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3-09 01:08:32作者:
才刚贿赂完核心大臣接受了伪装的“招安”,遂其所愿、志得意满的方国珍在摆脱了刘基眼中钉后,便趁此大好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隔年他联合了各地农民军,海陆两处起义又叛,而且声势愈来愈大。浙江行省眼见情况演变到不可收拾,在无奈跟侥幸的心理下,又想要对一直看押在绍兴的刘基再度起用,重施他们元人对伯温总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故技,朝廷此时宣布对伯温起用复职,恢复了他的自由之身,而心灰意冷的刘基好不容易能离开绍兴,看透世情的他并没有照元朝希望的再度走马上任当“救火队”去,而是认清事实的带着家眷避乱越城,乡居耕读,暂时遁隐去了。
此后一年期间,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武装队伍几乎遍布全国,再隔年整个江南局面动荡不已,处州(今浙江丽水周边,刘基故里青田县也位在处州)山寇乱起,四十六岁的刘基眼见贼寇(所谓义军)行径嚣张,乡亲百姓流离失所,为了安家安邦,恢复地方,身处如此危殆局面,深爱家园的他一腔热忱还是按捺不下,他再度应聘出仕了,仍然是不计前嫌的再度忘身剿寇,……经过刘基一年多的亲身督战,剿抚互用,果然绥靖了地方。
因伯温戡乱有功,被江浙行省“提拔”为官居五品的“行省郎中”,……可叹就在上报朝廷后,刘基却因朝中方国珍的佞党从中作梗(这时方国珍还没死,他始终认为刘基是自己要成就王业的“克星”),不但莫明其妙的被连番降级还被消去兵权,什么五品的“行省郎中”却换来了七品的“总管府判官”,不但武官变成文官,有兵权的长官变成拿算盘的小科长,一纸调包的委任状发还,意思是要刘基不准再去剿抚了,只要去管一些总管府里无关痛痒的琐碎事务就行了。
无法对元末乱象冷眼旁观、置身事外,是伯温对短视近利的元朝一再应聘出仕的主因,也因为刘基根深蒂固的儒家君臣思想,他在满目疮痍的时代仍然想经世济民,开创太平。……经过这么多的风雨,面临了多少回夙夜匪懈的零星征战,愤恚失望的刘基此时只好将元世祖的绘像置于桌案上,……他北向而拜的说:“臣不敢辜负世祖皇帝,但实在是因为臣欲进而无阶,欲退而无路,报国无门,对此无可救药了……。”
历经了混乱时代与坎坷考验,时年四十八岁的刘基,年近半百终于做出了这无比沉痛的决定,他在北拜元世祖之后,向他一直衷心致志,欲报效朝廷的对象在心底做了此生最清楚的切割;追昔抚今,他椎心感慨,也体认到改朝换代之不可免,天意之不可违,大环境的走势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振衰起敝的,……他终于体认到元朝的覆亡将犹如摧枯拉朽般的事实了。
欲以大德戡大乱
寄寓文学表丹心
时值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刘基第三次辞官回家,归隐故乡。但这位转换了人生跑道,具有奇才韬略的人物并没有失志,他本就是个满腹经纶、胸罗万机、才气横溢的名士,所以在无法替生民立命之后,他自然选择了至少能为往圣继绝学的教育与文化一途,要用他的笔刀砚城,真正为能实践万世太平的淑世理念阐述留后。
《明史》说他的文章“气昌而奇”,就像他的著名散文<卖柑者言>一样,他以通俗的故事情节抨击了那些“国之蠹虫”,指陈满朝文武官员个个身居庙堂,夸骑大马,却都是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个个都是些欺世罔俗、以睐势位的丑恶之徒罢了。
国事日非、四方动乱,在这豪杰割据、元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刻,刘基一方面为抗暴贼自行训练了一支能守卫故乡的部队,一方面他静静的隐居在一方斗室之中埋头著书立言,他以乡野匹夫都看的懂的寓言方式来痛陈时弊,批判暴政,就是期望能以此方法来唤醒民智,进而建立未来能恢复更新的社会秩序。
