质则是:把正宗的宗旨,演变成"野狐禅"的____歪门邪道。
下面作者就二十世纪未期所耳闻目睹的一些具体事象,从若干方面展开议论;虽然这些现象并不能定性为其个案,但是其中的趋向性并不亚于纪实性描述和调查报告所作出的数据性结论。
此文如果能引起某部门或某领导的"关注",笔者虽不能从定性上去作指认,但作为对历史现象的见证,本人将义不容辞地陈述那些太阳下面的阴影,至于阴暗中的证据,那就非作者所能定性的范围了。
一、 腐败产生的根源·媒介·表现方式·实质
1、 封建历史遗毒的潜在幽灵
中国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思想文化乃至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是在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上,并未清洗涤荡净化潜意识中的封建思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刑不上大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仕途锦绣,余荫后代"特权等级等思想根深蒂固。
九十年代市埸经济以前,单位、系统的人员结构,除国家分配的大中专生,正常调动而组合外,其中照顾配偶、子女顶替、后门关系的人员渗漏杂混了相当比例在一个系统或一个单位,而人员的调入和人员素质的好坏,好些是"请客送礼的产物"。
例如,某厅属干校,总编制近百人,教师所占比例仅占行政勤杂人员的三分之一,而其中真正名符其实于职称的人也并非多数。
一些三百字文章也写不清楚的人,只要凭各种畸形关系虏获领导,只要裙带及其"她"关系到位,又会搞"请、送、吹、拍,阿谀奉承",照样可以混个文凭、转干、调资、评高位职称。
这种"灵魂工程师",不仅误人子弟,而且道德低劣,只要会吃喝送礼,只要有“色相”迷惑领导,只要有亲戚疏通关节,就可以既胡乱应付教职,还能兼任中层领导。
更严重的是:这种畸形人际关系网,错综复杂,逐渐又演绎为以宗法关系等非常庸俗世侩的"群众结构",同时为各层领导拉帮结派,混淆是非,排斥异己,整人害人,集体腐败,酝酿奠定了基础。
2、体制弊端与人事上的腐败
有一所学校,隶属某省厅直属事业单位,同时又挂出某职业中专校,在编职工近百人,其中离退休及退养、留职停薪人员也占了相当比例,资金(工资)来源是财政全额拨款。
预算外国有集体资源的二十多间临街黄金铺面,一座招待所,部份教学大楼及停车操场等全都作了出租。还有历年来职工中专教学及短训班等收入都属单位自行"消化"并未进入国库,所谓公开的经济公布也形同掩耳盗铃,愚弄一般职工的例行公式。
学校行政为省厅任命的校长负责制。而往往校长又兼任党委书记;副校长或兼任工会主席或团委书记。
名义上还有职工代表大会,但主导议事和决定权又往往事前内定。谁在操纵遥控?毋须表述而知!
学校科级干部人选原来是由校级领导平衡决定,干部人事改革以来,名义上是民主选举公示评议,实际上基本上是由各个校领导内定心腹而走个"过场";一般职工的岗位,名义上搞"三定"(定人、定员、定岗)而实际上完全背弃德才兼备,各有所长的人事安排。对所谓"有搞头又轻松,"名声好听"的位置,实行以人设岗,因人而异的定岗(组织安排),人员选用以封建宗法和畸形交易的远近亲疏关系为参照。
在所谓正常情形下,校级领导每五年一届,但除了有分工微调外,或者偶尔在本系统平调或上调,基本上可历届连任。
预测一个三十多岁的校领导,如无意外,他很可能或很正常的能连续干上四至五届的领导,而由他们培植起的亲信和心腹,自然在仕途上不是安稳地"寿终正寝"就是光荣接班。而这种没有制约的人事任用制,除了成为酝酿腐败的土壤外,还滋生了盘根错节,封建腐朽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家长制人事关系。
难怪有职工叹谓言:现在当官的,腐败艺术化,技巧策略化。不要说这辈子,就是下辈子,也翻不了船!并私下解释为:那些有文化,"文明智商高的贪官污吏",早已吃透了共产党的政策。他们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他们比起那些贪污几千万的官员又有何风险可言!
作者当时还不能完全明白这话的全部含义。后来在观看了一些人精彩的表演后,才明白那其中太多的奥窍。
虽然只是小小的处级乃至科级官员,一年随便捞个三五万元也并非困难,只要官位安泰,一届下来有多少"外水"?三届五届又能弄它个"光荣退休",这实在是小孩也能算清的"细水长流之帐!"而这化整为零的战略,既能规避大的风险,随着时空变化,还可淡化甚至逃避法律的溯限。而善良的人们,又是否都换了个角度在追思呢!?
