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3-30 02:06:50作者:
霍去病的3次经典战役
漫漫长河,悠悠历史,历史的真相在哪里?历史的动人之处就在于留给我们可以任凭我们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的空间。
从公元前123年马宜山诱敌战开始,汉匈战争整整打了九十年,汉家王朝以几代人巨大的付出为代价,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泱泱大国的地位。这是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是一段使我们荡气回肠的历史。这其中,有一群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辉煌的优秀人物,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但这却不是我们应当牢记他们的原因,他们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因为他们在最需要的时刻选择了战斗,在最危难的时刻选择了拼杀与死亡。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成为我们今天依然念念不忘的英雄,但是更多的人却长眠在蹉跎岁月的深处,而他们的骄傲与苦难,纵然经过了千百年岁月的洗礼,却仍然在今天人的心中,激荡起无比壮阔的波澜. 而那些抗匈名将们,更有多少我们今天应该记取的名字。
想了很久,今天终于下定决心写篇关于霍去病出塞痛击匈奴的文章。霍去病的胜利是不可否认的,六击匈奴、每战皆捷,你说他天幸也好,说他有神灵相助也好,但请不要忽视他每一次孤军挺进,以少战多时所承担的凶险、困难。这绝对是需要大决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能做到的,我对霍去病3次经典战役的总结就是8个字―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两个王朝背景
大汉王朝:
我国在汉朝以前,四邻兄弟部族,把我们称为“夏人”或“秦人”。鉴于大汉王朝的强盛,其他部族把我们改称“汉人”,相应把汉人之族称为“汉族”“古代边裔部族称中国人为汉人,以汉代强盛,号令远及边裔,边裔人只知道中国为汉也”(《辞海》)。“汉族”一词,是由汉朝来的;汉朝一词又源于汉中,汉族、汉字、汉文化遂由此而来。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王朝。它完成了秦朝没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国局面,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过程曲折复杂,历时二百余年。在西汉统治近2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汉武帝执政期间,实行经济改革,使经济发展迅速。他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不仅促使了“国富”,而且极大促进了“兵强”。与匈奴的大战充分证明,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军事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汉帝国统治的头两百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绘画、音乐、哲学、文学和撰史方面空前的文化繁荣时期。中国的文官制度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理想,通过对人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而不是出身与地位,来吸引政府人才。这一制度几乎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被采用。汉朝的理想虽然在几百年后由于它的灭亡而暂时中断,但是后来历代的继承者都敬仰汉代所创立的伟大传统。
匈奴王朝:
在秦国时期,匈奴并不能算一个很强盛的游牧民族。匈奴东侧的东胡,西面的月氏都强盛于匈奴。当时匈奴单于的名叫头曼,曾与秦军交锋,兵败北逃。秦末汉初,中原混战,秦始皇沿黄河筑的城池无人守卫,部份匈奴部族才敢偷偷溜回黄河以南的一些水草肥美的故地游牧。它与汉族等北方各民族接触频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影响,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曾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匈奴当时处在强盛时期,有壮年骑兵40多万,人口超过200万,但是他们自己无力消灭汉朝,主要是希望长期保持这种汉匈的对峙关系,保持对汉的军事压力,得到汉朝的纳贡和劫掠边境,其本身没有太成型的战略方针,无非是见招拆招,然后搞个针对边境百姓的反击袭掠.汉匈大战期间,匈奴的几次进攻都没把消灭汉军主力作为主要目标,所以说匈奴战略上是欠缺的,而且当汉军主力攻入漠北时匈奴还犯了战略错误,他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军事力量,竟然与汉军进行短期主力决战,几次大战损失了近30万精壮年,加之霍军神后来几次的焦土政策,烧了大片草原,使匈奴的资源受到很大损失,总人口下降,这不是匈奴短时间能恢复的。所以匈奴自此一蹶不振。
这样的例证,在后来的蒙古、甚至元朝都得以体现。匈奴人主要是保持现状,他们没有力量征服汉朝;而汉朝是要一劳永逸,消除匈奴的这个大患,要消灭匈奴有生力量,主要以歼灭战作为战略目标。
