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朋友的父母来纽约探亲,我请他们吃饭,饭后非要塞给我一条丝巾。我请父母朋友的孩子吃饭,也不得不收下一盒奥运会纪念品。我办公桌最下面的抽屉里还放着几条丝巾,都是国内来的团送的。并不是这些礼品不够好--样样都很精美,样样都代表着送礼人的心意。
在中国送礼是一门学问,什么人什么情况下送什么礼都很有讲究。这里面不仅仅是礼大礼小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敬意和问候。亲友间走动要送礼。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公司初次拜访,也常常会拎着礼品去。很多人在送礼上很费心思,认为送的礼越重表达的情谊越深,而且还会给不同级别、不同性别的人买不同的礼物。
虽然我们常说礼多人不怪,但我这里主要想讲美国人对送礼和接受礼品的一些惯例,以免大家费很多心思,花很大力气拿了礼品来美国,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美国第一次见面就送人礼物是很少见的。用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Lois Olson的话说,中国人送礼表达的意思更多的是"欢迎"和"很高兴认识你",而美国人送礼表达的意思更多的是"谢谢你"。
笔者的编辑对于这份礼物似乎有些不解
在公务交往中,很多美国公司对接受礼品的价值有具体规定,送不好容易导致误解或造成尴尬场面。除了促销用的原珠笔等小礼品外,我接触的美国公司中很少正式送礼。即便送,也常常是认识以后,在过圣诞、新年时寄张贺卡,或事情办完后寄一张感谢卡,非常特殊的情况下送一瓶酒,一束花或一个果蓝。
很多公司(包括我报社)规定,员工可以接受的礼品价值上限是20到25美元。少数公司规定极其严格,例如沃尔玛雇员连客户的一杯咖啡都不能喝。因为怕麻烦,我和我的一些同事索性对外说礼品一概都不能收。有时候有公司寄来看起来比较贵的礼物,我们还要花钱花时间寄回去。不宜邮寄的礼物还得送到慈善组织捐掉。就我个人而言,对制造了这么多麻烦的礼品能领的情是非常有限的。
一些公司对员工送出礼品的价值也有严格规定,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美国金融业自律组织全国券商协会在一份四页纸的文件里规定,券商送客户的礼品价值不能超过100美元。一位做公关的朋友在一位客户生病住院期间送了一个75美元的果篮,结果还被自己公司的财务部门追问了一番。
这并不是说美国就不存在用美酒佳肴和豪华旅游来拉关系的现象。只要涉及钱、权的地方就有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每周四晚上,曼哈顿高级餐馆里总是坐满了用公司信用卡消费的证券业人士和律师。很多公司都会买热门体育比赛的包厢邀请客户参加,也有的在很好的旅游点举办客户会议,或陪重要客户到有名的高尔夫球场打球。但这些活动里哪些算"过分",哪些算"适度",全国券商协会没有象对礼品一样有具体规定,只是说此类活动只要不是太经常或太铺张就属正常商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