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与他闲聊,他很认真说起,“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意为“无商不尖”。“无商不奸”之说最盛之时,应在国民革命,特别军阀混战之时,到处听到有严惩不法奸商,封铺查店的,而在民间历史悠久的说法应为“无商不尖”。
我叔父不是史学专者,所述全无学术依据,我们权且当野史听听,供读者茶余饭后消暑闲谈。
“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标准分量,银 货两贷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再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 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尽管明知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人总有贪小心理,我们热衷了讨价还价,其实也出于此心理。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 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
“无商不尖”不止体现在买米,旧时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十里洋场上海的商家也奉守“无商不尖”的金科玉律,王家 沙吃客小笼馒头免费送蛋皮丝开洋清汤,“老大昌”称糖果奉送两根品牌三色棒头糖。叔父回忆当年圣约翰大学后门一溜都是那种五角一客的罗宋大餐馆,货真价实 的牛肉浓汤一客用一只小钢精锅盛得满满的,面包尽吃不动气,或者老板体谅大学生胃口好,这一“尖”招来生意红火。
现代生意之道再加传统经营之道并举,就是成功之道。后来的电话订货、送货上门、免费维修、包退包换……都由“无商不尖”派生而来。
现今改革开放,“无商不尖”又回来了,连出租车也不是你上一车就急吼吼开码表,而是送你一码;就餐送水果甜品,还有送饮料冰淇淋的;买顶房送阁楼,买楼送 车位。当然,“无商不尖”,“尖”得要有诚意,要有质量,如有的餐馆将烂渣渣的切得比云片糕还薄的西瓜作“添头”,那是糊弄客人,弄巧成拙,自砸招牌。
我也有点相信“无商不奸”是“无商不尖”的讹传或读白了或是后来的新词语。中国传统,做生意都为作坊式的家族经营,从来笃信“和气生财”“童叟无欺”,做 的都是周边街坊邻里熟客生意,古时没有传媒广告,商家的品行全在客人一张嘴上,故一个商字,商的形象立在出入客人的口上,所谓“有口皆碑”。再讲,开出一 个店面不容易,谁都想将生意长长久久做下去。从前老法作保,一定要有家商铺作保,为一种声誉保证,不会突然人间蒸发。因此,除非是存心不想做生意,否则, 何故以次充好,短斤缺两,欺人诈人,作奸多端自砸招牌?那明摆着是“作死”。因此,“无商不奸”此话极不科学。江湖上卖人肉馒头做假药假酒或者有,但不至 于“无商不奸”一棍打死一船人。
“无商不尖”,就很有科学性也有史实根据。撇开史学研究,我个人希望欣逢盛世,但愿“无商不奸”从我们字典中消失,“无商不尖”,笑傲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