=======================================================
汉匈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在这无数英雄中独以少年霍去病最引人注目。霍去病,一个遥远的名字,已经模糊的身影、却还有依然滚烫的血性和悍勇。历史、传说,都已经锈蚀斑斑,依然清晰的是风骨和风华。巴顿有一句名言:“战争是人类创造的最高成就”,霍去病就是如此,为战争而生、为战争而死。由于他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言包含为国家而牺牲个人幸福的思想境界,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丰碑上,他天然的尚武精神似乎显得不怎么重要,以致于被一代代人刻意淡化。
========================================================
一.少年英武,初露锋芒
去时儿女悲,归来胡茄竞。试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这是一首在一般古诗选本中很难找到的诗,但是它却能让人过目难忘。诗的作者也不是才情出众的文人骚士,而是南朝梁时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曹道宗。在感受这首诗雄豪气度的同时,不难发现曹道宗对汉朝名将霍去病有着一种的特别喜爱与崇敬。
123年,他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霍去病一再请战,卫青挑了八百名勇壮骁骑归其指挥,初披战袍,凭一腔热情和血气之勇,没有任何实战和指挥经验,率领800骁骑一往无前地向北奔去。莽莽草原,人迹全无。将近黄昏,忽然发现前方远处有一片黑点。霍去病判断应是匈奴的营帐,当即命部下衔枚而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过去。匈奴兵根本没想到汉军会这么远地杀来,顿时一片混乱。800骁骑个个勇猛无比,霍去病身先士卒,首先闯入匈奴营帐, 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霍去病大胜而还,战果空前。此战,给右贤王和单于主力以沉重打击,迫使其退至大漠以北苦寒地区,巩固了河南地区,切断了匈奴东部和西部的联系,为尔后出击河西(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之匈奴和打通河西走廊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术分析:
个人认为漠南之战的军事特点从战略意义的层面来讲,以高机动的骑兵快速突进,迂回深入纵深,不断打击敌人防卫薄弱的软肋,同时毁坏城镇,掳杀民众。这本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惯用战术,无论匈奴、鲜卑还是后世的蒙古都以这样的战法让汉人大吃苦头。而霍去病将这样的战法用于对付匈奴侵略者本身,是“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身”,凶悍如狼的匈奴人在霍去病骠骑的马蹄下反而成为了待宰割的绵羊,匈奴人的赖以生存的草原被焚毁,之前欠下汉人的血债,被霍去病连本带利的讨了回来。
此战汉朝军队头一次阐述了“兵不在多在精”的道理。快速移动、拥有强大突击战斗力的轻骑兵如同突击队一般横扫匈奴的精锐,轻装骑兵作战就是霍去病军队的作战风格,霍去病创造并运用的这套清晰的长途奔袭战术成为以后大汉对匈奴的一贯战术。这样一来,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便显示其巨大的威力,从此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战略战术成为霍去病的主要对敌战术,且在以后的历次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
这里也总结一下长途奔袭战法的基本条件:高机动的骑兵快速突进,迂回深入纵深不以占据地盘为目的。只为了打击敌人的后方生产基地,以及集中局部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局部劣势兵力。快打快收,绝不恋战。
二.鹰击长空,谁与争锋
元狩二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出发,攻打匈奴。河西战役,南路军张骞行动缓慢,李广只身被围,霍去病毅然改变原有作战计划,冒险从浑邪王的地区直插过去。当时霍去病只有一万兵马,而浑邪王与休屠王兵马合计不下六万人。霍去病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抢在敌人主力部队集结以前迅速突进,各个击破。使得匈奴人虽然不断调兵遣将,其兵马却只能象羊羔入虎口一样被汉军一只一只吃掉。更为重要的是,此战从精神上彻底摧毁了匈奴兵的抵抗力,使得匈奴3大战略集团畏惧汉军如虎。
战术分析:
这次战役是霍去病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大兵团试验战,结果大获全胜,战果辉煌,一扫过去与匈奴战争的颓势,取得空前的成功,霍去病终于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他用兵灵活、随机应变、避实就虚、军无定势,出其不意,在运动中屡出重拳,闪击制胜,打得匈奴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河西大捷为汉军的大兵团长途奔袭战术提供了可贵的实践机会,也证明了该战术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且不需要后方辎重补给部队,而是打到哪里吃到哪里。缴获的粮食就地补充。吃不了的就全销毁。消耗匈奴的粮食储备。经此一役,汉军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实力,从此不在怕以少打多。霍去病的军队从此树立起顽强、勇猛、奋不顾身的军风军威,并形成了进攻、进攻、再进攻,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后退半步的强悍风格。
