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只因为中小企业的处境前所未有的艰难。
除了已经做大的中小企业之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处境艰难,由于成本上升与人民币升值、税费居高不下种种因素,中小企业身处坚冰之中,举步维艰。11月9日,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在9日《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7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但困难企业更加困难,特别是小微型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整体利润率不到3%。10月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中国)发布报告,小企业主们对于未来有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悲观的看法。72.45%的受访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没有利润或小幅亏损。对未来6个月经营信心较低;3.29%的小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可能大幅亏损或歇业,对未来经营持悲观态度。
各种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出台,如国税总局为小微企业减税,温州等地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银监会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与设立分支机构挂钩。所有的政策或者远水解不了近渴,或者专做表面文章,或者优惠政策细微到无法察觉。
各地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出台后,笔者在各地看到的情况没有根本好转,成本仍然上升,利润仍然在下降,出口长单仍然不敢接。按照小微企业自己的表述——不接是等死,接了是找死。
情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的原因,不在于货币紧缩,不在于税费过高,而在于目前的激励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急于引进大资金、大项目,而对草根的市场经济根本不敢兴趣。让人悲哀的是,我们之所以要扶持中小企业,有可能只是为大企业提供剥削的对象。有了大面积的蓬勃生长的制造企业,中国的石油、煤炭、化工等大型企业才有利可图,否则,垄断企业只是无本之木。
在扶持中小企业之时,我们在出台更多的机制鼓励垄断。
最近,一年一度上演的石油垄断巨头与民营油企之间的战争震惊四座,双方的指责到了白热化的阶段。11月6日,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公开指责“油荒”是“两桶油”(中石化、中石油)人为造成的,并称是目前国内石油领域垄断的体制给两巨头如此作为创造了机会。而此前,垄断巨头指责民营油企囤油、地方炼厂减产导致了油荒。
所谓油荒是民营油企囤油的指责,是在侮辱大众的智商,民营油企至今无法获得进口原油的牌照,被原油进口权卡住了咽喉。民营炼油厂炼油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每年只能炼两三百万吨油,意味着有700万吨至800万吨的炼油产能浪费。全国共有加油站95571家,其中民营加油站44005家,约占全国总数的46%。民营企业销售石油总量约占我国石油消耗量的1/3,民营石油企业仓储能力3000万吨,码头吞吐量在2500万吨;石油批发和零售行业从业人员达100多万,民营石油企业每年上缴国家税收600多亿元。由于原油进口垄断,所有的这些民营油企、加油站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我们在指责油荒,要求扶持民营企业,但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出面表态改变原油进口的垄断局面。不仅如此,其他产业也在推进大企业的并购重组,11月7日,工信部印发《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幅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充分发挥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的企业集团。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大幅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形成6~7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这相当于给大部分民营钢企下了死亡判决书。
也许有人认为,做大做强是好事一桩,政府应该主导该产业迅速进步。关键问题是,从草根市场脱胎而来的进步,与政府拉郎配式的做大做强是两码事,应该鼓励市场自由并购,但绝不等同于以行政意志把民营企业赶出市场。
不难理解,在货币泡沫与GDP至上的时代,地方政府迷恋于大企业的大投资与高GDP,对于小微企业心不在焉,他们迷恋于投资几十亿、上百亿的项目,迷恋于造新城、引进国际企业总部、引进垄断巨头的大项目,原因很简单,垄断如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
只要行政做大做强的执念不改,只要对草根市场的蔑视不改,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帮助将永远是头痛医头的表面文章。