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冬的来临,北京新的一轮送温暖捐款活动又开始了。这次的捐款纯属是行政命令,各中央部委、军委、党政机关还专门发文,对捐款对象、指标等作详尽规定。为保证完成目标,便于管理的工薪阶层遂成了爱心捐款的主力军。各级层层分解,单位量化到人,干部、党员、职工等按各等级,划定捐款标准多少,均自上而下有明确要求,多捐自可嘉,少献难过关。或者工资划转,或搞大会募捐,自觉自愿的爱心捐款,异化成强制摊派,即便充满爱心的人,也难免产生逆反情绪。更何况,平时就有来自不同慈善机构的不同名头的募捐屡见不鲜,甚至于离退休老干部的生活困难补贴这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经费,也要搞爱心募捐。在如此强大的“捐款”氛围下,又如何消受得起呢?在这一强大的政治攻势下,仅上海一处几天之内就捐款一亿三千万元,为此上了新闻的头版头条。这就是“蓝天下的挚爱”在新春到来前夕自愿送出的温暖吗?
由此联想起北京民运人士的捐款。也是春寒料峭之时,北京草根民运几十人自发的组织起了为在狱家属的送温暖活动。我们这些人的腰包可就没有那些官吏们的鼓了。在我们这些人当中有的甚至常年没有工作。但大家爱心不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一个朋友,自出狱后由于当局的骚扰,一家三口就只能靠他爱人下岗后的几百元补助维持生活。我多次去过他家,从未看到过他们家吃过一次象样的家常饭。尽管如此,他还是拿出了50元钱。即便是这种自发的善举也避不开当局对我们这一活动的干扰和打压。真是两相对照,两种温暖,别样情啊!
捐款本是一种慈善活动,确实称得上是功德无量的事。它是以民众自愿、自发的形式而集聚起来的全社会的爱心。在这上面绝对要摒弃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而不能沦为一种中看不中用的秀招,更不能以慈善之名行腐败之事。可是,在我们国家,这种爱的奉献却成为了一些机构和个人敛财的工具。
据《南方周末》在2002年3月21日发表的那篇《违规投资玷污希望工程.青基会负责人难辞其咎》的文章中揭露出的徐永光腐败案就可见一斑。徐永光何许人也?他是“青基会”慈善公益事业组织的法定代表人。他曾任团中央组织部长,在任期间挪用希望工程捐款超过一个亿。在他的授意下,慈善捐款成了他们投资各种项目的投资款。而他的这种行为在他任期的12年间几乎从来没有被人追究过。这是为什么?原因并不复杂,是这些人躲在了希望工程的光环下,也躲在了体制僵化的庇护下才能得逞。象这类慈善公益事业组织以善款搞投资获取利润有的甚至血本无归的事情并不少见。我曾在一个官方办的基金会直属的国字头杂志社有幸呆过几个月(在被当局得知后,很快就以各种理由被开掉了)。这个杂志社就是用慈善公益基金开办起来的。所以,可想而知中国绝大多数慈善公益机构为“官办”性质。他们到底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象这种隐藏在慈善公益事业下、以不同方式的暗箱操作的还有很多。正是这样的机构、这样的人,把他人的“爱心”当成赚钱的机器。这纯属是对他人爱心的践踏和曲解。长此以往下去,诚信的缺失以及心灵的贫困,就带来了上面的那种强行摊派的效应。令人担心的是,对人们的这种爱心的哄骗和践踏之悲剧习惯性地上演,太多“狼来了”的故事还容易造成另外一种不良的结果,就是那些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者受连累,得不到社会的援助。
慈善活动行为能否健康、公正地得以运行,也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制度约束。而制度又由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共同构成。尽管正式约束非常重要,但决定制度特征的更主要是非正式约束。象美国人为何能如此钟情私人慈善事业,是美国特有的慈善文化营造出了一个健康、公正的捐助环境。我们知道,在美国慈善经济发展相当庞大。据统计,美国现有慈善机构超过73万个。这些机构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女与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服务、消除贫困、移民就业、环境和文物保护、预防犯罪、社区改造、帮助少数族裔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中小学、博物馆、图书馆、慈善基金会都靠私人捐赠支持。甚至某些超出美国国境的事物,例如,非洲饥民、巴尔干难民、亚洲地震和洪涝灾民,都是美国人积极捐款援助的对象。美国人的捐献活动频繁、数量之大当属举世闻名。
如果说美国宗教文化及人文特性是原动力,那么为了鼓励社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美国政府制定的税务优惠政策则是引导美国捐献文化形成的润滑剂。在美国,合法工作者要交收入所得税一般为30%左右,年收入越高,交税比例越高。美国法律规定,捐赠的财富不在征收遗产税的范围之内,比如你捐款100美元,就可以得到30美元的税务优惠,实际上你只捐款70美元。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捐献股票股权。这样,他们在捐款的同时,又可以免交资本增值税,一举两得。比尔.盖茨这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拥有大约407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至今他已经为慈善事业捐赠了256亿美元。最近比尔.盖茨向外界公开了遗嘱,其中宣布将把全部财产的98%留给自己创办的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个以他们夫妇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将负责把这笔钱用于研究艾滋病和疟疾的疫苗,并为世界贫穷国家抵御这两种疾病提供援助。另外一位美国现代私人慈善事业的奠基者石油巨子约翰.D.洛克菲勒,从小笃信基督教。尽管他发了财,但他生平多次公开宣称他对财富的厌恶。而且他一直践行着基督教义所倡导的最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并在去世前将其绝大多数财富捐赠出来。
中国自古以来,多倡导乐施好善。这一传统文化渊源流传久远。但为何到了今天,这种文化传统反而对中国人失去了作用,最后成了必须要靠行政命令才能完成的一种强制手段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的体制。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一体制根本改变,那么,爱的奉献就永远会成为一个美丽的外壳。
我们期待有一天,国家体制有了根本的变革后,每一个人都成为慈善家,而不是被强制下献出爱心。那时,将真的没有心的沙漠,更没有爱的荒原。(2005年12月19日)
〔转载自《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