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至此属下诚服,众人钦佩,对于其统兵的能力已无可置疑。霍去病用铁的事实告诉那些保守的大臣们,主动出击,深入敌后,彻底击溃匈奴,将他们赶出大漠才能永久解决汉匈边关之争,完成武帝的鸿图伟业。霍去病,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少年英雄,在他身上充分地体现了“英雄出少年”的内涵。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了可能。
三、漠北决战,煌煌华章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漠北之战,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汉武帝调10万骑兵、14万战马,步兵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带领,分2路进军漠北。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汉军的王牌,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更将他的大兵团长途奔袭战法发挥到了颠峰.在深入漠此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方才回兵。
此战彻底打跨了左贤王战略集团,是消灭右贤王战略集团之后又一大胜利。出征漠北过后,单于远遁,漠南再无王庭。此战让匈奴人明白汉人是不好惹的,应了另一句汉朝名将陈汤的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战术分析:
单从战争的层面分析漠北之战确实是霍去病的颠峰之作,这一战将汉武一朝的武功军威推至极致。在作战中,霍去病又发挥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与冲击力,不仅敢于深入敌境,而且善于迂回包抄,机智地运用车守骑攻、协同作战的新战术,先借助战车的防御能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继而发挥骑兵迅速机动的攻击能力,迂回包抄敌军的两翼,一举击溃匈奴的主力,更显示出其战役指挥方面的优异才能。所有这一切,都为汉军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这个时候,霍军的胜利已经根本不存在天幸的成份,五万精骑乃一支无敌王师,基本是见谁灭谁的实力,胜负其实早在开局之前已经决定。汉武之所以举全国之兵,穷一国之力而要毕其功于一役也是出自对霍去病统兵能力的无比信任。这个马背上的强悍民族终于在强大的西汉王朝的倾力打击下,在不世名将霍去病的铁血征阀下引马而去,不窥阴山。这次漠北战役是霍去病生命中的顶峰,但也是少年将军的最后绝唱,一代战神的传奇在这里画上一个句号。
一代天骄—为破匈奴而生的斗士—霍去病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患急症突逝。少年英雄霍去病就这样死去了,在青春刚刚展开双翼的时候,山鹰折翅、归于尘土,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中国历史,历来成王败寇,霍去病年纪轻轻就成不世之功,不管怎么说,霍去病的离世是如日中天的大汉帝国的一大损失。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说出了这流传千古的八个字。他真是将国家的安危、社稷的轻重、军人的荣辱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为抗击匈奴而生,他天生注定就是匈奴的克星,击灭匈奴成了他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仅此八字足矣,它已成为历代爱国志士的箴言,胜过许多高头讲章。二千一百年来,它始终轰响在历朝历代戍边将士的心头耳际。他冷峻寡言,善于行动,他的一生行状都写在铁马驰骋战旗翻飞的征战中。
霍去病的一生是昂扬激进、高速行驶的一生,也是最让每一个中国人血液膨胀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24载,但就象他那句前年之后仍熠熠生辉的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样,这个早逝的英雄,将永远伫立在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中。
综上所述:大汉胜利根本原因
1.是国力的养成与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汉朝长期积储,府库充实,是武帝变和亲为征战的前提之一。 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与匈奴打了十几仗,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决,汉朝还收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并在边疆地区大开官田,补修长城,屯军达10万人之众。边疆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昌盛景象。
