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7-20 05:11:12作者:0夜的眼0
缘起:今年8月,去了一趟俄罗斯,在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停留时,居住的圣彼得堡酒店坐落于涅瓦河畔,从窗子往外即随时可看见历史的见证者——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散步在晨曦中的涅瓦河畔,徜徉于金碧辉煌的冬宫,行走于这座建于1703年的古城宽阔的街道,突然联想到我国的一座古城南京,发现两座城市居然如此相似,在并且从政治地位上来说,好象确乎如此。
须知那年月,俄罗斯都城一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来回折腾。而在除朱元璋洪武之外的有明一朝,国家有两套同样的班子在北、南两京同时存在,南京俨然就是第二都城。只不过南京那边的班子是真正的“影子”内阁罢了。
写过圣彼得堡,顿心生出几许沧桑,现在再来说说咱们的南京。
南京是一个颇具历史传奇色彩的城市,在我顶喜欢的中国城市中大概能排名老二。
一、破城记
南京的历史很多人大概都会知道一些,乃是虎踞龙盘之地,六朝古都之所。但真正的了解六朝是指哪六朝的人,可能就不是特别多了。与西安、北京甚至洛阳比较起来,它的这一称谓对它来说又莫不是一种尴尬。为何?因为这六个朝代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归纳起来,从三国的吴国开始近400年间,大抵在此建都的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应该是所谓的六朝。当然,加上后来定都的南唐、朱元璋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更有“六朝胜地、十代都会”的美誉。这些政权罔不若是的拥有共同特征:短命!
尽管人们常说历史如过眼云烟,也不是都留不下痕迹。因为有历史,所以南京城市品格显得大气。南京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历史感,是其它城市学也学不来的。在南京,历史并不张扬地摆在那儿的,只沉默着。不管游人是于钟山安静的凭吊,还是在新街口、秦怀河畔夫子庙边不经意的喧哗。近两千年间,它看到的太多了:
秦始皇称其秣陵,但根本没有把她当回事,仅仅路过。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当年秋七月,孙权将都城由武昌迁南京,取“建功立业”之意,将南京改为建业。孙权是史上第一个建都南京的皇帝。
紧接着就有: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在这有名的《西塞山怀古》一首诗里,就把公元280年晋朝暂时统一中国的历史说清楚了。黄仁宇老先生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和浪漫主义》、《长期分裂的悲剧》中两次提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足见对其偏爱。这一仗端的的有名,容我再费墨几句:
公元280年3月,晋将王濬率水师自益州出发,沿江东下,一路势如破竹。历史的经验促使遥控指挥的司马炎也多了点心眼,让王濬到荆州听杜预指挥,过了荆州听王浑指挥。眼瞅着金陵南京就在眼前,王浑等官僚分子这时候想下山摘桃子了,让王濬放慢进军速度,自己先入金陵。年届古稀的老爷子王濬是真将军本色,根本不吃这一套,借口风力太大,没机会靠岸休整(也就是郑板桥在《念奴娇 石头城》词中所说“王濬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据《晋书.王濬传》,此即濬指着船帆对王浑的信使说“风利不得泊也”),自管下金陵抢功去了。孙皓命人在西塞山下以大铁索横截江面,又暗置大铁椎于江心,以为江防,不料王濬将晋军以筏扫除铁椎,以油船烧断铁链,八万水军,楼船百里,鼓声震天,直破石头城。孙皓投降,吴亡,改建业为建邺。
这一战,《晋书》的记载如下:“晋咸宁五年,帝大举伐吴。遣龙骧将军王濬等下巴蜀。……王濬自武昌顺流径趋建业。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入于石头。吴主皓面缚舆榇,诣军门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很多年以后,历史屡屡在此上演更大规模的破城记:蒙古军队攻破金陵,屠城;太平天国破城;公元1864年7月,曾国藩家老九也是因为率先破城为湘军立下不世之功,直接导致了曾国藩总督两江进而继续北晋,在为其立的“勋高柱石”碑前,我曾驻足打量;1938年的1月,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日军的屠杀还在继续,当是时也,行走在曾经血流成河过的中华门一段,我抚摸着那节历史,黯然神伤。
有人说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被攻克次数最多的城市,《新周刊》还曾将南京称为最伤感的城市,引起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争论,不管怎么说,南京有些冤。