当时他以笔为剑,以侠心做砚,就这样写下了一部后世评价非常高的重要文学经典《郁离子》,这部书的面世,可以说是完成了一部在中国寓言史上难得一见的精品!这本书不但生动、洗练、故事性高,也展示出刘基他富于民本主义的民权价值观,以及为解决种种社会矛盾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感时忧国崩离析
当然刘基的天份太高,他的古诗(特别是五古)成就突出,他的散文风格古朴浑厚,而在散文上的地位,人们也把他和当时的一代文宗宋濂并列,以这样的人才来说,如若一生专心于文学的范畴,刘基必然将成就不朽巨擘;但在这位开拓型的作家创造了高度文学价值的背后,其实他真正的身分是一个以抱负为盾,以理想作剑,期待实践变革的政治战略者!……在浮生若梦中,眼看他从一个单纯的“卫元”勇士,无比艰辛且跌撞的行经这个时代,到最后在他的后期著述中,除了依旧阐释其恳切的道德观点和修身立命之道外,我们发现他已然成为一股以笔锋支持“新生”的“反元”力量了。
就在撰写《郁离子》之际,官民冲突、民族冲突白热化,各地起义一触即发的局势越燃越炽;北方红巾军(泛指在弥勒白莲教的煽动下起事的农民武装部队,教徒以红巾包裹头部做为记号)几乎是处于巅峰状态的挥师三路北伐,甚至直逼元大都(今北京)而来……而控制了小明王(红巾军所奉之主就是小明王韩林儿)的刘福通率部众攻占了汴梁(今河南开封);徐寿辉、陈友谅的南方红巾军则在长江中游盘据;而活跃于江淮之间的朱元璋也已建立了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另一支红巾军根据地;张士诚正割据着长江三角洲、方国珍正割据着浙江沿海,而元朝的统治则已经完全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地步了!
对红军之四处征战、杀人盈野,伯温并无好感,他觉得这批借言“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为口号而起义抗元的乌合之众不过是群没有品格跟纪律的盗贼吧,可叹的是朝廷的官军又更残暴于此!无论是哪一方,都让刘基看不到对未来的希望……其实此时的他早已身处于改朝换代的巨大风暴之中了,……青田故里,乃至整个中原,全因争战关系伤亡枕藉,他除了著书立说以集乡练乡勇以求自保,防备着浙江最近的势力方国珍进犯之外,他还能做什么呢?……但这大时代的命运根本就由不得他以文人评论之姿置身事外,即能从中轻易脱身的。
刘基此生使命的真相即将显现,那等待他去旋转乾坤的时机即将到来,……而目前暂处黑暗中的时刻,伯温只得以此诗表达他对这时局沉重的喟叹∶
《次韵和孟伯真感兴》
“五载江淮百战场,乾坤举目总堪伤,已闻盗贼多于蚁,无奈官军暴似狼。”
(待续)
此后一年期间,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武装队伍几乎遍布全国,再隔年整个江南局面动荡不已,处州(今浙江丽水周边,刘基故里青田县也位在处州)山寇乱起,四十六岁的刘基眼见贼寇(所谓义军)行径嚣张,乡亲百姓流离失所,为了安家安邦,恢复地方,身处如此危殆局面,深爱家园的他一腔热忱还是按捺不下,他再度应聘出仕了,仍然是不计前嫌的再度忘身剿寇,……经过刘基一年多的亲身督战,剿抚互用,果然绥靖了地方。
因伯温戡乱有功,被江浙行省“提拔”为官居五品的“行省郎中”,……可叹就在上报朝廷后,刘基却因朝中方国珍的佞党从中作梗(这时方国珍还没死,他始终认为刘基是自己要成就王业的“克星”),不但莫明其妙的被连番降级还被消去兵权,什么五品的“行省郎中”却换来了七品的“总管府判官”,不但武官变成文官,有兵权的长官变成拿算盘的小科长,一纸调包的委任状发还,意思是要刘基不准再去剿抚了,只要去管一些总管府里无关痛痒的琐碎事务就行了。
无法对元末乱象冷眼旁观、置身事外,是伯温对短视近利的元朝一再应聘出仕的主因,也因为刘基根深蒂固的儒家君臣思想,他在满目疮痍的时代仍然想经世济民,开创太平。……经过这么多的风雨,面临了多少回夙夜匪懈的零星征战,愤恚失望的刘基此时只好将元世祖的绘像置于桌案上,……他北向而拜的说:“臣不敢辜负世祖皇帝,但实在是因为臣欲进而无阶,欲退而无路,报国无门,对此无可救药了……。”
历经了混乱时代与坎坷考验,时年四十八岁的刘基,年近半百终于做出了这无比沉痛的决定,他在北拜元世祖之后,向他一直衷心致志,欲报效朝廷的对象在心底做了此生最清楚的切割;追昔抚今,他椎心感慨,也体认到改朝换代之不可免,天意之不可违,大环境的走势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振衰起敝的,……他终于体认到元朝的覆亡将犹如摧枯拉朽般的事实了。
