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军队是中国共产党所绝对领导的,而这个中国共产党据说又 “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检验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同上,p1) 那么我们现在把“历史”打开来看一看,究竟是谁帮中国 “发展”出共产党来,是什么人为中国人 “选择”了人民??放军?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中国共产党是苏俄所选择和发展的、人民??放军是用卢布豢养而壮大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由1921年10月到1922年6月,从共产国际收到16,655元;
1923年头八个月,从共产国际领到经费约一万五千元(《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卷,p47、p168,中共中央出版社,1989年,北京);
1924年,实得日常活动经费约 36,000元;
1925年,每月平均约领3,300元;
1926年,每月活动经费己超过一万元;
1927年,每月仅日常活动费就达三万元以上。另外,组织上海三次工人起义用款三万元;党校开办费五万元,每月开支1, 5万元;七八月间为湖南开展农运用款近五万元;九月为准备秋收起义用款一万元;十二月为广州起义和善后用款近十万元;这些费用都是莫斯科供给。
被毛泽东吹得神乎其神的湖南运动原来是用卢布发动起来的,光辉的秋收起义是 “里通外国”、 “与国外敌对势力勾结、颠复政府、分裂国家的反革命行为。”
1928年,中共中央仅特别费一项,就要求莫斯科拨款一百万;
1929年,每月仅活动费约四万元;
1930年,党活动费每月约五万元;全年济难费11.4万元;全年团费7万元等;
1931年,每月美金1. 5万元,中国元五六万元。(杨奎松:《走向破裂---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p187-189,三联书店,1999年,香港)
1936 年9月,莫斯科拟用150辆汽车来回两次把500-600□军用物资运到中蒙边境交中共红军;10月,莫斯科又策画把一千□军用物资运到新疆哈密交给中共;虽然中共因宁夏战役失败和西路军的覆灭而未能领到这些物资,但11月至第二年1月,也收到了至少180万美元的巨款。(《杨着》p193)
1938年,中共虽然每月从国民政府那里领取50万中国元(折含16万美元)军饷,仍要向共产国际索取30万美元款项和一批印刷机械等。
中共领了国府的军饷,却说政府积极反共;领了军饷后,专门和国搞摩察,却反诬国民党消极抗日。现在有人知道共产党颠倒黑白,却不知道共产党从来就这样鲜??无耻。
1940年,根据周恩来的申请,季米特洛夫建议斯大林向中共拨款35万美元。(同上p197)
1941-1944年仍不断有临时拨款。
所以毛泽东对苏共和斯大林是感恩不尽的,1939年,为庆祝斯大林六十岁生日毛写了《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舒发他对斯大林的 “敬爱”;1945年的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在至少有九篇的文章和讲话中大讲持讲苏俄和斯大林,而且充满敬重和期望之情。什么“没有共产国际的成立和帮助,中国无产阶级的党是不能有今天的”呀;什么 “联共党是全世界的模范,全世界的总司令”呀;什么 “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人,都是斯大林的学生”, “斯大林,他是我们的先生”呀。尽极吹捧献媚之能事。
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共在和国民政府争夺地盘的阴谋活动中,□到了苏俄的紧密配合和大力支持;特别在抢占东北地区时,得苏俄助力尤大。苏俄把日本关东军的武器全部转移给中共在东北和华北的军队。其中步枪70万支,机枪1. 2-1. 4万挺,各种炮约四千门,坦克600辆,汽车二千多辆,飞机八百余架,炮艇若干,弹药库679座。另外,1945年底至1947年初,苏军还提供步枪30 万支以上;1948年前后,苏俄还向东北共军提供过一定数量的苏制和捷克制的武器装备;但毛泽东1949年2月和来访的米高扬说,为了宣传的目的,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都把苏式武器留在关外。
直到1949年2月1日,周恩来还向米高扬明确提出,要求苏俄援助反坦克炮、提供生产炸弹的错弟尔、钢材、汽油、近三千辆汽车以及其他生产武器的必要设备,并派一些专家和顾问,帮助中共培训军队,建立军校和组织包括武器工业在内的后勤工作。当米高扬表示苏联要从大连撤军时,毛泽东则表示 “中国是共产党人的,苏联也是共产党人的,但这并不排除而且完全允许把苏联在旅顺的军事基地暂时保留下来。”(《杨着》p234-268) 为当儿皇帝而出卖主权的卖国贼嘴脸,暴露无遗。
明明拿了大量的卢布,却胡吹什么自力更生、南泥湾精神;明明是苏式武器武装起来的,偏偏宣传什么 “小米加步枪”;中国的老百姓让共产党骗得多苦呀!毛共只是一小撮野心家和卖国贼,他们为了个人野心和小集团的利益,甘当苏联走狗,自愿为苏俄和斯大林掠夺中国领土和资源充当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罢了。
当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由中国共产党所绝对领导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来龙去脉之后,就不难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英勇文明之师为什么会对天安门广场上的青年学生和市民群众举起罪恶的屠刀了。
--原载《争鸣》2005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