灾难与兴废无常,写满了南京2500年的历史……
散步在晨曦中的涅瓦河畔,徜徉于金碧辉煌的冬宫,行走于这座建于1703年的古城宽阔的街道,突然联想到我国的一座古城南京,发现两座城市居然如此相似,在并且从政治地位上来说,好象确乎如此。
须知那年月,俄罗斯都城一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来回折腾。而在除朱元璋洪武之外的有明一朝,国家有两套同样的班子在北、南两京同时存在,南京俨然就是第二都城。只不过南京那边的班子是真正的“影子”内阁罢了。
写过圣彼得堡,顿心生出几许沧桑,现在再来说说咱们的南京。
南京是一个颇具历史传奇色彩的城市,在我顶喜欢的中国城市中大概能排名老二。
一、破城记
南京的历史很多人大概都会知道一些,乃是虎踞龙盘之地,六朝古都之所。但真正的了解六朝是指哪六朝的人,可能就不是特别多了。与西安、北京甚至洛阳比较起来,它的这一称谓对它来说又莫不是一种尴尬。为何?因为这六个朝代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归纳起来,从三国的吴国开始近400年间,大抵在此建都的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应该是所谓的六朝。当然,加上后来定都的南唐、朱元璋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更有“六朝胜地、十代都会”的美誉。这些政权罔不若是的拥有共同特征:短命!
尽管人们常说历史如过眼云烟,也不是都留不下痕迹。因为有历史,所以南京城市品格显得大气。南京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历史感,是其它城市学也学不来的。在南京,历史并不张扬地摆在那儿的,只沉默着。不管游人是于钟山安静的凭吊,还是在新街口、秦怀河畔夫子庙边不经意的喧哗。近两千年间,它看到的太多了:
秦始皇称其秣陵,但根本没有把她当回事,仅仅路过。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当年秋七月,孙权将都城由武昌迁南京,取“建功立业”之意,将南京改为建业。孙权是史上第一个建都南京的皇帝。
紧接着就有: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在这有名的《西塞山怀古》一首诗里,就把公元280年晋朝暂时统一中国的历史说清楚了。黄仁宇老先生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和浪漫主义》、《长期分裂的悲剧》中两次提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足见对其偏爱。这一仗端的的有名,容我再费墨几句:
公元280年3月,晋将王濬率水师自益州出发,沿江东下,一路势如破竹。历史的经验促使遥控指挥的司马炎也多了点心眼,让王濬到荆州听杜预指挥,过了荆州听王浑指挥。眼瞅着金陵南京就在眼前,王浑等官僚分子这时候想下山摘桃子了,让王濬放慢进军速度,自己先入金陵。年届古稀的老爷子王濬是真将军本色,根本不吃这一套,借口风力太大,没机会靠岸休整(也就是郑板桥在《念奴娇 石头城》词中所说“王濬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据《晋书.王濬传》,此即濬指着船帆对王浑的信使说“风利不得泊也”),自管下金陵抢功去了。孙皓命人在西塞山下以大铁索横截江面,又暗置大铁椎于江心,以为江防,不料王濬将晋军以筏扫除铁椎,以油船烧断铁链,八万水军,楼船百里,鼓声震天,直破石头城。孙皓投降,吴亡,改建业为建邺。
这一战,《晋书》的记载如下:“晋咸宁五年,帝大举伐吴。遣龙骧将军王濬等下巴蜀。……王濬自武昌顺流径趋建业。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入于石头。吴主皓面缚舆榇,诣军门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很多年以后,历史屡屡在此上演更大规模的破城记:蒙古军队攻破金陵,屠城;太平天国破城;公元1864年7月,曾国藩家老九也是因为率先破城为湘军立下不世之功,直接导致了曾国藩总督两江进而继续北晋,在为其立的“勋高柱石”碑前,我曾驻足打量;1938年的1月,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日军的屠杀还在继续,当是时也,行走在曾经血流成河过的中华门一段,我抚摸着那节历史,黯然神伤。
有人说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被攻克次数最多的城市,《新周刊》还曾将南京称为最伤感的城市,引起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争论,不管怎么说,南京有些冤。
灾难与兴废无常,写满了南京250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