3、巧立名目的腐败贪污迹象
在市场经济起步阶段,商品交易竟争日趋激烈。而一个处级或科级人员,国家限定的工资基术并不太高。当然他们可以在预算外的收入中,随心所愿地确定他们及心腹的奖金和"红包",但是这一切在他们心中并不属于意外之财。他们信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的古训。经济学家所介定的学术术语:"灰色收入",在我看来并不精确。笔者认为予其名为灰色收入、隐形收入或名为黑色收入;还不如恰如其份地称之为"额外收入",这"额外"既可理解为正常收入之外的意外收获,还可理解为意外的"惊喜",其形式就是化公为私的任何东西,其实质就是剥削、抢劫、掠夺、盗窃,只不过是如果没有抓住他们的法律证据之前,就无法用上述言辞所指称。甚至他们也不会存认他们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嫌疑,就是对他们用"不义之财"也不能指称。
更何况,"额外"的还远非是物质形式的东西所能概括。
他用公款"应酬"领导、同行,吃喝玩乐,考察、旅游......能认定不是工作需要的正常开支吗?
他用办公网络、传真、复印用公用轿车(且自驾自开)去"特殊消费......",办私事,还要报销各种费用,谁又能去甑别或监督?
他用公款去"勾税"上级,跑官买级,要钱套关系,叫为单位作贡献!
用公共或集体资源去同其他部门作交易,被称作政迹显著。
例如:从八十年代借国家工作重心转移为经济建设,国家倡导振兴经济之机。以办各种经济实体"中心"之名,打着为职工谋福利为名。拆公款假借所谓"能人",其实质就是权力资本的洗钱。虽然不知道比例分成(分赃),但操作公式则是心照不鲜。最后的透明公示,则是实体企业亏损,谁也不负公款血本无归,钟饱私囊的责任。
又如、鼓励一些人留职停薪,而全额财政拨款的这些人的工资,则又不知怎样被分配消化了?
单位所谓的民主公开,是精挑细选。"小金库大金库"又有几种帐?除了亲信核心,群众知道的未必就是真相。
单位买卖电脑、轿车,公用设施维修翻新等,他们身当力卒,一马当先。而其中的"猫腻",就是流行的回扣。假设买一万元的某种设备,回扣是20%、30%......?那累计买一佰万的回扣又是多少?更何况,无论是他买还是他的代理人买,抬高进价,商家的返还率就更高。
巨额集资建职工宿舍,那所谓招标,就难道不是个装饰的"虚头"?而决定权所能生产的"额外搞头"则是公开的秘密。(所谓招标,名义上纳入了监督体系,标底是价廉物优,实际支付及操作"技巧"又是另外一出戏。)
办公室、招待所、会议室乃至食堂,装修可以反复进行,而所得名声是改变了单位的形象,为单位谋发展,为群众谋福祉。但屡次工程都指定包给本单位留职停薪的某人,这个人之妻也都在本单位且对他"热情有加",而此妻又被他屡任科长。这种毫无避嫌已发展成为肆无忌惮,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已毋需多言......
4、政治、生活、作风的极端虚伪性
比如名义上用公款组织职工去红军长征圣地参观瞻仰凭吊英烈,但实际上则是到旅游名胜地游山玩水,而且中途"倒拐"的还不仅是吃喝玩乐。
领导衣着朴实,扶老携幼,争让车上的好位置。在宾馆住宿紧张的借口下,表态自己和左右出去随便找个茅舍栖息,难道实质上不是早就预计有另外的"特殊安排?"......
这一箭双雕,不仅赢得了廉政亲民的印象,更达到了不可告人的勾当。
一般职工参观文艺晚会是自买高价票,而"公仆"则是因工作为群众服务,所有费用,如何消费? 又如何报销?则只有会计"言听计从"和"上天知道"
单位政治学习,则流行于走过场,搞摆饰,读读报,领导主导了决定性的发言权,群众发言根本无资格和机会,接下来则是麻将不断、公用网吧游戏不断,公款吃喝不断。
党内民主生活,从来未曾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除了对上,从来是老子天下第一,当官不认错,认错不当官!
发展党员看关系,讲裙代;单位所制定的组织纪律,考勤规章成了仅仅是针对"眼中钉,肉中刺"职工的惩罚武器。而对于自己和"自己船上的人"则无任何约束,工作与休闲,无从分辨,也无所谓说得清楚。
5、千姿百态的整人方式
你举报了他们涉嫌重大职务嫌疑,于是乎,你就接到了:"再乱说,就整死你!"的匿名电话。
你以跳楼自杀而公开揭露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