2.是主动进攻战略思想的确立与坚持执行。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文帝时,匈奴曾两次大举入侵,兵锋直逼长安,京城危急,满朝惊恐。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
3.是战术上大兵团突袭作战的正确运用与发挥:
1)骑兵的建设与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汉武帝为界划分阶段,此前是骑兵与车兵并重,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
2)是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两次河西会战,其所部兵马放弃辎重物资,轻装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稳的机会迅速发动主力决战。一举将其彻底歼灭,斩断匈奴右臂。所谓的就地取食,就是对匈奴后方进行抢掠,以补充军需物资。这一方略不但解决的自身的补给问题,而且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使匈奴的经济遭到极大摧毁,从而使汉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梦魇。但经过漠南、河西、漠北3场战役匈奴之患终于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这次汉朝向北推进到沙漠边缘,而且占领了全部河西走廊与青海新疆部分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人的生存空间第一次大规模伸展,几乎夺取了匈奴两胡的全部边缘根据地。
========================================================
后人对霍去病将军的仰慕和喜爱的情结,不光是对少年英雄的怀念与哀思,更重要的本质内容其实是对尚武精神的推崇与向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战役是汉民族战争史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他的胜利已不单是几次对外战争的完胜,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丰碑,整个汉民族为之骄傲,它鼓舞感召着一代一代的汉族儿女,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更让无数性情汉子血脉贲张。正因为如此,霍去病成为了古代士人与将领共同偶像,人们竞相歌咏他、崇敬他、热爱他,自古至今延绵千年。
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漫漫长河,悠悠历史,历史的真相在哪里?历史的动人之处就在于留给我们可以任凭我们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的空间。
从公元前123年马宜山诱敌战开始,汉匈战争整整打了九十年,汉家王朝以几代人巨大的付出为代价,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泱泱大国的地位。这是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是一段使我们荡气回肠的历史。这其中,有一群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辉煌的优秀人物,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但这却不是我们应当牢记他们的原因,他们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因为他们在最需要的时刻选择了战斗,在最危难的时刻选择了拼杀与死亡。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成为我们今天依然念念不忘的英雄,但是更多的人却长眠在蹉跎岁月的深处,而他们的骄傲与苦难,纵然经过了千百年岁月的洗礼,却仍然在今天人的心中,激荡起无比壮阔的波澜. 而那些抗匈名将们,更有多少我们今天应该记取的名字。
想了很久,今天终于下定决心写篇关于霍去病出塞痛击匈奴的文章。霍去病的胜利是不可否认的,六击匈奴、每战皆捷,你说他天幸也好,说他有神灵相助也好,但请不要忽视他每一次孤军挺进,以少战多时所承担的凶险、困难。这绝对是需要大决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能做到的,我对霍去病3次经典战役的总结就是8个字―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两个王朝背景
大汉王朝:
