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美国灾区重建之所以需要中国工人,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工人的“勤劳勇敢”与建筑经验,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工人的工资要比美国工人低,他们将住在活动房屋中,全天倒班工作,工程完工后他们将返回中国”。
根据去年美国出版的一份名为《中国视野》的研究报告,“中国的工资之低,实在令人吃惊。受访中国厂商给予每名工人每月工资的中位数是121美元(超时工作除外),比美国厂商所给予每月2160美元的工资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差别”。相信正是类似这样的研究报告,撩拨起第利波维市政府想要中国工人参与其灾区重建的念头。
美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并不违背经济理性,恐怕也谈不上什么歧视。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较低,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要怪谁也很难怪罪到美国人头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过去拼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美国所罗门公司亚洲首席经济分析师丹·汉纳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就指出,当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劳动力成本会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伴之而生的,是大量劳动力的闲置。而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对外籍劳务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这预示了中国对外输出劳务将会有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
上月初,有媒体报道,大约90%的中国劳工在以色列从事建筑业。他们的月收入一般是750到1000美元,远远低于当地工人水平。资料显示,当前,国际上每年跨国流动的劳动力超过3500万人,但中国在世界劳务市场的份额仅为1%左右,潜力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政府组织引导,以及加强对对外输出劳务的管理,更好地维护中国工人的劳动权益,大有文章可做。
我国对外输出劳务的主力是国有大公司,对外输出劳务主要是一种商业行为,体现为劳务合同关系。因此,对于中国工人在海外的“廉价”,国内政府并非鞭长莫及,无可作为的。在正常情况下,海外劳务人员主要是通过有资质的中方企业送达境外的,比如,灾区当地市长最初想到中国工人,就是由于两家中国大型建筑公司的到来,他们为市政府提出了使用中国廉价建筑材料和建筑工人的建议。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国内劳务公司把劳工以租借的形式输送出国为境外资方服务,因此国内的劳务公司必须为他们负责,而政府完全需要利用这层关系,通过对国内大公司的外出劳务操作加强规范监管,提高并保障中国工人在海外的权益,使其不至于沦为过分廉价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