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Hump Course)
驼峰航线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42年5月~1945年9月,中美两大盟国在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共同开辟的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汀江等地,飞越中缅印边境崇山峻岭(被称为“驼峰”),到中国云南昆明、四川重庆等地的空中国际运输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农业国,战争急需的重要物资如飞机、汽车、汽油等均需进口,维持国际交通线至关重要。正是看到中国这个致命弱点,侵华日军向来把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当作战略重点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整个东部、南部沿海和桂越、滇越国际交通线已处于日军控制之下;北部邻国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是援华的主要国家,但自苏德战争爆发后,自身处境困难,因而基本停止了对华援助与对华军火贸易。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一路指向珍珠港,一路指向东南亚。进攻东南亚的日军由泰国北上,于1942年5月攻陷缅甸以及中国云南怒江以西地区,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滇缅路。滇缅路被切断后,中国曾试图开辟西北陆路国际交通线,将美英援华物资经波斯湾运到苏联中亚阿拉木图,再经新疆运到中国内地,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于是,开辟经印度到中国的空中国际运输线就成了惟一的选择。美国参加驼峰空运,既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急需的战略物资,也是为了保障美国驻华航空部队 ──“飞虎队”(1942年7月4日之前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1942年7月4日纳入美军现役,称为“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驻华空军特遣队”; 1943年3月10日扩编为第14航空队)、第20航空队(以四川成都为基地的B-29战略轰炸机部队)。
驼峰航线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汀江等地起,至中国昆明约800公里,至重庆约1200公里。开辟驼峰航线的先锋是中美合营的中国航空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珍珠港事件之前半个月,中国航空公司试飞驼峰成功。但中国航空公司规模小,当时只有十几架运输机。担任驼峰空运的主力是美军。 1942年3月21日,正式成立了美国空运队(American Ferry Command),使用从泛美航空公司拨来的25架运输机,担任中缅印之间的空运。美国空运队由驻印度的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管理。到10月,美国空运队的运输机已增加到75架。1942年12月1日,美国陆军运输队(Army Transport Command)接替了美国空运队的工作。美国陆军运输队不受第10航空队管理,而受中缅印美军司令部管理。到1944年11月,参加驼峰空运的美军官兵有22521人,1945年6月达到33938人。美国陆军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驻华飞虎队则担任打击驻缅甸等地的日军航空队、保卫“驼峰航线”的任务。
飞越驼峰的运输机有DC-3、C-53、C-47、C-46等运输机,其中主要是使用C-47、C-46运输机。美国道格拉斯(Douglas)公司生产的DC-3是一种客机,有21个座位,改装后能乘坐28人或更多的乘客。C-53是将DC-3的座椅撤除后,直接改装而成的运输机。C-47也由DC-3改装而成,但加开一个大货仓门,并用钢材加固了地板,以便承受重装备,它的载重量为2.27吨。这三种飞机外形尺寸相同,翼展28.9米,机长19.63米,机高5.18,安装“高空增压器”后,不装货物时,最大飞行高度为7070米。C-46运输机由曾生产过著名的“飞虎队”前期的主战装备P-40战斗机的柯蒂斯(Curtiss)公司生产,翼展32.9米,机长23.3米,机高6.63米,安装“高空增压器”后,不装货物时,最大飞行高度为7620米,载重量为4.63吨。