我国在汉朝以前,四邻兄弟部族,把我们称为“夏人”或“秦人”。鉴于大汉王朝的强盛,其他部族把我们改称“汉人”,相应把汉人之族称为“汉族”“古代边裔部族称中国人为汉人,以汉代强盛,号令远及边裔,边裔人只知道中国为汉也”(《辞海》)。“汉族”一词,是由汉朝来的;汉朝一词又源于汉中,汉族、汉字、汉文化遂由此而来。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王朝。它完成了秦朝没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国局面,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过程曲折复杂,历时二百余年。在西汉统治近2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汉武帝执政期间,实行经济改革,使经济发展迅速。他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不仅促使了“国富”,而且极大促进了“兵强”。与匈奴的大战充分证明,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军事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汉帝国统治的头两百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绘画、音乐、哲学、文学和撰史方面空前的文化繁荣时期。中国的文官制度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理想,通过对人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而不是出身与地位,来吸引政府人才。这一制度几乎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被采用。汉朝的理想虽然在几百年后由于它的灭亡而暂时中断,但是后来历代的继承者都敬仰汉代所创立的伟大传统。
匈奴王朝:
在秦国时期,匈奴并不能算一个很强盛的游牧民族。匈奴东侧的东胡,西面的月氏都强盛于匈奴。当时匈奴单于的名叫头曼,曾与秦军交锋,兵败北逃。秦末汉初,中原混战,秦始皇沿黄河筑的城池无人守卫,部份匈奴部族才敢偷偷溜回黄河以南的一些水草肥美的故地游牧。它与汉族等北方各民族接触频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影响,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曾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匈奴当时处在强盛时期,有壮年骑兵40多万,人口超过200万,但是他们自己无力消灭汉朝,主要是希望长期保持这种汉匈的对峙关系,保持对汉的军事压力,得到汉朝的纳贡和劫掠边境,其本身没有太成型的战略方针,无非是见招拆招,然后搞个针对边境百姓的反击袭掠.汉匈大战期间,匈奴的几次进攻都没把消灭汉军主力作为主要目标,所以说匈奴战略上是欠缺的,而且当汉军主力攻入漠北时匈奴还犯了战略错误,他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军事力量,竟然与汉军进行短期主力决战,几次大战损失了近30万精壮年,加之霍军神后来几次的焦土政策,烧了大片草原,使匈奴的资源受到很大损失,总人口下降,这不是匈奴短时间能恢复的。所以匈奴自此一蹶不振。
这样的例证,在后来的蒙古、甚至元朝都得以体现。匈奴人主要是保持现状,他们没有力量征服汉朝;而汉朝是要一劳永逸,消除匈奴的这个大患,要消灭匈奴有生力量,主要以歼灭战作为战略目标。
=======================================================
汉匈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在这无数英雄中独以少年霍去病最引人注目。霍去病,一个遥远的名字,已经模糊的身影、却还有依然滚烫的血性和悍勇。历史、传说,都已经锈蚀斑斑,依然清晰的是风骨和风华。巴顿有一句名言:“战争是人类创造的最高成就”,霍去病就是如此,为战争而生、为战争而死。由于他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言包含为国家而牺牲个人幸福的思想境界,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丰碑上,他天然的尚武精神似乎显得不怎么重要,以致于被一代代人刻意淡化。
========================================================
一.少年英武,初露锋芒
去时儿女悲,归来胡茄竞。试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这是一首在一般古诗选本中很难找到的诗,但是它却能让人过目难忘。诗的作者也不是才情出众的文人骚士,而是南朝梁时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曹道宗。在感受这首诗雄豪气度的同时,不难发现曹道宗对汉朝名将霍去病有着一种的特别喜爱与崇敬。
123年,他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霍去病一再请战,卫青挑了八百名勇壮骁骑归其指挥,初披战袍,凭一腔热情和血气之勇,没有任何实战和指挥经验,率领800骁骑一往无前地向北奔去。莽莽草原,人迹全无。将近黄昏,忽然发现前方远处有一片黑点。霍去病判断应是匈奴的营帐,当即命部下衔枚而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过去。匈奴兵根本没想到汉军会这么远地杀来,顿时一片混乱。800骁骑个个勇猛无比,霍去病身先士卒,首先闯入匈奴营帐, 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霍去病大胜而还,战果空前。此战,给右贤王和单于主力以沉重打击,迫使其退至大漠以北苦寒地区,巩固了河南地区,切断了匈奴东部和西部的联系,为尔后出击河西(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之匈奴和打通河西走廊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术分析:
