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副防长林中斌:美中都要台湾这个"新娘"

发表:2005-03-30 08:0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台湾是‘第一岛链’上最重要的一环。中国若是不能突破第一岛链,就没有办法进入大洋。经济上来讲,没有办法进入大洋,就无法取得资源。战略上来说,不能进入大洋,就不能建立‘蓝水海军’,与美国抗衡,”淡江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专访时,如此表示道。

曾经担任过台湾“陆委会”副主委,2004年才卸下“国防部副部长”职务的林中斌在专访中,通过他既为学者又曾是决策者的多重视角,针对台湾的战略地位、美日台的军事合作以及中美角力下的台湾问题,一一提出他的独特见解。

中国对台湾不再“热血沸腾”!

林中斌认为,中国大陆一直以来无法放弃台湾,现在亦是如此,但是大陆看台湾的出发点视角却已有所改变。“两年前解放军将领就曾公开地讲台湾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可是以前中国领导人和人民谈到台湾时,都是热血沸腾地、一副非把台湾拿下不可的样子”,林中斌说,“现在他们看台湾时,看到的仅仅是台湾的战略位置,以及它所带来的战略优势。”

台湾的战略优势除了它在“第一岛链”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之外,它对大陆而言“进可攻,退可守”的优良位置也是不容忽视。

“大陆东南沿海会受到外国军事威胁,因为(敌军)能以台湾为(进攻)跳板。例如,二战时日本就以台湾做机场,轰炸沿海。此外,没有台湾,中国无法确保南沙群岛的防卫;没有台湾,中国也无法遏制将来日本军国主义复兴对中国所造成的威胁。最后,没有台湾,中国石油运输通道将受到威胁,”林中斌列举道。他也表示,中国要从台湾这个防御出口“走出去”的计划已是昭然若揭。

林中斌说,“中国欲建立‘蓝水海军’的意图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认为它的海军必须要‘出去’,否则整个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将无法维持。具有讽刺意味的一点是,最早中国认为有了经济力量,才能发展国防。现在是要持续发展经济,就必须要有国防支持。没有国防,经济资源没有办法保证得到。”

林中斌在美研究多年,在回到台湾进入政府机关供职做事前,还曾经在美国保守派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给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珍妮·柯派翠克(Jeane Kirkpatrick)作助理,后来在AEI也做到亚洲项目副主任的位置。对台海局势和解放军极甚有研究的林中斌常在美国学者、智库圈中分析中国解放军的实力增长,但当时他的见解不是主流,因此多被人忽视。如今他的分析视角俨然成为美国政策圈中的主流声浪,林中斌也颇有“昨非今是”之无奈。

“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军力时常有三个盲点,也可说是成见,”林中斌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其一是时间上的盲点(temporal bias):他们都将中国的军力想成1979中越冲突时的程度,反而忽略到时间已经造成许多改变。其次是空间上的盲点(spatial bias):美国学者老拿解放军和美国陆军比,就觉得解放军的实力还差美国一大截,但他们没有看到的是,解放军并没有打算,也不需要,攻击美国本土,但是要攻击一个小国,可是绰绰有余。最后是文化上的盲点。美国人的衡量军力的角度,是从能力(capability)和可信度(credibility)出发,而可信度就是刻意的军力展示。然而,在中国战略传统中,隐藏实力(concealment)的重要性远大于展现力量。”林中斌笑称美国人不会看《水浒传》转和《三国演义》,更别说《三国志》了,所以看不懂中国的“战场文化”。

美台军事互动“稳定增长”

“短期程的将来,美日台的军事互动慢慢会增加,”林中斌说。他也特别强调,其实美台自1997年以来,军事上的互动一直在稳定进行中,但并不是以警醒人(alarming)的速度突然增加。针对最近台湾“参谋总长”李天羽访问五角大楼一事,林中斌就坦言这它并不是一个特别的单一事件。“美国以前就曾经邀请台我方‘参谋总长’到华府访问,只是我们的人不太愿意去。这些邀请至少在布什第一任,甚至克林顿第二任就有的。”

林中斌表示,美台关系自96、97年台海紧张局势时局过后便逐渐恢复稳定。“当时克林顿政府和五角大楼内部还不知道(事情发生了)要打电话给谁。”五角大楼自此算是终于“醒过来了。”

除了台湾“参谋总长”的华府之行外,另一个比较新的发展是,台湾的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最近受邀么参加美国的模拟作战演习。林中斌表示,这个邀请倒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没有发生过。

