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美国人只占美国人口的百分之四,但哈佛大学有百分之十八是亚裔学生,哥伦比亚大学有百分之二十五,柏克莱有百分之四十二,史丹佛百分之二十四,康乃尔有百分之二十五。难道亚裔学生比较聪明吗?亚裔学生的家长是怎么做到的?”这是这本畅销书的开场白。
这对金姓韩裔姊妹花,姊姊叫Soo Kim, 今年三十二岁,目前担任外科医师及宾州大学副教授;妹妹Jane Kim,二十九岁,担任律师。两姊妹小学和中学都唸北卡著名的公立学校,高中毕业后,姊姊接受父母建议,考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学位;妹妹比较叛逆,父母要她唸法学院,但她坚持到华府乔治梅森大学唸文学,后来转到北卡大学,结果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年后终于了解父母是对的,重考天普大学(Temple)法学院,终于取得律师学位。
这对姊妹花的父母于一九七一年从韩国移民到洛杉矶,当时他们身上只有二百美元。先生先找到一份大厦管理员工作,后来转到一家电信公司任职,太太则在家里开裁缝店。两人省吃俭用,全心全力栽培先后诞生的姊妹。
这对韩裔姊妹在书中回忆,小时候父母带她们到超级市场购物,她们坐在推车前面,到结帐枱前,看到挂在走道两旁的棒棒糖,哭着要吃,尽管旁边许多人都在看他们,让爸爸妈妈觉得很不自在,但他们就是不买。
回到家后,爸爸给她们一本书,告诉她们如果在一个星期内唸完,就可以得到一根棒棒糖。后来她们已不爱吃棒棒糖了,但唸书却成了她们的兴趣。
金氏姊妹说,在她们的记忆中,唸中小学的时候,放学必须直接回家,不可以跟同学在外面溜跶。每周只能看一小时电视,每天只能讲十五分钟电话,只有周末才可以外出跟朋友聚会。父母对她们的学业非常注意,再忙也会检查她们的家庭作业。家庭作业作完了,还花时间陪她们复习和预习功课。考试成绩拿A是正常,记得有一次生物拿到C,那简直是天要塌下来了,父母紧张地检查她们的成绩报告,直到找出她们的弱点为止。
父母亲不希望她们参加太多课外活动,更不同意课外活动影响到正常学业。同时他们认为,与其去踢足球,不如去打网球或学钢琴。
金氏姊妹说,这些事情在亚裔家庭是司空见惯,但她们美国家庭的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
Soo说,身为亚裔第二代,从父母身上接触了亚洲文化,从生活环境接触了美国文化。她觉得美国文化太棒了,可以激发创造力,可以培养独立性格,也可以刺激心智发展。而亚洲文化则讲求纪律,重视教育及对未来的提前规划。她说,她们姊妹何其有幸,撷取了两种文化的精华。
两位作者姊妹说,美国父母通常过度放纵小孩,他们常说:“只要你尽力就好了。”但亚裔小孩的家长除了同意“尽力”的原则外,还会追踪成果,了解尽力了以后,却达不到相对成果的原因。
此外,美国父母多让孩子决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但亚裔父母通常比较现实,会先告诉小孩,唸什么科系未来出路比较好,并一再灌输学术成就是竞争的本钱,也是通往一生幸福及打开高收入机会的钥匙的概念。
Soo引述一项对十五岁学童所做的调查,百分之五十八的白人小孩表示他们将上大学,百分之八十五的日裔及韩裔小孩表示要上大学,而表示要上大学的印度小孩更高达百分之九十五。
两位姊妹作者建议美国家长:“帮帮你们孩子的忙,诚实地告诉他们,财务不稳定,长期而言将影响幸福。而教育虽不保证一定会有高收入,但要进入一定学术、社会和财务水平,却非它不可。”“为你们的孩子指引一条路,不要再告诉他们,只要你喜欢,做什么都好。”
“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我们不但不要怕竞争,而且要拥抱竞争,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准备好接受竞争。”
这本书出版后,在美国引述广泛回响。一位白人家长投书华尔街日报说,包括他在内的许多矽谷白人家长都将他们的小孩从当地公立高中转学到其他学校,因为那些公立高中有太多的亚裔学生,学校迁就亚裔学生的需求,教太多高深的科学和数学,课外活动缩水,他们的孩子功课跟不上,也失去了学习兴趣。
一位亚裔学生在网路上留言:“这本书好像是在写我,简直就是我在美国求学生涯的翻版。我姊姊和我除了老师规定的家庭作业外,我父母还另外给我们额外家庭作业。如果考试数学错一题,父母会另外出十题考我,而且考三次,第一次笔试,第二次口头回答,第三次限时回答。我们家到一九七八年才有彩色电视,但我们只被准许看新闻节目…。”一位白人小孩在网上回应:“你父母亲是疯子!”。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