个人认为漠南之战的军事特点从战略意义的层面来讲,以高机动的骑兵快速突进,迂回深入纵深,不断打击敌人防卫薄弱的软肋,同时毁坏城镇,掳杀民众。这本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惯用战术,无论匈奴、鲜卑还是后世的蒙古都以这样的战法让汉人大吃苦头。而霍去病将这样的战法用于对付匈奴侵略者本身,是“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身”,凶悍如狼的匈奴人在霍去病骠骑的马蹄下反而成为了待宰割的绵羊,匈奴人的赖以生存的草原被焚毁,之前欠下汉人的血债,被霍去病连本带利的讨了回来。
此战汉朝军队头一次阐述了“兵不在多在精”的道理。快速移动、拥有强大突击战斗力的轻骑兵如同突击队一般横扫匈奴的精锐,轻装骑兵作战就是霍去病军队的作战风格,霍去病创造并运用的这套清晰的长途奔袭战术成为以后大汉对匈奴的一贯战术。这样一来,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便显示其巨大的威力,从此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战略战术成为霍去病的主要对敌战术,且在以后的历次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
这里也总结一下长途奔袭战法的基本条件:高机动的骑兵快速突进,迂回深入纵深不以占据地盘为目的。只为了打击敌人的后方生产基地,以及集中局部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局部劣势兵力。快打快收,绝不恋战。
二.鹰击长空,谁与争锋
元狩二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出发,攻打匈奴。河西战役,南路军张骞行动缓慢,李广只身被围,霍去病毅然改变原有作战计划,冒险从浑邪王的地区直插过去。当时霍去病只有一万兵马,而浑邪王与休屠王兵马合计不下六万人。霍去病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抢在敌人主力部队集结以前迅速突进,各个击破。使得匈奴人虽然不断调兵遣将,其兵马却只能象羊羔入虎口一样被汉军一只一只吃掉。更为重要的是,此战从精神上彻底摧毁了匈奴兵的抵抗力,使得匈奴3大战略集团畏惧汉军如虎。
战术分析:
这次战役是霍去病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大兵团试验战,结果大获全胜,战果辉煌,一扫过去与匈奴战争的颓势,取得空前的成功,霍去病终于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他用兵灵活、随机应变、避实就虚、军无定势,出其不意,在运动中屡出重拳,闪击制胜,打得匈奴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河西大捷为汉军的大兵团长途奔袭战术提供了可贵的实践机会,也证明了该战术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且不需要后方辎重补给部队,而是打到哪里吃到哪里。缴获的粮食就地补充。吃不了的就全销毁。消耗匈奴的粮食储备。经此一役,汉军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实力,从此不在怕以少打多。霍去病的军队从此树立起顽强、勇猛、奋不顾身的军风军威,并形成了进攻、进攻、再进攻,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后退半步的强悍风格。
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至此属下诚服,众人钦佩,对于其统兵的能力已无可置疑。霍去病用铁的事实告诉那些保守的大臣们,主动出击,深入敌后,彻底击溃匈奴,将他们赶出大漠才能永久解决汉匈边关之争,完成武帝的鸿图伟业。霍去病,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少年英雄,在他身上充分地体现了“英雄出少年”的内涵。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了可能。
三、漠北决战,煌煌华章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漠北之战,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汉武帝调10万骑兵、14万战马,步兵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带领,分2路进军漠北。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汉军的王牌,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更将他的大兵团长途奔袭战法发挥到了颠峰.在深入漠此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方才回兵。
此战彻底打跨了左贤王战略集团,是消灭右贤王战略集团之后又一大胜利。出征漠北过后,单于远遁,漠南再无王庭。此战让匈奴人明白汉人是不好惹的,应了另一句汉朝名将陈汤的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战术分析:
单从战争的层面分析漠北之战确实是霍去病的颠峰之作,这一战将汉武一朝的武功军威推至极致。在作战中,霍去病又发挥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与冲击力,不仅敢于深入敌境,而且善于迂回包抄,机智地运用车守骑攻、协同作战的新战术,先借助战车的防御能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继而发挥骑兵迅速机动的攻击能力,迂回包抄敌军的两翼,一举击溃匈奴的主力,更显示出其战役指挥方面的优异才能。所有这一切,都为汉军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这个时候,霍军的胜利已经根本不存在天幸的成份,五万精骑乃一支无敌王师,基本是见谁灭谁的实力,胜负其实早在开局之前已经决定。汉武之所以举全国之兵,穷一国之力而要毕其功于一役也是出自对霍去病统兵能力的无比信任。这个马背上的强悍民族终于在强大的西汉王朝的倾力打击下,在不世名将霍去病的铁血征阀下引马而去,不窥阴山。这次漠北战役是霍去病生命中的顶峰,但也是少年将军的最后绝唱,一代战神的传奇在这里画上一个句号。
