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鼎,明朝陕西咸宁(今西安)人,字宗器,少时家贫,特别喜爱读书,举乡、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编修,官至太子少保、户部尚书,谥“庄敏”。
杨鼎乡试名列第一之后,听说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宗学问道德都好,便请求到南京国子监完成学业。他不带仆人,刻苦攻读,亲自做饭,安然如常。陈敬宗考察他的文章,观察他的行为,感叹说:“闭门读书,安于贫贱,即使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也不会比他高出多少啊!”经常称赞他的贤明。
有位太守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杨鼎为妻,杨鼎以未告知父母为由而辞谢。太守于是转托杨鼎的同乡兵部尚书徐琦对陈敬宗说:“杨鼎他很清贫,太守家却很富裕,杨鼎的父母得知此事,一定会安心的。”陈敬宗也劝杨鼎答应这门婚事。杨鼎却说:“我人虽清贫,但在道义上却是富有的。猗顿虽很富有,但在道义上却是贫乏的。我怎么敢贪恋富贵呢?”陈敬宗更加喜爱杨鼎的德行。
杨鼎初任户部右侍郎时,恐不能胜任此职,亲自书写《十思》座右铭以自勉。“量思宽,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坐思下,行思后,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终,退思早。”
意思就是:气量要想到宽宏,对别人的触犯要能忍让,辛劳的事情要争先,功劳面前要退让,座位要想到在人之下,行路要想到走在人之后,名声要想到隐忍、不追求显赫,地位宁居人下,为官为道要坚持始终,年纪大时要想到尽早退让。
杨鼎为官清正廉明,他曾对人讲:“吾平生无可取者,但识廉耻二字耳。”他在家乡兴建静善书院,请老师教育家乡子弟;遇到饥年,则以全部积蓄赈济乡里。成化十五年(1479),杨鼎再次上书请求致仕(退休),这正是“退思早”的体现。明宪宗准其告退。并命终身给杨鼎月米二石,岁役四人。明朝大臣致仕有给赐,至杨鼎开始。
(出自明《玉堂丛语》)
注:
原宪:孔子的弟子,以安贫乐道闻名。
猗(音yi3)顿:春秋时鲁国著名的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