驼峰航线开辟初期,运输机数量少,机场、通信、导航等基础设施数量少,质量差。下雨时,印度阿萨姆、中国云南等地机场往往被洪水淹没,无法使用。而且当时日军航空兵处于优势,不时攻击驼峰航线的运输机和机场。最初的运输量很小,1942年5~7月的空运量,5月为80吨,6月为106吨,7月为73吨。1942年全年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只有4732吨。为提高运输量,中美双方作出了巨大努力,中国政府动员了几十万劳工在云南修建机场,美国也在印度雇佣数万名印度劳工参加机场建筑工程。尤其是在中国政府和陈纳德的力争之下,美国总统罗斯福认同了陈纳德提出的大力增强驻华美军航空兵实力、保证驼峰空运量稳步提高、以中国为基地轰炸日本本土及西南太平洋日军交通线、将大有利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作战及最后反攻日本的建议,对驼峰航线运输量的扩大起了重大促进作用。因为驼峰航线的物资大部分是用于供应驻华美军,飞虎队等驻华美军实力增强,势必增加驼峰空运量。
1943年1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举行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会议,决定在不影响打击德国的前提下,反攻缅甸,为此要求陈纳德的飞虎队能从中国直接攻击日本及其运输线,牵制日军支援。3月,罗斯福决定将飞虎队扩编为第14航空队,由陈纳德任少将司令,独立行使指挥权,并逐渐增强其实力,达到500架飞机,驼峰空运每月应增加到1万吨。5月12~25日,美英在华盛顿举行代号为“三叉戟”的会议,陈纳德和中国代表宋子文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5月18日,罗斯福在接见宋子文时面告如下决定:①自7月1日起,中印空运加至每月7000吨,其中4700吨应交陈纳德空军使用,2000吨供应陆军,其余的300吨也归空军;②9月1日起,每月中印空运应增加到1万吨,已饬韦洛将军督促修筑阿萨姆机场,限期完成;③5、 6两月的中印空运,除每月以500吨供应陆军外,其余全数分配给空军。这是一种偏爱空军的分配办法。1943年8月初,乔治·斯特拉特迈耶少将 (George Edward Stratemeye,原美国陆军航空兵参谋长)到达印度,负责协调指挥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和驻华第14航空队,并奉命尽快供应第14航空队所需的作战物资。斯特拉特迈耶来后,驼峰空运量大大提高。
1943年9月,驼峰航线运输机248架(其中美国陆军运输队225架,中国航空公司23架),空运量为6332吨(其中美国陆军运输队5198吨,中国航空公司1134吨)。到12月,仅美国陆军运输队即运送了12590吨,超过了罗斯福总统关于每月运输1万吨的要求。1944年驼峰空运量达到231219吨,平均每月将近2万吨,其中11月份空运量最高,达到34914吨。 1945年,美国陆军运输队的运输机达到600多架,中国航空公司飞机超过30架。1945年1~9月,通过驼峰航线运入昆明的物资达到435546吨,平均每月将近5万吨,其中7月份空运量最高,达到66860吨。从1942~1945年,驼峰航线空运总量约780674吨,其中美军运输了736374 吨,中国航空公司运输了44300吨。
驼峰航线物资大部分是供应驻华美军,分配给中国政府直接掌握的不多。如,1944年驼峰空运量231219吨,其中分配给美军第14航空队125146吨,占54%;分配给驻成都的美军第20航空队及其他美军76824吨,占33%;分配给中国军队2924吨,占13%。当然,因为美军第14航空队是在中国战场对日军航空兵作战,直接配合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正面战场几乎每次大的战役都有第 14航空队参战,正是有了驼峰航线运来的作战物资,因此从1943年底、1944年初起,中美空军已开始逐步夺得了中国战场的制空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民心士气,因此,这种分配办法并不影响驼峰航线对中国抗日战争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驼峰航线需飞越海拔3000~6000米、冰雪覆盖的崇山峻岭,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空运史上飞行高度大、气候条件恶劣、最为艰险的空运线。西南季风、暴雨、强气流、低气压和经常遇到的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有坠毁和撞山的危险。航线所经过的不少地区地形崎岖,山势陡峭,峡谷幽深,河流湍急,飞行途中一旦飞机出现机械故障,几乎难以寻找一块紧急迫降地,飞行人员即使跳伞,在荒无人烟、毒蛇野兽出没的深山野林,也难以生还。从1942年5月~1945年9月,在3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中美共坠毁飞机609架,平均每月15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15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