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不上是“怨气冲天”,但是“愤懑填膺”和“牢骚满腹”却是我在主权移交七周年前夕对于香港市民的印象。
回想七年前在香港报道主权移交盛况时,尽管当时香港市民对于九七年后新的特区政府管治前景心存疑虑,由于“一国两制”的许诺,原港英当局的领导班子全部留任,以及富可敌国的外汇储备,香港市民依然充满期待和憧憬。
然而,弹指间,七年过去了,在回归七周年纪念日竟然又会举行一次万人空巷,几乎全民出动的大示威!真使我感慨万千!
“不庆祝、搞游行”
按理说,七年前,董建华的首批政令就是把七月一号定为香港的法定公共假期,以资庆祝;那末,在这一全民假期里,真应该张灯结彩地庆祝一番才不辜负订立这一公共假期的初衷才对!
但是,在过去七年里,每年七一主权回归纪念日都会有示威游行,去年竟然出现50万人上街游行的壮观景象!
虽然组织者声称,今年示威游行的规模会小一些,预期只有30万名示威者参加,但是在这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城市里,除了老幼病残不能上街游行的市民以外,这几十万名示威者都是符合资格的选民,大概也算是民心所在吧!
这几十万名示威者为什么不去搞庆祝活动反而冒着酷暑,迎着烈日,高喊着口号,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呢?为什么连罗马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也呼吁香港的天主教徒在7月1日参加大游行呢?
这一问题不但反映出民心思背,也正是当前香港的症结所在!也正是香港特区政府与民主派双方都希望化干戈为玉帛、转戾气为祥和之处!
‘降温’
在大游行前夕,朝野双方动作频繁:首先,董特首主动约见民主派议员,寻求沟通以及解决分歧,他还答应代表民主派议员在回乡证问题上请求中方疏通,以示善意。
另一方面,民主派方面也接过橄榄枝,应约赴会,予以积极肯定。
资深民主派议员刘千石还主张走温和路线,争取与北京政府沟通和对话。
另外一位民主派人士,香港思汇政策研究所行政总监陆恭惠则呼吁在7月1日游行时,以笑容而非怨愤来宣示民主的要求。她说,人们可以在爱国的同时带着微笑来要求民主。她认为,把七一游行定调为庆祝,相信会有更多人参与。
这样一来一往,朝野双方和解的说法甚嚣尘上,甚至还传出民主派立场软化,内部出现分歧以及挑拨离间的指称来。
据说,尽管这次游行不会使用“平反六四”和“结束一党专政”等过度刺激北京中央政府的口号,但是据说将会用“还政于民”这类口号的。
民主派的温和成员甚至要求取消“还政于民”的口号。著名民主派人士李柱铭表示,他们可以使用诸如“争取民主”、“捍卫自由”等口号。
“非一日之寒”
不过,虽然双方会谈的气氛良好,民主党与北京当局的关系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分歧。
中国全国人大香港区代表邬维庸说得更为精辟:香港的主流观点觉得宣泄是解决怨气的方法,但这样只会令怨气加深,所以香港人不应该存有以为游行便可以消除怨气的幻想。邬维庸还说,香港人与中央关系恶劣,是因为香港人发表意见时,不理会中央的感受。
那末,为什么在过去七年会出现“冰冻三尺”的分歧以及“难以宣泄”的怨气呢?这也正是在主权回归纪念日不举行庆祝反而上街示威的根本原因。
平心而论,在任何一个真正民主与自由的社会里,绝对不可能出现人们会考虑到中央政府的感受而需要压抑自己怨气情况的;反而只会出现政府千方百计地主动顺应民意以期获得选民的支持。
民主进程
看起来,只有按照基本法加快民主进程,也就是在2007和2008年实现特首和立法会双直选,才会从根本上扫清这种“怨气”的根源。
对此,香港特区以及北京中央政府需要认真考虑。而不对这种怨气的宣泄进行干涉也正是对于一国两制承诺的考验。
我觉得,游行示威中口号的内容将说明香港市民的怨气所在,而参加示威游行的人数则可以反映出怨气的规模,也就是民意走向。对于这些,全世界媒体都在密切关注。
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