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两年前,一对家境富足的外地夫妻对我表示,他们女儿的经常感到不快乐,问我是否有解决的办法,按理,他们家有一百多平米的房子,有一部汽车,父母都有好的工作,月薪一共能达到十万以上。就是在这么好的条件下,他们的女儿(那年十九岁),却生活的好像一点也不开心,有时在学校中成绩考的不好,听讲时精力不集中。
针对这个问题我敞开心扉对他们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当父母的教育方式的确有问题。现在这个社会,经济方面确实是一个基础,但是你们没有在孩子心理上进行健康方面的引导,从而导致了在家庭条件非常好的情况下,孩子却不开心。遇到挫折时心理忧郁。”
我想一个人生活的开心与否,不在于外在的金钱与物质,而在于内心是否着光明和可以面对一切时不折不弯的意志。只有在光明与感恩的心态下,才使一个人无论在顺境和逆境都能保持自己生命的快乐本色。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一篇叫做“挫折教育”的文章,文中这样写到:一位男孩诞生在一个很富有的人家,在他八岁那年,父母对他说,孩子,咱家“破产”了,于是他们就一起搬到一个小镇上的一座很普通的房子里去,一切似乎都是从新开始。这个小男孩变得十分的懂事和勤劳。十二年之后,小孩在一所大公司上班,后来拥有了自己的产业。此时,他的父母说,从前我们说家庭破产是一个“骗局”,就是为了能让你在一种逆境中成长,多经历一些风雨,磨炼你的意志,从而成就你!
一个生命的生存质量,不是主要源于外在的金钱与物质表现,因为那一切都是无常的。就像许多国外大公司的巨头一样,暂时看富可敌国,也许因为一件什么事情转瞬之间就变得身无分文,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关键是我们能否有一颗光明而坦荡的心!
一种“拥有”却“不看重”的心态,“明澈”而“超然”的心境;那是一种“豁达”却“不清高”的态度,那是一种“淡定”而“无悔”的从容。
说到面对挫折,我对孩子说,你还记得苏东坡的那首《定风波》的词吧?她说记得,说着她把那首词背了下来: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说你好好的品味一下词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
现在你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就如同苏东坡遇到雨一样。对于这种挫折,你要查找不足,端正态度,这些都不必多说。我要说的就是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态度,那真的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把这个一时的挫折当作成熟你、完善你的一个机会。走过来之后,你也许会发现,一切真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纯洁无比。万物映照在这里,心就是那样波澜不惊,一壁万顷的容纳一切。拥有那份心胸和境界你想一想你还会不开心吗?你还会遇到挫折就忧郁吗?不会的。我记得一位作家写苏东坡在黄州的心境的时候,用了这样的排比句: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说到从容和大气,我问那对高学历的夫妇,我说你们知道在中国有一个叫马寅初的人吧。他们说知道,就是他提出了《人口论》。我说切不论《人口论》本身的对错,当在五十年代他刚提出来的时候,遭到全国性大批判,当家人告诉马寅初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在洗澡,闻听此话,他只是“呜”的一声,算作回应,从此也没有说什么;二十年后,《人口论》受到全国的大追抨,当家人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巧他又在洗澡,结果他依旧“呜”的一声,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其实我想马寅初老人家的心里肯定明白一个道理:对的就是对的,无论谁说不对也是对的。何必总是流连于别人的反应呢?
我们只要用一种豁达与光明的心境来对待一切风波,抛别风雨的萧瑟,走出对艳阳的沉迷,一抹坚韧的平和,一弘清澈充满我们的心底,再看看你的生命的生存质量,是不是你所期望达到的高度和境界?!
后来那位女孩说,我明白了,我今后会用一种豁达开朗的心胸来对待一切的。看到女儿转变的如此的快,那对夫妇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后来在他们走的时候,我又送给他们朱熹的那首:《水口行舟》,他们一再表示感谢。同时我也用此篇作为本文的结尾: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