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荇读音:姓)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说明了“夜游”的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时的东坡正因“乌台诗案”被谪贬,而住在黄州。当时的他虽然挂了“黄州团练副史”的虚衔,却奉命“不得签书公事”,所以整天过的是闲居的日子。这篇生活中随手写来的短文正描绘出他当时的心境。文内是这样写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正换了衣服准备睡觉了,忽然看到皎洁的月光,悄悄的从窗户流进来了。对着如此的良辰美景,怎么能睡觉呢?于是,欣欣然想出去走走。但想到没有能跟我分享乐趣的人,所以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这时怀民也还没睡,我们就一起到中庭散步。
整个庭院月光如水,空灵明澈,看起来水中好像还有藻荇等水草纵横交错,摇曳晃动,再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斑驳的影子呢!
哪一天晚上没有月色?而什么地方没有竹、柏呢?但是却很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文中说道:“念无与为乐者”,其实是良辰美景,不愿独享。而“怀民亦未寝”,这“亦未寝”三个字,用得实在大有妙趣。好友相交,妙在心有灵犀一点通,不必预约,也不必解释,月色如水,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自然而然就“相与步于中庭”了。
这里最有意思的是“闲人”两个字。普通的人想当还当不上呢!这得修多久才修得来的啊!“无所事事,无事可干”,这只是一般闲人,不足为道。必须得有“如积水空明”般明澈的心境,毫无挂碍的心思,才是真正的自由闲人哪!要做到的话,那可不是世间一般的功夫啊!这短短的八十五个字中,表达出了朋友相知的喜悦,也描绘出东坡因为内心的寂静淡远,而感到整个天地间都像水底一样的清明了,这真是一篇淡而有味的好文章啊!
东坡在历史上,还有一桩“智退辽使”的美事,到现在还常被人津津乐道呢!
话说宋朝神宗时,邻邦辽国强大,宋朝每年要向辽进贡大批的黄金、丝帛以保和平。但辽国在文化上和宋朝相比,还是落后很多的,所以辽主耶律洪基很不服气,总想在这方面再压过宋朝才好。于是在一次遣使来宋朝索取贡品时,就出了个奇招。
辽使在奏完正事后,便对神宗说道:“俺辽国与宋互为友好,不在战场上分胜负,但如能在诗文上较长短,也属美事。俺国有副对联,现在先呈上上联,请贵国对答,如能对出,贵朝便为上邦。否则便为下邦,俺辽国为上邦。”说罢,便呈上上联,只见写着五个字:
“三光日月星”
这上联中,“三光”的“光”字后面跟着“日、月、星”,而这三样又都是发光的物体,所以这上联实在写得巧妙。这时满朝百官,包括宰相王安石在内,大家都面面相觑,无人能对。辽使退后,神宗正发愁时,这时保举大宋朝才子苏轼上殿对答。东坡上殿后,三步之内,就对出了下联:“四诗风雅颂”。这下联对得很妙,“四诗”巧对“三光”,“风雅颂”是古代“诗经”中的诗体,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所以和“风”、“颂”合起来就是“四诗”。接着东坡又对出三副下联;都是巧对:
“一天风雨雷”。
“两朝兄弟邦”。
“三德元亨利”。
然后二人你来我往,辽使所出的对子,东坡都一一对出了。这时辽使有些惊慌了,东坡便对他说:“我也出副对联请你对吧!你要对得出,我大宋朝便奉贵国为上邦。上联是这样的:“天上月圆,地下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这上联出得非常巧妙,这时辽使真是坐立难安,全身冷汗直冒,好半天也答不出一个字来,只得向东坡俯首道:“学士真乃天人也!小臣回去定当面奏国王,大宋朝真是文风鼎盛,能人辈出啊!”从此辽国上下都知道宋朝的文化博大精深,一点也不敢小看了呢!而神宗见辽使认输而退,龙心大悦,加封东坡为“龙图阁大学士”,官升三品,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