欲以大德戡大乱
寄寓文学表丹心
时值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刘基第三次辞官回家,归隐故乡。但这位转换了人生跑道,具有奇才韬略的人物并没有失志,他本就是个满腹经纶、胸罗万机、才气横溢的名士,所以在无法替生民立命之后,他自然选择了至少能为往圣继绝学的教育与文化一途,要用他的笔刀砚城,真正为能实践万世太平的淑世理念阐述留后。
《明史》说他的文章“气昌而奇”,就像他的著名散文<卖柑者言>一样,他以通俗的故事情节抨击了那些“国之蠹虫”,指陈满朝文武官员个个身居庙堂,夸骑大马,却都是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个个都是些欺世罔俗、以睐势位的丑恶之徒罢了。
国事日非、四方动乱,在这豪杰割据、元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刻,刘基一方面为抗暴贼自行训练了一支能守卫故乡的部队,一方面他静静的隐居在一方斗室之中埋头著书立言,他以乡野匹夫都看的懂的寓言方式来痛陈时弊,批判暴政,就是期望能以此方法来唤醒民智,进而建立未来能恢复更新的社会秩序。
当时他以笔为剑,以侠心做砚,就这样写下了一部后世评价非常高的重要文学经典《郁离子》,这部书的面世,可以说是完成了一部在中国寓言史上难得一见的精品!这本书不但生动、洗练、故事性高,也展示出刘基他富于民本主义的民权价值观,以及为解决种种社会矛盾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感时忧国崩离析
当然刘基的天份太高,他的古诗(特别是五古)成就突出,他的散文风格古朴浑厚,而在散文上的地位,人们也把他和当时的一代文宗宋濂并列,以这样的人才来说,如若一生专心于文学的范畴,刘基必然将成就不朽巨擘;但在这位开拓型的作家创造了高度文学价值的背后,其实他真正的身分是一个以抱负为盾,以理想作剑,期待实践变革的政治战略者!……在浮生若梦中,眼看他从一个单纯的“卫元”勇士,无比艰辛且跌撞的行经这个时代,到最后在他的后期著述中,除了依旧阐释其恳切的道德观点和修身立命之道外,我们发现他已然成为一股以笔锋支持“新生”的“反元”力量了。
就在撰写《郁离子》之际,官民冲突、民族冲突白热化,各地起义一触即发的局势越燃越炽;北方红巾军(泛指在弥勒白莲教的煽动下起事的农民武装部队,教徒以红巾包裹头部做为记号)几乎是处于巅峰状态的挥师三路北伐,甚至直逼元大都(今北京)而来……而控制了小明王(红巾军所奉之主就是小明王韩林儿)的刘福通率部众攻占了汴梁(今河南开封);徐寿辉、陈友谅的南方红巾军则在长江中游盘据;而活跃于江淮之间的朱元璋也已建立了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另一支红巾军根据地;张士诚正割据着长江三角洲、方国珍正割据着浙江沿海,而元朝的统治则已经完全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地步了!
对红军之四处征战、杀人盈野,伯温并无好感,他觉得这批借言“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为口号而起义抗元的乌合之众不过是群没有品格跟纪律的盗贼吧,可叹的是朝廷的官军又更残暴于此!无论是哪一方,都让刘基看不到对未来的希望……其实此时的他早已身处于改朝换代的巨大风暴之中了,……青田故里,乃至整个中原,全因争战关系伤亡枕藉,他除了著书立说以集乡练乡勇以求自保,防备着浙江最近的势力方国珍进犯之外,他还能做什么呢?……但这大时代的命运根本就由不得他以文人评论之姿置身事外,即能从中轻易脱身的。
刘基此生使命的真相即将显现,那等待他去旋转乾坤的时机即将到来,……而目前暂处黑暗中的时刻,伯温只得以此诗表达他对这时局沉重的喟叹∶
《次韵和孟伯真感兴》
“五载江淮百战场,乾坤举目总堪伤,已闻盗贼多于蚁,无奈官军暴似狼。”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