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少孤甚贫,日食虀粥一角,勤苦读书,便以天下为己任。每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尝谒相士问云:"能作宰相否?"相士云:"不也。"再问:"能作名医否?"相士讶之曰:"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曰:"惟宰相、名医,可以救人。"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举进士第,为秘阁校理,博通六经。学者多从质问,为讲解不倦。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公宴如也。 寻为右司谏,岁大旱蝗,奏遣使循行,因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恻然,命公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奏蠲除弊政十余事。
后参知政事,边陲有警,自请行边。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公为修筑故砦,招还流亡,蠲其租,罢榷酤予民,河外遂安。
性好施与,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时,志欲赡族,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自西帅至参大政,于其里中买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赡族人。曰有食,岁有衣,婚娶凶丧有助。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
得钱氏南园,将徙居之。阴阳家谓当踵出公卿,乃曰:"一家独贵,孰若吴中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以其地为学宫。
与富郑公当国,阅监司簿之不才者,一笔句之。富曰:"一笔句之甚易,但恐一家哭矣!"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此又最得治体,不以煦煦为仁者。
卒諡文正,赠魏国公。子纯仁,复为相;纯佑、纯礼、纯粹,俱名卿侍。
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幼年时父亲就过世,家境贫寒,每日只吃一些咸菜粥,非常清苦,而却能刻苦自励勤奋读书,更以天下人福祉为自己的责任。他经常自己吟诵道:"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尚未忧虑时就先忧虑;当天下人都得到安乐,才是读书人安乐的时刻。"
他曾经拜访一位算命的人,并请问:"我是否有机会当宰相?"算命的人说:"没有希望。"再问:"我是否有机会当名医?"算命的人惊讶的说:"为何之前所问的目标如此高远,而现在所问的却如此卑微呢?"范仲淹说:"只有宰相及名医才可以救济众人。"算命的人赞叹的说:"你这颗仁慈的心,才是真正的宰相。"
范仲淹考上进士之后,任秘阁校理。他的学问非常渊博,精通六经,学生有疑问请教他,他都孜孜不倦的讲解。还将自己的俸碌来抚养一些读书人当作幕僚。这些读书人有的来时潦倒穷困,考上功名之后便离开,一路飞黄腾达却对范仲淹不闻不问,他依然不后悔曾帮助过这些人。
后来范仲淹任右司谏,那年正逢旱灾、蝗灾,百姓无法耕作而闹饥荒。官员上奏请派特使前去察看灾情,再斟酌如何处理;而范仲淹直接对皇上说:"假若宫廷中,半天没有任何东西吃,那会怎么样?"宋仁宗听了,心中难过,于是派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区。他所到之处,立即开官仓赈灾,同时奏请废除当地不好的政令十多项。
之后范仲淹任参知政事,那时边疆地带有异族侵略,他请求自愿镇守边疆。而麟州刚遇寇贼侵略,一些参谋多次建议放弃麟州。范仲淹却重新整修旧有的防御工事,并招回逃散的人民,免除他们的赋税,将酒的专卖权还给人民,很快的河外地方便安定下来。
范仲淹的个性非常喜好布施,对亲族中贫困的人,或对关系疏远但贤能的人,都会给予救济。他刚考上进士没多久,就想将来若有能力的话,一定要好好赡养整个族人,前二十年,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心愿。自从他坐镇边防一直到回朝廷当上宰相,日益富贵以后,就在乡里中买下几千亩良田,称为"义田",用来赡养亲族中穷困的人,让人人有得吃、有得穿,如遇婚嫁、丧葬,另有补助。并选出一位年长而贤能的族人,负责管理义田的出纳。
他曾经向钱氏买了一座庭园,打算搬到那里定居。地理师说此地风水极好,必会接连不断有人做官,范仲淹听了却说:"既然如此,与其一家人独自显贵,还不如让江苏一带的读书人,都能来此受教育,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显贵了。"便将这个地方改为学堂。
范仲淹与富郑公(富弼)担任左右宰相时,看到监司簿上有品性不好、不适任的人,便一笔勾消、剔除他的职位。而富郑公说:"一笔划掉是很容易,可是恐怕一家人都在哭啊!"范仲淹却说:"一家人哭,比起老百姓一路哭,哪个比较严重呢?"这又是治理国家最得体之处,不以妇人之仁来看待。
范仲淹死后諡文正,赠魏国公。儿子纯仁,后来也当上宰相,纯佑、纯礼、纯粹,都在朝为官。
长久以来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下,"读书报国"是古代读书人崇高的理想,其读书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谋衣食温饱或谋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天下人的利益。因此古代人把士摆在"士农工商"中的第一位。读书人读了这些圣贤书以后,先把自己的生命提升了,而伴随自己生命提升的程度越高,同时将自己所学、所体会的受用,对广泛的大众产生影响的力量,因此他扛起天下的责任就越大。现代人常感叹说:"政治是黑暗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中国儒家所崇尚的政治理想,是先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进而感化别人,众人自然会真心的拥戴,当拥有更广大的权力,却不把天下看成自己的财产,处处以大众利益为优先,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范仲淹常常吟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他以天下为己任,愿意去承担天下人苦乐的宽阔心胸。那绝不是把"天下"当作是自己财产的独夫心态,他看到的问题总是比别人早一步,感受到众人安乐与否,而倾尽一己之力去解决别人的苦难。
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现今的社会似已一步步朝向如此,大如政争,小如瞄人一眼,所争的只为利益自己,愿意"代人着想,利益他人"者已不多见了。看范仲淹的故事,当算命的回答他"不能当宰相"的时候,他又问到能不能做医生,古代医生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可见范仲淹要救人的心非常强烈,他完全不是要追求个人的私利,而是存着利益天下人之心。所以说:"仁心如此,真宰相也。"当他任右司谏官职时,谈到赈灾,大家的议案是先调查再决定,而他立即决定当下就应开仓赈灾。国家有难,他亦自告奋勇,即可看出他宽厚又坚毅的人格。他对族人的付出,从亲亲而仁民,时时流露"仁"与"仁心"的特征,推己及人,然后己利利人,己达达人,他为别人付出的心永远在别人前面。比对于我们常常是自己先饱了才给别人,心态上完全不一样。至于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正是最得治体,不以煦煦为仁者。可见范仲淹系念天下万物的心非常强盛,这并非狠心,而是为了顾虑到更广大的人群,是一种更宽阔格局的不忍之心,表现出"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