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大厅(Carnegie Hall),也称作卡内基音乐厅,位于纽约市第七大道和第57大街,距离中央公园两个街口。由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出资建于1890年,是美国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界的标志性建筑。卡内基大厅以历史悠久,外形美观以及声音效果出色而著称。特别是在古典音乐世界,很多名家从这里成名。几乎所有最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家,歌唱家都曾在这里"摆"过场子并赢得赞扬。欧洲和美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每年都会来这里演出若干场。
曾在卡内基音乐厅听过柏林爱乐和维也那爱乐,还有马友友,郎朗,但是从未有机会好好去了解音乐厅的特别之处。作为公司的福利(实际上是公司赞助的结果),员工可以免费参观卡内基大厅。找了一个周六,来探寻音乐圣殿的秘密。
卡内基大厅由结构截然不同的一大两小,共三个厅组成。如果有人宣称在卡内基登台, 也许只是那两个小厅, 与主厅差了好几个级别。主厅现在称为伊萨克·斯特恩礼堂(Isaac Stern Auditorium)共有5层2804个座位,1997年以小提琴家伊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的名字命名。主厅顶棚极高,观众到顶层观众席台需经过105级台阶。当然也可乘座电梯。自主厅建立以来,几乎所有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都曾在这里表演过,主厅的休息室装饰有签名画像和纪念画。
卡内基主厅的音响效果几乎完美无缺,声音效果温暖,真实。伊萨克·斯特恩曾说:"有人说这个音乐厅本身就是一件乐器","它能感受到你的一举一动,并将其昇华"。许多新建音乐厅的音响效果还比不上这里,包括鼎鼎大名的林肯艺术中心音乐厅。交响乐团和演奏家都更喜欢卡内基大厅。1962年美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离开了长住70年的卡内基,迁到当时新建的林肯艺术中心音乐厅。但是音乐家们都说音响效果有问题,几十年来多次修改,还是达不到卡内基的水平。2003年6月,纽约爱乐计划在2006年初重返卡内基大厅并与大厅进行商业合并;2003年晚些时候宣布计划流产。卡内基的魔力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这么出色的音乐厅却是出自一个"业余"建筑师之手。
1890年代,美国和纽约经济实力和地位都在飞速发展,隐然有后来居上,赶超欧洲老牌列强之势。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中国。卡内基发现即将成为国际大都市的纽约,却没有一个象样的音乐厅,或举行庆典集会的场所。于是,他投资100万美元,在当时还是荒野之地的57街建造一个具有"现代"水平的音乐厅,同时作为他资助的纽约宗教剧协会的会馆。而大厅的设计就交给了纽约宗教剧社团的业余大提琴手,并不出名的建筑师威廉·波奈特·杜斯尔(William Burnet Tuthill)。
杜斯尔在此之前只设计过私人住宅,从未设计过大型公众建筑。他先遍历欧洲各大剧院音乐厅,回美后按照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样完成了设计,用砖和棕色砂石建成的。主厅的墙壁有多个层次,5英尺厚,隔音效果奇佳。一个人在舞台上讲话,最上面看台的人也可听清楚。这么大的工程,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也算是神速了。1890年破土动工,1891年投入使用,同年5月5日举办正式开幕音乐会,著名指挥家瓦尔特·达姆罗施(Walter Damrosch)和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出任指挥,真是辉煌的一刻。
开幕音乐会开始前,杜斯尔站在舞台的右前边角上,看着人们涌入大厅,突然产生了不妙的感觉。心里打鼓,支撑顶层看台的那几根"细"柱子(见#3)是否能承受住800多人。他急速转身跑到办公室,把设计数据重新核对了一次。还好,没有问题。那几根柱子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还在完好的工作。
一开始,大厅的名字仅是简单的"音乐厅"(建筑正面华盖上方有"音乐厅由安德鲁·卡内基出资建造"的字样),后来在纽约音乐厅公司(大厅最初的管理机构)董事会成员们的劝说下,卡内基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大厅于1893年正式更名为卡内基大厅。大厅在1893-1896年间多次改建,增加了两座艺术家工作室塔楼,给艺术家们工作和居住。
大厅的所有权在1925年之前属于卡内基家族,1919年卡内基去世后,因为管理不善,他的遗孀将其卖给房地产开发商罗伯特·E·西蒙(Robert E. Simon)。西蒙于1935年过世,他的儿子接管了大厅。40年代中期,音乐界的风云变幻促使西蒙将大厅出售给当时占据着大厅每年大部分演出档期的纽约爱乐乐团,但因乐团正准备搬往林肯中心,交易未能成行。而那时候大家都认为纽约城无法担负同时两个大音乐场馆。面对失去大厅最大客户的危险,西蒙不得不计划将其变卖。但随着与一家广告开发商谈判的破裂,纽约爱乐乐团又在1962年迁往林肯中心,大厅面临着为商业摩天大厦让路将被拆除的命运。后来,在著名小提琴家伊萨克·斯特恩领导的团体游说下,纽约政府通过特别法案,允许纽约市以5百万美元将大厅从西蒙手中买下,并于1960年成立非盈利性质的卡内基大厅协会来管理大厅的运作。1964年,卡内基大厅被指定为国家历史地标(不得拆除)。
1983年到1995年间,大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修缮工程极为小心,以便保持原有的音响效果。当初建造费用只有100万,但这此维修却花了6000万。
那天的义务讲解员还讲了卡内基的发迹史,从一个只读过5年书的移民,成为美国的钢铁大王,最富有的人。
安德鲁·卡内基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母靠自己织的桌布来谋生。但是,机器纺织的兴起挤垮了手工业者,他们一家人只好在1848年,卡内基13岁的时候来到美国匹茨堡,投奔他的 uncle。来美后,卡内基不得不打工贴补家用,再也没有上学念书。
卡内基聪明好学,善于抓住机会。他曾在电报公司传送电报,但他很快就自己学会了译电码和收发报。当时能用电报的都是大公司,大富豪。其中一家铁路公司的老板看中了卡内基的才智,让他做助理,从此开始了职业生涯。后来,他看到向西部开发的趋势,和铁路的前景,开始投入钢铁业,迅速崛起。当他在1870年把钢铁公司卖给摩根家族时,摩根交给卡内基一张一亿美元的支票。他说:年轻人,你现在是美国最富有的人。那时卡内基只有35岁。
卡内基此后投资于其他行业,并致力于慈善事业。他先后捐建了3000多所图书馆。许多学校,博物馆,非盈利机构都得益于他的资助。
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大厅的笑话:问:"我怎么才能去卡内基大厅?" 答:"练习,练习,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