“美台的军事合作近来时有是有递增(incrementally)升级的情况出现,”林中斌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

但林中斌也强调,另一方面,中美的军事往来也在同步进展。“中、美的高层领导互访的频率也在是稳定增加中,(两方领导)打电话的次数、中层官员的(互相)见面的频率也在增加中。”

也就是说,美国和中国、美国和台湾的军事往来是“同时进行”的,其中一方交流“并不会排挤另一方的合作”,对许多只有“单轨思考”(one─track thinking)的人来说,两边关系看来是互相有冲突的,的确令人难以理解,但美国这么做,事实上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

“对美国部分决策者而言,台湾的战略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林中斌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谈到。虽然美国急需中国在全球反恐,防核扩散以及朝鲜核对峙等议题上密切的合作,但短期内,台湾议题还不至于成为中美合作中的牺牲品。因为“台湾位在第一岛链的入口处,这样的地理优势是无法改变的。美国将太平洋看成是自家后院的‘湖’,这个概念自美西战争起就存在了,”林中斌说,“所以,短期而言,美国不会矮化台湾议题。但如果有一天美国自己都自顾不暇时,那就难说了。”

日本正站在十字路口上

台日间的友好关系也成为近日东亚战略焦点之一。林中斌对于双边关系的进展近展似乎不是很惊讶。“美日安保由来有一段时间了”,林中斌对《华盛顿观察》周刊如此表示,“日本也看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较原先估计来得快,(因此有所反应),台湾早该和美日在战略方面有更多合作。”

但林中斌也不讳言,直指日本目前的情况十分复杂,台日合作前途未明。“日本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一方面,民调显示,日本人民普遍认为中国不友善,日本外务省或许也是‘吃多了钙片’(态度转硬)。另一方面,日本人对学习中文趋之若骛,日本商人希望和中国保持和善关系,”林中斌说,“然而,长期而言,合作的趋向会站在冲突之上。一方面日本更加依赖美国,另一方面,日本民间和商业界又不禁‘往西看’”。(日相)小泉近来在参拜靖泉神社之余,也不忘强调中日间经贸往来的频繁,光看小泉的态度,就可看出日本人的左右为难,他个人也反应了日本社会整体的不确定感。

中国要的是台湾这个“新娘”

当话题的焦点转到台湾近日的国防采购上时,林中斌表明,他不愿被岛内政治斗争影响,牵扯进潜舰采购的争议中。“台湾社会缺乏理性辩论空间。没有让正反两方同时提出证据,坐下来针对事实逐一辩论,双方都是在“扣帽子”。但林中斌认为,高科技的防卫力量若是没有的话,他个人最大的隐忧并非对岸的军事攻击,而是台湾未来可能面临的“非军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媒体、社会和外交上的威胁。

他个人认为,潜舰算是“高科技国防”,而台湾目前没有潜舰,只有两艘老旧的潜舰,和两艘“没有用”(useless)的潜舰。而对岸却有70艘“可以用” 的潜舰。中国拥有的总潜舰数已经超越了美国,其中性能比较好的约20艘。他表示,中国潜舰的质量、性能虽然不如美国佳,但“它不是用来打美国的,而只是为遏制美国干预台海冲突。”

“北京的上上策是“不战并台”(annexation without fighting),最糟糕的策略是军事的”,林中斌说道,“其中又以“阻美夺台”(seize Taiwan,deter US)为军事行动中的最佳选项,最差的选项则是“毁台攻美”(destroy Taiwan,attack US)”。

毕竟,“北京希望拿到台湾是一个完整无缺(intact)的新娘,实在没必要损害台湾繁荣的经济,然后再花更多时间重建它。以最少的流血和经济损害达到目的,才是北京的最佳选择”,林中斌分析道。

最后,林中斌认为,《反分裂法》是中国在对台策略上的“失误太粗心”(blunder)所造成。台湾自去年12月立法院选举泛绿的失利,到今年2月扁宋会的“十点声明”,以及两岸春节包机等……促进增进台海关系向积极面发展的事件连续发生,大陆的反分裂立法却还是在对2003年10月的公投法作出反应。 “大陆方面缺乏适当的反应机制,火车头出站后就收不回了,”林中斌分析道,“虽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3月4日的讲话算是‘垫了个软垫子’,经过3月8日王兆国的草案说明,3月14日就通过了(此法)。”林中斌认为,这样的发展完全是国台办的过错,接下来中国领导人应该对台湾更多地使用“软的一手”做补救,国台办的“人事大翻修”也恐怕不远了。

《华盛顿观察》周刊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