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这番经历,不知在大学里是否普遍。不过不久前又听说另外一所大学的9名博士生联名上书校方,要求“炒”了他们的指导教授,理由也是这位教授一心在外搞“项目”,根本不管学生的学业如何,故而知道“教授不教”,并非一所大学之现象。
教学本是教授的专业,如若“做项目”是与施教相辅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或是与教学主业不悖的科研,当无可厚非;如若“做项目”是他的主业,或是他个人的兴趣、挣钱的需要,全与他理应施教的学生无涉,那么任他去做个“专家”、“研究员”足矣,何必又让他占了“教授”的位、拿了“教授”的薪,还派了学生跟着?这不啻一种浪费,对“教授”这个尊称,似乎也有些亵渎的味道……
大学乃是“大师行传道授业解惑之教”的学府,无学识渊博学养精湛师德高尚的大师不能成其为合格的大学,有大师而不能展其大师之能、无大师而不求其大师之有不会办成真正的大学。大学教育在我们国家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大学教授也是稀有人才,这些年大学扩大了招生,教授少学生多的矛盾更显突出,大学生直面教授听其授课得其指教学其治学之道的需求高涨。于此,正是大学培养大师、教授追求成大师、教学相长的最佳时机。教学是一门学问,是一种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成就大师的专业。在一定意义上讲,大师的成就是与他教了多少学生、他的学生中出了多少人才成正比的。大学里那些大师自身作成的学问和学术成就,很多也是从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或得自教学实践的启迪和需要。陈寅恪先生一生为教,晚年患了眼疾还为他的研究生修改论文,且著作等身,学术成就绝伦,堪为后辈范。所以那些一年对学生讲不了几堂课、对教学心不在焉的“教授”中,怕是鲜有大师出焉;既使他真做学问,至少也缺了一道得自教学实践的充实和精纯而难做成大学问。教授忙于“项目”而不教难成大师,学生无“教授之教”而学业懈怠,如果中国教育在这个最高层次上有此荒芜,岂不是一大悲哀!当今中国重金以求人才,大学为重金所集之地,若教、学两隔,教授不求其成大师,学生不求其成人才,“千金”散尽何处求复来?
前些年,大学里就有“请教授上讲台”的呼吁,然而至今看来,这个问题并未很好解决,更可怕的,则是一些“教授”沦落于逐名求利的滚滚红尘。故而教育体制改革,大有必要将解决此问题摆上台面。大学所集的宝贵资源,应多让以教学育人为业的教授享用,不可让“兼业”谋利的“教授”冒领;大学里的利益导向,宜与教授们“以教为业”的志向相符……
倍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