一代天骄—为破匈奴而生的斗士—霍去病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患急症突逝。少年英雄霍去病就这样死去了,在青春刚刚展开双翼的时候,山鹰折翅、归于尘土,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中国历史,历来成王败寇,霍去病年纪轻轻就成不世之功,不管怎么说,霍去病的离世是如日中天的大汉帝国的一大损失。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说出了这流传千古的八个字。他真是将国家的安危、社稷的轻重、军人的荣辱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为抗击匈奴而生,他天生注定就是匈奴的克星,击灭匈奴成了他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仅此八字足矣,它已成为历代爱国志士的箴言,胜过许多高头讲章。二千一百年来,它始终轰响在历朝历代戍边将士的心头耳际。他冷峻寡言,善于行动,他的一生行状都写在铁马驰骋战旗翻飞的征战中。
霍去病的一生是昂扬激进、高速行驶的一生,也是最让每一个中国人血液膨胀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24载,但就象他那句前年之后仍熠熠生辉的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样,这个早逝的英雄,将永远伫立在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中。
综上所述:大汉胜利根本原因
1.是国力的养成与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汉朝长期积储,府库充实,是武帝变和亲为征战的前提之一。 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与匈奴打了十几仗,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决,汉朝还收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并在边疆地区大开官田,补修长城,屯军达10万人之众。边疆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昌盛景象。
2.是主动进攻战略思想的确立与坚持执行。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文帝时,匈奴曾两次大举入侵,兵锋直逼长安,京城危急,满朝惊恐。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
3.是战术上大兵团突袭作战的正确运用与发挥:
1)骑兵的建设与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汉武帝为界划分阶段,此前是骑兵与车兵并重,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
2)是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两次河西会战,其所部兵马放弃辎重物资,轻装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稳的机会迅速发动主力决战。一举将其彻底歼灭,斩断匈奴右臂。所谓的就地取食,就是对匈奴后方进行抢掠,以补充军需物资。这一方略不但解决的自身的补给问题,而且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使匈奴的经济遭到极大摧毁,从而使汉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梦魇。但经过漠南、河西、漠北3场战役匈奴之患终于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这次汉朝向北推进到沙漠边缘,而且占领了全部河西走廊与青海新疆部分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人的生存空间第一次大规模伸展,几乎夺取了匈奴两胡的全部边缘根据地。
========================================================
后人对霍去病将军的仰慕和喜爱的情结,不光是对少年英雄的怀念与哀思,更重要的本质内容其实是对尚武精神的推崇与向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战役是汉民族战争史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他的胜利已不单是几次对外战争的完胜,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丰碑,整个汉民族为之骄傲,它鼓舞感召着一代一代的汉族儿女,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更让无数性情汉子血脉贲张。正因为如此,霍去病成为了古代士人与将领共同偶像,人们竞相歌咏他、崇敬他、热爱他,自古至今延绵千年。
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