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建政60周年将要到来之际,大陆正在赶拍一批"献礼"影视剧,其中渲染较多的当推《雷锋》和《董存瑞》:又是调查田亮(出演雷锋)王宝强(出演董存瑞)网民支持率,又是披露一些新编故事情节、以丰富"英雄"短暂的人生经历,还煞有介事地专门对雷锋生前战友和董存瑞的家人进行采访,以争取他们道义上的支持,来个未演先热。那么,究竟何故要对死去多年的傻子和炮灰顶礼膜拜呢?事情还得从他们似是而非的"英雄事迹"说起。
雷锋,湖南省望城县人,40年12月18日生于穷苦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60年1月入伍,同年11月入党, 62年8月15日死在沈阳部队某驾驶班的倒车事故中,只活了短短22年。宣传上说:雷锋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自觉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所以,到处做好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中央定性雷锋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出于宣传需要,还由专业记者补拍或摆拍了许多助人为乐的"感人"照片。其实,宣传上说他忠于人民、忠于祖国都是虚幻之词,所谓忠于社会主义同样空洞无物,其真实目的,只不过是要大家都像雷锋那样忠于党、作党的驯服工具罢了。
弄虚作假的传统,同样表现在学雷锋过程中。军队内部人士披露,"雷锋日记"中的很多文字,并非雷锋本人撰写,没读过几天书的小战士哪有那么高的文化水平和修辞能力,更难根据形势需要而上纲上线了。所谓"雷锋日记",多数是由宣传班子捉刀。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个时期,日记中的话,如"对同志春天般温暖"只是表象,"对敌人严冬般冷酷无情"才是内涵;宣传雷锋作好事只为装点门面,核心是紧握手中钢枪,党叫干啥就干啥,自觉充当阶级斗争的急先锋。
如今旧调重弹,落实在行动上,不外乎蛊惑群众甘当白痴、脑瘫、脑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争当党的驯服工具,为一党专政火中取栗。遇上非常事件,哪怕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苦大仇深的访民,也要秋风扫落叶......要你开枪就开枪,要你杀人就杀人,面对鲜血和杀戮,心不发慌手不抖,这便是活学活用"对敌人严冬般冷酷无情"的最高境界。
清明节那天,75岁高龄的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不顾学校和警方阻挠、执意上山祭奠赵紫阳。竟在9部警车尾随"保护"的情况下,突被5个彪形大汉推下两公尺高坎拳打脚踢10来分钟,暴徒行凶后,在警方目睹下逃之夭夭,他们完成了警方不便完成的政治任务。后经医院检查,老人被打断3根肋骨。这群奉命行凶的"不明身份者",又当了一次"驯服工具",堪称学习雷锋好榜样!但是,凡有良心的中国人,怎能对爷爷辈的无辜老人下手呢?
说来惭愧,如果说雷锋的"英雄事迹"有夸大其词成份的话,那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完全就是捕风捉影了。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热河(今属河北)隆化的战斗中,担任爆破组长的董存瑞,为了扫除一座桥上的暗堡,抱着炸药包冲到桥底,据说,皆因无处安放而手托炸药包拉燃导火索,与碉堡内的敌人同归于尽。同年6月8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委员会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部队6连6班为"董存瑞班"。再后来,最高决策机关觉得将董存瑞塑造成一颗人肉炸弹有利于鼓动士兵们卖命,这事便越传越神,有了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等情节。
然而,根据董存瑞所在部队多人回忆,除郅顺义生前说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外,整个部队并无其他目击者;而郅的说辞也是前言不搭后语,互相矛盾,经不住推敲和考证。那句"为了新中国,冲啊!"的伟大喊话,50年前首拍电影《董存瑞》的导演承认,完全是由他和编剧拍脑袋添上去的屁话。正因这句画蛇添足的屁话,方将捏造丑闻暴露无遗。根据史料考证,发生隆化战斗当年,中共中央尚无"新中国"提法,难道说,董英雄比毛泽东先知先觉?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人们温故而知新--
违背自然规律的大跃进,导致59-61年间饿死几千万人。为了转移矛盾,物质不够精神凑,学习雷锋的活动到了疯狂的程度,似乎雷锋可以当饭吃。到了63年3月5日,在毛泽东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后,更把违章操作、车祸死亡的雷锋捧上了天!过了几十年,那位借64镇压发迹的三呆婊,深怕名不正则言不顺,假手毛题词27周年、于90年3月5日搬出雷锋炒作。一时之间,全国范围内再掀学雷锋高潮。醉翁之意不在酒,江家帮终极目标无非是借机巩固"第三代领导人"地位而已。
今年是多事之秋,当局面临不少敏感日子,由于一党专政深层次矛盾的累积效应,群体事件此起彼伏,执政危机时隐时现。进入二季度,经济衰退尚未见底,金融海啸雪上加霜,农民返乡无地种,大学毕业即失业......随时可能触发类似89·64的非常事件。为了防患于未然,除了粉饰太平鼓吹和谐外,调动军队乃是最终选择。吸取齐奥塞斯库的教训,当局有了将军队牢牢攥在手心的紧迫感,此时推行奴化教育,企图催生一批愚忠如雷锋、愚勇如董存瑞的替死鬼,自然就是当务之急了,也许,这便是大张旗鼓重拍《雷锋》《董存瑞》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